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喻時代,青年一代如何與父輩祖輩攜手向前

2020-12-24 中國日報網

有社會學者指出,科技發展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社會某些方面的傳承結構,尤其與網際網路密切相連的領域,跨過前喻和並喻,「長輩向晚輩學習」的後喻文化特質凸顯。飛速更迭的網絡技術與文化加劇了代際差異,「網言網語」的青年一代與忠實於傳統經驗的父輩祖輩,正面對著前所未有的交流鴻溝。

這一極富時代意義的代際命題,也是眼下一批影視綜藝和劇集積極探討的主題。上周播出的綜藝節目《花樣實習生》,讓蔡明、韓喬生、呂良偉三位50後、60後以實習生身份,走進深受青年人喜愛的嗶哩嗶哩網,體驗一把青年人的職場人生與娛樂樣態;高分電視劇《三叉戟》,讓三名快退休的老警察帶著初入職場的新人一同破案,展現老經驗與新技術的相得益彰;網播劇集《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則腦洞大開,讓叛逆女兒穿越回20年前,與母親做了回「親閨蜜」,嘗試用陌生化的平等視角,抵達愛與體諒的彼岸。

這三部作品都不是動輒刷屏的大爆款,卻用一個個溫馨的代際和解瞬間,帶給觀眾久違的感動與思考:兩代人不用步調一致,亦可攜手並肩。更應該思考的是,在後喻文化時代,青年一代與父輩祖輩,應如何牽起彼此的手,一同勇往直前。

「活學活用」的背後,是中老年人與青年一代玩到一起的渴望

《花樣實習生》中的嘉賓實習生韓喬生,對著嗶哩嗶哩網大樓前的標誌性小電視人,思考了半天,最後叫出一句「噼裡啪啦」,讓同為嘉賓的蔡明與呂良偉大吃一驚,「哈哈哈」彈幕瞬間飄滿視頻。節目開場一組網絡用語「摸底測試」,直擊中老年一代的網際網路知識盲區:應援舞被嘉賓誤解成了燃脂操,UP主被理解為極限運動愛好者;說到網絡流行詞「奧利給」,嘉賓們幾輪搶答都沒能命中,呂良偉則直接放棄並坦言「給我這個選項我也答不出來,這不是我們這個年代的語言」。

這些網生代們家常便飯式的用語,對父輩而言竟成了「天書」。節目對代際鴻溝的直觀展示,讓不少青年網友會心一笑,很難不聯想到自家不熟悉網絡文化的長輩們。但令不少觀眾意外的是,中老年人對於這些網絡用語並不排斥,相反在習得後,很樂於運用到與小輩的交流中去:呂良偉憑藉「熬夜傷肝」的養生常識,推測出「爆肝」一詞在網絡中專指「熬夜打遊戲」。之後在與兒子視頻通話時,他不忘現學現賣,專門叮囑一句「不要爆肝打遊戲,早點睡覺」。面對父親突如其來的網言網語,兒子驚得一時沒反應過來,隨即開懷大笑起來。那一刻,厚重的代際壁壘,因為語言的互通,被打破了一點點;就連一開始遭到排斥的「奧利給」,在之後的節目中,也成為嘉賓表達振奮情緒的口頭禪。

「活學活用」一詞就此成為節目的高頻彈幕。這種對網絡用語的活學活用,顯示出中老年人與青年一代玩到一起的渴望,同時也引發青年一代的文化自省:更多時候,長輩們排斥的並非新表達本身,而是自己所不熟悉、不理解的事物。如果青年一代能夠勻出一點耐心,為長輩多做科普,代際壁壘並非堅不可摧。

