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品禪》系列第7回
中國佛教四大名為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分別是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和普賢菩薩的道場。四大名山隨著佛教傳入,自漢代開始修建寺院、道場,延續至今,現在已成中外宗教和旅遊勝地。今天小編就大家分下一下。
普陀山與觀世音菩薩
普陀山,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相傳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普陀山地形呈菱形狀,面積12.52平方千米,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素有「南海聖境」海拔291.2米。其中以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並稱三大寺。據記載,五代後梁貞明二年,日本和尚從五臺山請觀音像回國,路過普陀山,船遇大風觸礁,和尚以為觀音像顯靈,不願東渡日本,於是便在普陀山修建了寺院,此後普陀山就成了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
九華山與地藏王菩薩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傳說因唐朝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為「九華山」。九華山主要有九十九峰,最高的十王峰海拔1342米。九華山共存寺廟七十座。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的形成,不同於其他的三大道場直接以三大菩薩作為供奉的對象,而是以傳說的新羅王子金地藏出家修行事跡來形成的。
地藏王菩薩,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五華山與文殊師利菩薩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內,方圓三千餘平方公裡,海拔三千餘米,《名山志》載:「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五臺山在佛經中有明確記載的,《諸菩薩住處品》載:「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經中提到的「清涼山」、「五頂」山,恰好符合五臺山五巒巍然、氣候清涼的特徵。所以五臺山成為文殊菩薩的道場。
文殊菩薩代表聰明智慧,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法王子。乃三世果上如來,無上智慧之代表。首楞嚴三昧經中說:文殊菩薩,過去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央崛摩羅經》說:文殊菩薩,在北方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華嚴經》則說,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母,一切菩薩師。今為輔助釋尊教化眾生,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同等。
峨眉山與普賢菩薩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盆地的西南邊緣,地勢陡峭,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山上的萬佛頂最高,海拔3099米,《峨眉郡志》云:「雲鬘凝翠,鬒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豔也,故名峨眉山。」《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記載普賢菩薩住地說:「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賢勝(普賢),與其眷屬3000人,常在其中而演說法。」《華嚴經》在東晉時傳入中國,因此自東晉時便開始把峨眉山當作普賢菩薩道場。
普賢菩薩 象徵著理德、行德,世稱為十大願王,《法華經》指出:只要能虔誠信奉,普賢菩薩將與諸大菩薩一起出現守護此人,使他身心安穩,不受一切煩惱魔障之侵。《普賢延命經記》指出:普賢菩薩具有延命益壽之不可思議的力量。普賢菩薩是理德和大行願的象徵,象徵真理。他以智導行,以行證智,解行並進,完成求佛者的志願,所以又稱「大行普賢菩薩」。
小編認為我們應該體悟佛的教誨,學習佛的榜樣,關注社會,關愛他人,致力行善,提升自己的人格,淨化自己的心靈,完善自己的人生,這才是潮汕拜佛真正的意義。
如果您覺得還不錯,歡迎點讚、轉發和關注,您的舉手之勞,是對小編最大的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