「後喻時代」安生哲學

2021-01-11 中國經濟網

  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代人,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夾縫中間怎樣左右逢源?其實幫助父母與幫助子女與新技術相知相處的方法,並非沒有共通之處

  一邊是「處心積慮」和孩子爭奪「手機控制權」,一邊要苦口婆心第一千零一次給父母講朋友圈雞湯科普文不可信,這個在三代同堂之家的常見場景,其實背後蘊含著某種文化遷徙的深遠變化。

  人類學家曾經將人類社會分為「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和「後喻文化」三個時代。「後喻時代」的突出特點就是知識的傳遞不再局限於由長輩傳遞給晚輩,晚輩也在同時向長輩傳遞知識和培養能力。

  這就正好能解釋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我們與父母子女三代人相處中的某種「尷尬」:在向下的方向上,我們以慣性希望引導子女,但這些「數字時代的原住民」對移動網際網路的了解和理解未必差於我們,想以權威壓人多半要「無功而返」;在向上的方向上,我們的父母雖然感受到了技術帶給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但同樣的慣性讓他們也在該不該開口求助中左右為難。

  上有老,下有小,在夾縫中該如何生存?其實幫助父母與幫助子女與新技術相知相處的方法,並非沒有共通之處。

  首當其衝的還是了解。你知道你的父母上一次網購了什麼東西,從什麼渠道閱讀新聞嗎?你知道你的孩子玩什麼遊戲,在什麼平臺上和同學朋友交往嗎?毫無了解就指手畫腳從來都令人厭煩,在提出建議之前,需要評估對方的知識、能力和習慣。更重要的是,了解什麼是他們對網絡最大的訴求,娛樂還是社交?他們想得到什麼?

  儘管對「網絡熱詞」的了解我們可能不如孩子們,微信表情的擁有量也不如父母,但和他們相比,我們與網絡時代的相處畢竟在時間上更有優勢,這種優勢帶來的是經驗,也是鑑別力。當今這個時代,不管是子女還是父母,想要把他們完全與網絡隔絕並不現實,重要的是將我們的經驗和鑑別力傳遞給他們,提升他們做出判斷和選擇的能力。

  比如,父母的信息獲取渠道依然主要是基於熟人社會的,轉發雞湯文對他們來說,甚至是社交一大組成部分,但我們依然可以向他們推薦靠譜的公眾號和科普作者,幫助他們成為自己圈子裡的「意見領袖」;而對於孩子來講,遊戲也並非毫無意義,筆者一個朋友就是資深遊戲迷,他就表示:「我小時候好多知識其實就來自於遊戲,重要的是幫孩子選擇遊戲,建立什麼是好遊戲的評判標準。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玩《荒野之息》《奧德賽》長大,我不相信他將來會沉迷於『新手就送屠龍刀』這種爛遊戲。」

  積極參與家人們的網絡生活,為他們「出謀劃策」,一旦你的建議與推薦得到認可,也就意味著彼此信任感的增強。當你在父母和子女網絡生活中擁有越來越多的「話語權」,也就成為他們與網際網路親密接觸的「強大後盾」。父母會更放心大膽地向你請教,也會更有信心嘗試新的網際網路應用;小朋友也會更信任你,願意與你分享自己的「小秘密」,並且在如何使用網絡來學習和娛樂上,更容易採納你的建議。

  在另一方面,「後喻時代」的生存法則又並非只能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做文章。中國社科院的一項調查顯示,中老年人對網絡社交諸如老鄉群、同學群、戰友群等的熱衷,其實也正是現代生活中,代際交流因為地域、時間所限而不斷減少的一種代償。孩子們對父母幹涉自己網絡生活的一個最主流的反應就是,「他們一回家就玩手機,為什麼不讓我們玩?」雖然時代在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在變,但維繫代際關係的核心依然是高質量的陪伴。當你抱怨父母和子女使用網絡的習慣不符合你的預期時,是否也想過網絡也在不斷誘惑著你,也在侵蝕著你與家人相處的「碎片時間」?當我們規定孩子每天只能玩半小時遊戲時,有沒有想過也給自己一個規定,每天半小時,放下你的手機,專心致志地和家人們相處,傾聽他們的聲音,和他們共同創造美好的回憶。

  「後喻時代」給人們的挑戰,並不僅僅是知識的流向,也在於代際關係不可逆轉的改變。但我們依然能夠擁抱變化,找到自己的位置,建立新的相處法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也許不失為一種「後喻時代」好的安生哲學吧。(陳 靜)

(責任編輯:王炬鵬)