跳出倚老賣老、青春崇拜,平等視角正在解鎖更多基於愛與責任的共識

在文化學者看來,當下一些家庭代際關係的緊張衝突,與後喻文化有關:在傳統社會中,知識主要由上一代向下一代單向傳播,晚輩對長輩的自覺服從,減少了代際矛盾的發生可能;如今,青少年藉由網際網路獲得信息與知識的能力逐漸超越長輩,再加上代際交流的減少,青年人對長輩經驗的信任度降低了,代際審美也開始進一步分化。而這,也正是當下這批文藝作品顯得寶貴的原因:它們正通過創新的平等視角,解鎖更多青年人與父輩祖輩間,基於愛與責任的共識。

電視劇《三叉戟》便通過三位臨退休老警察對初心的堅守,展現出老一輩「始終將年輕藏在心房」的可親可愛。這三位因專業能力出眾、合作默契,獲封「三叉戟」的老夥伴,如今卻因為對手機、電腦等高科技設備的不在行,以及體力水平的下降,不復當年勇猛,甚至一度被小青年嘲笑為「廉頗老矣,就剩下吃飯了」的「仨茶几」。本打算退居二線,安穩退休的他們,卻因為好友的意外殉職重出江湖,並在之後的諸多案件中,展現出行業經驗與職業道德在職場上永不過時的意義。劇中那句「其實許多老警察都這樣,吃軟不吃硬,只要你給他們足夠的尊重,他們立馬從臥姿改為站姿,衝鋒陷陣」,冒著熱騰騰的生活氣息,感動不少觀眾。劇集《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則通過「母女變閨蜜」的新奇設定,展現出理解在化解代際衝突中的非凡意義。劇中,高中生李進步因為從未見過親生父親、沒有獨立的臥室、總在搬家的童年生涯,對不靠譜的母親心生怨懟。孰料一場穿越卻化解了母女間的隔閡。李進步穿越回20年前,與年齡相仿的母親成為了朋友,並在相處過程中體會到了母親的成長軌跡,以及她身上那份不為人言的善良、隱忍、勇敢與堅強。劇中「母女成為朋友」這一設定,也是對當下親子關係的一種正向示範。

《花樣實習生》第一期中最感人的一幕,同樣來自兩代人基於相似困惑的平等交流。當被嗶哩嗶哩網一位年輕媽媽問到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時,蔡明說:「選擇了就要承受,而且我儘量不去抱怨,進入職場瞬間那是一個職業的女性,回歸家庭瞬間變成一個慈母。你要加倍對孩子好,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時候,你就要拼命地有趣,讓孩子很驕傲地說,我的媽媽是最有意思的媽媽,這樣孩子就覺得他贏了。」這段掏心窩子的話,之所以感人,正在於其用有溫度的個人經驗,擊中了不同年代群體的情感共識。

