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峨眉山
公元1世紀中葉,佛教經南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峨眉山,藥農蒲公在今金項創建普光殿。公元3世紀,普賢信仰之說在山中傳播,中國僧慧持在觀心坡下營造普賢寺(今萬年寺)。6世紀中葉,世界佛教發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轉向中國,四川一度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中心,佛寺的興建便應運而生,歷史上寺廟最多時曾多達100多座。公元8世紀,禪宗獨盛,全山禪宗一統。9世紀中葉,宋太祖趙匡胤,派遣以僧繼業為首的僧團去印度訪問。回國後,繼業奉記來山營造佛寺,譯經傳法,鑄造重62噸,高7.85米的巨型普賢銅佛像供奉於今萬年寺內,成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所以千百年來,峨眉山這個「佛門聖地」就成了「普賢道場」。
安徽九華山
古稱陵陽山、九子山,並且這裡是上古學仙修道聖地之一,九華山位列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中,居第三十九位。最早在九華山上進行宗教活動的是道教,自唐代開元年間新羅僧盤喬覺卓錫九華後,九華山被佛教信徒尊為地藏菩薩應化的道場,並且得到了帝王的敕賜和地方官員及廣大信眾的支持佛教日漸興盛,道教的勢力日趨衰微。
山西五臺山
五臺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和黃廟共處的佛教道場,五臺山並非是一座山,而是坐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五座山峰的頂峰平坦寬闊,好像土砌的平臺,隋朝隋文帝下旨分別在五座臺頂上修建了寺廟,即即東臺望海寺、南臺普濟寺、西臺法雷寺、北臺靈應寺、中臺演教寺。也因為五臺山是文殊菩薩演教的地方,所以這五個臺頂上的寺廟均供奉文殊菩薩,但五個文殊的法號不同:東臺望海寺供聰明文殊、南臺普濟寺供智慧文殊、西臺法雷寺供獅子吼文殊、北臺靈應寺供無垢文殊、中臺演教寺供孺童文殊。
浙江普陀山
普陀山是全國最著名的觀影菩薩的道場,佛門聖地,無論大小寺廟都供奉這觀音大士,普陀山是東海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普陀山位於舟山群島東部海域,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唐鹹通四年(公元863),日僧慧鍔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像回國,途經普陀山海面時觸新羅礁受阻,於潮音洞登岸,留佛像於民宅中供奉,稱「不肯去觀音院」,觀音道場自此始。直到嘉定七年(公元1214),朝廷賜錢萬鑼修繕圓通殿,並指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的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