相關焦點

  • 快評漫談|體味後喻時代的美好快樂
    資料圖片 前幾天,網上一則關於浙江孫女和奶奶「隔空交談」的視頻火了,在某視頻APP發布後獲得幾百萬的點讚量,暖哭了不少人。 社會學家形容我們所處的時代為後喻時代,這個概念源自美國社會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文化與承諾》一書中,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和「後喻文化」3個時代。進入後喻時代,晚輩適應科技革命、獲取知識的效率更高更快,反過來向他們的長輩或老師傳授新的知識和技能,形成一種與以往不同的知識「反哺」。
  • 蛋募無限的投資理念:後喻時代的建築者和領軍者
    Culture)」和「後喻文化(Posfigurative Culture)」三個時代。從長輩的知識儲備是晚輩唯一的獲取知識方法的前喻時代,到同輩人之間相互學習的並喻時代,再到如今網際網路時代的迅速發展,學生比老師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多,速度更快,出現文化反哺現象的後喻時代。這都是因為科技的迅速發展,網際網路的高速掘起所變化的。2020年中國在25歲以下的電競用戶已經佔據了總體用戶的60.1%,95後、00後和05後是這個千億級市場的主要消費群體。
  • 後喻時代:數讀企業青年的民生百態
    後喻時代,指的是在當今高科技時代的某種條件下,晚輩(或學生)由於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識新技能,給先輩(或教師)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時代。作為國家的「先頭部隊」,企業青年在如今創新發展的浪潮中正變得愈發重要,看看在這其中能找到你的影子嗎?
  • 中國「後喻時代」來臨 家庭教育角色顛倒
    有人說當下家庭中出現了一種「後喻」現象,即孩子開始在信息技術、文化消費和娛樂方式等方面影響著父母,出現了「孩子教父母」的現象。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進行的一項調查(1750人參與,「70後」佔38.5%,「80後」佔39.7%)顯示,56.5%的人表示「後喻現象」比較常見或很常見,認為不常見的只有25.1%。
  • 【2020家庭教育高峰論壇】沈奕斐:後喻時代,青少年教育的挑戰
    我今天想講講,我們身處的後喻時代,對青少年的挑戰。   一、什麼是後喻時代?   什麼叫後喻時代?什麼叫文化反哺?為什麼它對今天我們的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在農業時代,你會發現我們總是相信「薑是老的辣」、「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在漫長的時代裡,長輩的經驗一直是非常管用的。
  • 家校社區聚合力,心理專家為「後喻時代」家長支招
    我們的家長在日常家庭教育中面臨的困惑越來越多,學習力強的孩子懂得新事物很可能已經超過父輩祖輩,這樣的「後浪」會聽我們的教導嗎?不少家長、老師吐槽,帶娃越來越亞歷山大,鬥智鬥勇已經實力告急了。科技和網際網路的發展,讓如今的時代「後喻文化」特質越來越凸顯。
  • 後喻時代 青年一代如何與父輩祖輩攜手向前
    有社會學者指出,科技發展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社會某些方面的傳承結構,尤其與網際網路密切相連的領域,跨過前喻和並喻,「長輩向晚輩學習」的後喻文化特質凸顯。飛速更迭的網絡技術與文化加劇了代際差異,「網言網語」的青年一代與忠實於傳統經驗的父輩祖輩,正面對著前所未有的交流鴻溝。
  • 後喻時代,青年一代如何與父輩祖輩攜手向前
    有社會學者指出,科技發展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社會某些方面的傳承結構,尤其與網際網路密切相連的領域,跨過前喻和並喻,「長輩向晚輩學習」的後喻文化特質凸顯。飛速更迭的網絡技術與文化加劇了代際差異,「網言網語」的青年一代與忠實於傳統經驗的父輩祖輩,正面對著前所未有的交流鴻溝。
  • 研討會丨《道體學引論》:後哲學時代的中國哲學再出發?
    「後哲學時代」的體系構建在這場有關中國哲學的研討中,「後哲學」卻是頻繁出現的關鍵詞,一方面,許多專家對後哲學時代如何做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如何重新出發歡欣鼓舞,另一方面,當代中國哲學所遭遇的困境與挑戰也引起了與會學者的深思。
  • 七月與安生
    七月和安生是一對從小玩到大的好閨蜜,可是七月的男友家明卻背著七月,喜歡上了女朋友的好閨蜜安生,他們陷入隱秘的三角戀。有一次七月擔心男友,就到了男友工作的北京,卻在男友出租屋過道上瞧見男友和安生在一起。七月瞬間崩潰了……拽著安生在淋浴噴頭下,兩個人撕扯起來。安生慚愧,一個勁兒得哭,七月也是,但七月的哭是因為傷心,她絕對沒有想到,自己掏心掏肺對待的閨蜜,居然睡了男友。故事的結局是,七月和安生這對閨蜜最終和好了。
  • 《七月與安生》:陳可辛想表達的,不僅僅是閨蜜互撕那麼簡單