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後喻時代 青年一代如何與父輩祖輩攜手向前
    有社會學者指出,科技發展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社會某些方面的傳承結構,尤其與網際網路密切相連的領域,跨過前喻和並喻,「長輩向晚輩學習」的後喻文化特質凸顯。飛速更迭的網絡技術與文化加劇了代際差異,「網言網語」的青年一代與忠實於傳統經驗的父輩祖輩,正面對著前所未有的交流鴻溝。
  • 家校社區聚合力,心理專家為「後喻時代」家長支招
    我們的家長在日常家庭教育中面臨的困惑越來越多,學習力強的孩子懂得新事物很可能已經超過父輩祖輩,這樣的「後浪」會聽我們的教導嗎?不少家長、老師吐槽,帶娃越來越亞歷山大,鬥智鬥勇已經實力告急了。科技和網際網路的發展,讓如今的時代「後喻文化」特質越來越凸顯。
  • 後喻時代:數讀企業青年的民生百態
    後喻時代,指的是在當今高科技時代的某種條件下,晚輩(或學生)由於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識新技能,給先輩(或教師)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時代。作為國家的「先頭部隊」,企業青年在如今創新發展的浪潮中正變得愈發重要,看看在這其中能找到你的影子嗎?
  • 蛋募無限的投資理念:後喻時代的建築者和領軍者
    Culture)」和「後喻文化(Posfigurative Culture)」三個時代。從長輩的知識儲備是晚輩唯一的獲取知識方法的前喻時代,到同輩人之間相互學習的並喻時代,再到如今網際網路時代的迅速發展,學生比老師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多,速度更快,出現文化反哺現象的後喻時代。這都是因為科技的迅速發展,網際網路的高速掘起所變化的。2020年中國在25歲以下的電競用戶已經佔據了總體用戶的60.1%,95後、00後和05後是這個千億級市場的主要消費群體。
  • 「後喻時代」安生哲學
    人類學家曾經將人類社會分為「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和「後喻文化」三個時代。「後喻時代」的突出特點就是知識的傳遞不再局限於由長輩傳遞給晚輩,晚輩也在同時向長輩傳遞知識和培養能力。  這就正好能解釋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我們與父母子女三代人相處中的某種「尷尬」:在向下的方向上,我們以慣性希望引導子女,但這些「數字時代的原住民」對移動網際網路的了解和理解未必差於我們,想以權威壓人多半要「無功而返」;在向上的方向上,我們的父母雖然感受到了技術帶給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但同樣的慣性讓他們也在該不該開口求助中左右為難。  上有老,下有小,在夾縫中該如何生存?
  • 「新時代江蘇青年精神」大討論系列活動投稿②|江蘇青年的「詩和...
    關鍵詞:「立足江蘇,爭先創優;服務大局,與國共鳴」  一個時代有一代青年,一代青年有一代精神。本次疫情防控,習近平總書記以「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高度讚揚了當代青年。  回望近百年歷史,中國青年始終是朝氣蓬勃的太陽,是引領著國家發展的光亮。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 人民日報寫給青年的八封信
    你的夢想有多雄奇,中國就有多美麗青年、國家、時代,是形影相隨的鐵三角、彼此助推的浪濤。或許你會說,歷史都是過去,遍地黃金的日子過去了,低垂的果子已經沒了,風口都是父輩們的。不可否認,高強度競爭、快節奏生活、攀升的房價,是面透鏡,會放大焦慮,會矮化夢想。
  • 快評漫談|體味後喻時代的美好快樂
    資料圖片 前幾天,網上一則關於浙江孫女和奶奶「隔空交談」的視頻火了,在某視頻APP發布後獲得幾百萬的點讚量,暖哭了不少人。 社會學家形容我們所處的時代為後喻時代,這個概念源自美國社會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文化與承諾》一書中,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和「後喻文化」3個時代。進入後喻時代,晚輩適應科技革命、獲取知識的效率更高更快,反過來向他們的長輩或老師傳授新的知識和技能,形成一種與以往不同的知識「反哺」。
  • 李葦子:父輩的足跡與巴洛克時代的骷髏頭
    濟南汽車站距火車站有三公裡,我始終沒問過他們(姥姥已經不在了)當年是如何找到火車站的,走路還是坐車?坐車的話,是公交嗎?他們如何在偌大省城找到那輛公交車的?他們內心是被陌生世界的新鮮感鼓蕩還是充滿焦慮與惶恐?有沒有哭鬧,有沒有不配合,有沒有調頭回家的剎那轉念?當時,二舅八歲,四姨十一歲。
  • 【2020家庭教育高峰論壇】沈奕斐:後喻時代,青少年教育的挑戰
    我今天想講講,我們身處的後喻時代,對青少年的挑戰。   一、什麼是後喻時代?   什麼叫後喻時代?什麼叫文化反哺?為什麼它對今天我們的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在農業時代,你會發現我們總是相信「薑是老的辣」、「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在漫長的時代裡,長輩的經驗一直是非常管用的。
  • 團中央第一書記《求是》撰文分析當代青年新特點
    5月16日出版的第10期《求是》雜誌,發表了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賀軍科文章《如何做好新時代青年工作》。文章著重從四個方面深入分析了當代青年成長的新特點、新規律,以及做好新時代青年工作面臨的新挑戰。  特點一:當代青年知識儲備豐富、視野格局開闊,青年工作的「後喻文化」特徵凸顯。
  • 中國「後喻時代」來臨 家庭教育角色顛倒
    有人說當下家庭中出現了一種「後喻」現象,即孩子開始在信息技術、文化消費和娛樂方式等方面影響著父母,出現了「孩子教父母」的現象。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進行的一項調查(1750人參與,「70後」佔38.5%,「80後」佔39.7%)顯示,56.5%的人表示「後喻現象」比較常見或很常見,認為不常見的只有25.1%。
  • 《美好的日子》:崢嶸歲月,小人物創造大時代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塞北一片荒涼,一批有志青年從天南海北相聚而來,立志在這裡建造出新中國的機車工廠。蔑視苦難、勇敢無畏、開創偉業是這一批青年的代名詞,他們心懷崇高敬意,以激情燃燒歲月,以拼搏鑄就夢想。就這樣,大北廠的藍圖在這一片不毛之地漸漸拉開序幕,新中國鐵路工業建設的跋涉歷程從此開啟。
  • 「作文解析」: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
    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難、不懼犧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責任,展現出青春激昂的風採,展現出中華民族的希望!——新時代的領路人2020年9月8日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時代呼喚擔當,民族振興是青年的責任……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犢不怕虎、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剛健勇毅,勇立時代潮頭、爭做時代先鋒。
  • 堂上作文|00後如何成為「潛力無限的一代」?
    他正是在網際網路中成長的00後,他是這一代人最特色鮮明的代表。全新的思維方式、以熱愛為行為動力——我們是與80後、90後截然不同的一代,我們有於新時代中誕生的全新特質。質疑的目光令我們反思,也令我們自我警醒,更迸發出重新出發的勇氣。沒有哪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沒有哪一代青年沒經歷過淬鍊。面對這樣的質問:「在00後這一代,中國還能好嗎?」我們的回答是:能!
  • 高考作文輔導33:傳中國精神,做時代青年
    寫作時要從年輕人的角度出發,談對「中國精神」的認識和思考,即青年應當如何踐行「中國精神」,中國精神的青年擔當。開放性:1.寫作角度是多元的。本題要求寫出「你對中國精神有怎樣的思考和認識」,「中國精神」概念較大,但題目所給五則材料為考生提供了思考的抓手。五則材料展現不同的寫作角度,考生可以其中兩三則為基礎進行立意。
  • 畢業的你,趕上了什麼時代?| 周晉峰寄語青年一代
    畢業的你,趕上了什麼時代?| 周晉峰寄語青年一代 2020-07-08 1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後浪》時代塑造了我們,我們創造了世界,一代只能比一代厲害!
    2020年5月3日,即五四青年節前夕,新一代的青年宣言片《後浪》在央視一套播出,並登陸《新聞聯播》前黃金時段。該視頻中,國家一級演員何冰登臺演講,認可、讚美與寄語年輕一代。「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
  • 「家校社區聚合力,賦能家庭助成長」—心理專家為後喻時代家長支招
    上海市閔行區古美路街道學區辦特邀復旦大學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中國心理學會副監事長孫時進教授,復旦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師、社會心理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整合心理學專委會秘書長、上海高校心理諮詢協會常務理事丁敬耘,上海市終身教育研究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開放大學副教授姚愛芳與古美路街道學區辦主任康正華四位嘉賓進行家庭教育如何在社區落地及為家長賦能的大討論
  • B站《後浪》的否定與肯定
    等到改革開放的物質條件積累至今日,出現了許多的新鮮事物,父輩這一波人反而更需要去學習適應,從最開始的網上衝浪,到QQ到微信,再到滴滴打車,行動支付,網上購物,包括網上營銷,這些都是父輩需要不斷學習的,對於這些笨拙的父輩,子輩反而是更優秀的老師,是年青一代教會了父輩如何在互聯上去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