    ,本身性格所發生的變化,曾經活潑外向的安生變得越來越像內向安穩的七月,而以前靦腆的七月卻變得越來越像嚮往自由,不被約束的安生,這一對好朋友都在向著對方的影子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 《七月與安生》的導演,在劇本構造的初期,就已經有了這樣的一個想法,把客觀的主線敘事劇情和上升到藝術哲學的理念兩者結合在一起,這無疑會給影片增色不少,但同時,也為演員的演技,以及劇情遞進的安排平添了不少難度
  • 七月與安生,永恆的友誼是真實存在的
    踩影子的人和影子的本體交換了人生:安生成了安穩的七月,七月成了流浪著的安生。 還記得七月與安生初見時的情景,兩人明媚的笑容,溫暖著觀眾的心,也喚醒了人們對於珍貴友情的懷念。安生來到七月的學校,找到蘇家明,和他說有個女生看上了他。也許就是這樣,安生的有趣和直爽深深吸引著蘇家明,他想要了解這個女孩子。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矛盾體。人們總會去追求自己身上沒有的東西,想成為另一個自己。殊不知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的。完全沒有必要勉強自己,違背本心,變成陌生的樣子。
  • 官宣| 「合肥安生學校」更名為「合肥安生託馬斯學校」公告
    更名公告為體現學校的辦學優勢和辦學特色,經學校申請,合肥市教育局、合肥市民政局正式批覆(文號:合教許校字[2020]3號),從即日起,「合肥安生學校」正式更名為「合肥安生託馬斯學校」,英文名:Hefei Thomas School。
  • ...頭目陳方安生退出政壇,港媒:是反對派陣營倒下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香港頭條日報網稱,陳方安生1962年加入香港政府,1993年至1997年升任港英時期的布政司,香港回歸後成為首任政務司司長,2001年以私人理由提早退休。此後她以泛民代表自居,不斷攻擊特區政府。今年2月,陳方安生在香港外國記者會的午餐會上叫囂「特首下臺」;全國人大5月準備推動涉港國安立法的消息傳出前,她利用自由黨創黨主席李鵬飛去世一事,藉機抹黑中央政府「削弱香港的高度自治」。
  • 一口氣刷8集,甜甜的戀愛終於輪到你了|《七月與安生》
    劇名:《七月與安生》又 名:七月與安生電視劇版導 演:崔亮編 劇:白一驄、安妮寶貝演員表:沈月、陳都靈、熊梓淇、鄒廷威、梁靖康集 數:53全集結局類 型:都市、情感播出時間:2019年7月22日播放平臺:愛奇藝電視劇版本和電影版本的《七月與安生》都改編自安妮寶貝的同名小說
  • 張載的哲學與他的時代
    在哲學方面,他首重《周易》,其代表作《正蒙》就是在《易傳》基礎上寫成的,其中表述了以「氣」為基礎的宇宙論和本體論思想。從「氣」論出發,張載構建了他的哲學體系:在人性論方面,他提出了「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範疇,較好地處理了先秦以來儒家關於人性善惡的爭辯;在認識論方面,他提出了「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的區分;在工夫論方面,他提出了「心統性情」「變化氣質」等重要命題;在人生論方面,他提出了「民胞物與」的理想和使命,把天地人有機地統一起來,使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 《七月與安生》:如果踩住一個人的影子,那個人一輩子不會離開
    在安生的出租屋裡,七月第一次和安生說起她喜歡的男生——蘇家明,在七月開心的說起關於蘇家明的種種時,對比侃侃而談的七月,此刻的安生略顯落寞,不知道為什麼,那一刻我覺得安生有了危機感,她不希望七月戀愛,她不希望與人「分享」七月,一直以來,七月給了安生太多,愛、安全感,一切的情感寄託,此時蘇家明的出現讓原本的一切美好被打破了。
  • 七月與安生:世界上的另一個我
    我們都曾是七月,我們也曾是安生。人生的起點不同,選擇不同,運氣不同,結局不同。但我們是,是世界上的另一個我。有一期上面介紹了《七月與安生》的漫畫,改編自安妮寶貝。最後的最後,安生變成了那個「新生者」,她帶著七月的愛,帶著人生的希望,走向了更遠的未來。大概是太偏愛這個故事,2019年,當這個故事又被改編成電視劇,即使它被改的面目全非,我也堅持看到了結局。
  • 《人類世的哲學》出版,新的時代亟需一種新的哲學
    何謂「未來哲學」——「人類世的哲學」?人們通常說哲學是反思性的,那麼為何現在變成「未來的」了?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孫周興的新書《人類世的哲學》日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並在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舉行了出版座談會,近三十位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圍繞這一越來越成為學界熱點的「未來哲學」話題展開了討論。
  • 「家校社區聚合力,賦能家庭助成長」—心理專家為後喻時代家長支招
    心理專家們從孩子們的幼兒期,一路成長到大學階段,從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角度為家長和教師解析後喻時代的孩子特點。專家們通過書籍表達著家庭教育工作的情懷,希望這套書可以幫助開啟後喻時代中國家庭教育的一扇窗,家長在閱讀中成長,在實踐中提升,願叢書陪伴家庭一生,助力孩子終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