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傑,北京海澱名校教師,英語專業八級,高級教師資格證,英語及西方文化教育12年經驗,多次赴英美澳等英語國家教育交流;擁有多年畢業班教學經驗,深諳中考命題規律,所帶學員半年內從普通班逆襲實驗班,1個月提分30分,是樸新網校王牌教師之一。
重新回到線上上課的那天晚上,進入直播間之前,安傑開了一聽冰鎮可樂,一飲而盡。她說:「喝可樂容易讓人興奮,學英語要的就是互動感,所以我得興奮起來,能夠感染學生一起進入興奮狀態」。在她看來,在這種高效的實時互動中,在線直播課展露出錄播課和線下課所不具有的優勢。
01
「非典型」英語老師之路
安傑,一個地道的北京女孩,炯炯有神的眼睛,小麥色的皮膚,利落烏黑的披肩發,整個人透露著一種美劇裡幹練的酷女孩氣質。生活中,她喜歡慢跑、瑜伽、看書、學語言、遛狗散步……看起來,和我們眼中的或溫婉或嚴肅的英語老師形象相比,安傑似乎顯得不那麼典型。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安傑她邊走邊體驗著,闖出了一條「非典型」英語老師之路。
當一名英文老師是安傑從小的夢想。成為老師那一天,她說:「就像是從小時就緊捂心口的美夢成真了一樣」。安傑上小學時,有一次做教師的姐姐來安傑的班上代課,安傑第一次覺得站在講臺之上的姐姐煥然一新,自信飛揚又優雅從容,「我也想變得像她一樣」的想法湧現出來,一個做教師的夢想在她心中從此紮下了根。
2008年,大學畢業後,帶著對英語的熱愛,安傑如願成為了一名英語教師。她先是在一所大學教授口語,又先後在學校和國內一所知名培訓機構任教,也正是因為機構的工作經歷,讓她搭上了國內在線教育發展的第一班列車。
2014年到2018年,「網際網路+」風靡一時,傳統線下教育躍躍欲試地擁抱網際網路時代。安傑正是國內最早探索在線教育隊伍的其中一員,在一家知名教育機構負責錄播課的開發與講錄。在當時,錄播課正處於在線教育的風口,以其強勁的複製和傳播潛力先聲奪人,成為在線教育的一大模式,至今有廣泛的市場影響力。
錄播課通過剪輯優化賦予教學內容呈現效果的諸多可能性,例如融入視頻、音頻和圖文等演示元素,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在學習的自主性方面也有不可代替的優勢。
但隨著對錄播課的深入了解,安傑發現錄播課對教學施展有其固有限制,她談到:「當時我們強調『自適應學習』,是智能化教學的一種前沿理論,現在很流行的AI課也基於此,但從教學角度來說,錄播課本質是教師的一場『自high』表演,靠著想像講課是沒辦法及時解答學生的問題的,互動性是錄播課的硬傷」。帶著這個質疑,安傑離開了錄播課領域。這次經歷為安傑打下了身為在線老師深厚的素質基礎,同時也促使她意識到在線教育是大勢所趨。
自此,從大學、中學、國內頭部教培機構,再到早期在線教育體系,安傑已經經歷了教育領域內現行的大多數模式,在嘗試了各種各樣的跨門類教學模式之後,大浪淘金,安傑最終決定在在線直播領域繼續深耕發展。
02
讓英語教學回歸 本原
重新回到線上上課的那天晚上,進入直播間之前,安傑開了一聽冰鎮可樂,一飲而盡。她說:「喝可樂容易讓人興奮,學英語要的就是互動感,所以我得興奮起來,能夠感染學生一起進入興奮狀態」。在她看來,在這種經技術加持的實時互動中,在線直播課展露出了錄播課和線下課所不具有的優勢。
在線直播課是數據指導下的課堂,迅速建立起的興趣關係是師生兩端維持聯繫的信號基礎,而內容質量是引領學員持續在線的線索。在這裡,不存在線下教學裡那種「苦苦堅持的學生」,如若講得索然無味或者不精到,學生隨時會以下線的行動予以反饋,所以在線直播課更加考驗老師對學生學習需求的把握精度和教學功底厚度。
安傑對初中孩子學習英語的實際問題和需求有深入的了解。她認為,初中是影響一個學生學習生涯中最重要的階段,從教12年,安傑觀察到初中英語學得好的孩子,一般到高中也不會差,而初中英語沒學好的孩子,極大可能高中仍然很差。「這是因為初中英語覆蓋了英語的基本語法結構和規律,高中階段實際上是在此基礎上的橫向拓展學習及練習,所以學好初中英語至關重要」。
但中國學生學英語,為人詬病卻時常發生的一種現象是死記硬背,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安傑關注到多數老師在教學的時候並不會教學生知識為什麼是這樣——也就是知識的背後邏輯是什麼,甚至有學生追問時,只以「外國人就是這樣說的,記住就好」或者「考試就這麼考,記住就行」了事,久而久之,造成學生眼裡的英語總是機械、無趣的,學起來非常痛苦。安傑認為這種現象應該被改變,英語應該回歸到它原有的樣子。
安傑曾在北京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擔任國際項目的課程研發工作,由她帶隊的北京師生團隊走訪美、澳、英多國進行教育文化交流。
在和當地學校的老師面對面一次次的討論中,安傑得以接觸到西方國家的教學理念,了解到了翻轉課堂、開放課堂、引導教學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形式,也是在此過程中,她意識到「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能夠讓學生有充分的自主性,對學生對知識的內化起到關鍵作用。朝著這個方向,安傑站在學生學英語的角度,結合自己在西方文化方面的多年積澱,設計出一套「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方法,意在真正教給學生完整的知識和知識背景。
比如在學習名詞單詞變複數的規律加「es」和「s」的情況,特殊的「tomato」、「potato」和「hero」,老師的一般做法是告訴學生特殊單詞特殊記憶的口訣即可。
但安傑會在這個基礎之上告訴學生特殊在哪裡,「在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人將南美洲的土豆和西紅柿帶回西班牙並命名,所以『tomato』和『potato』其實是由外來詞演化而來,所以不遵從英語的變化規則是正常的。而『hero』來源於古希臘語,借希臘神話中的大英雄赫拉克勒斯之名指代英雄」。在趣味的西方文化故事背景下,學生毫不費力就留下深刻印象,學習效果自然更佳。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識才真正內化為自己所有,便是這個道理。
03
教育是一種分享
在安傑的詞典中,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其實是語言邏輯和文化習俗的表現形式,這種文化屬性極具魅力。她說:「我覺得是英語讓我打開了自己,讓我從內向變得外向而自信,英語曾深深地影響過我。我看過英語美好的樣子,我想要把它展現給我的學生」。
教育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而安傑的答案是「教育是一種分享」。
曾經有一個學生在她的影響之下選擇了職業方向,一如最初受到姐姐影響而選擇教育行業的自己,安傑再一次深刻體會到,教育就是老師在學生的心中埋藏了一顆向善的種子,未來的某一天,這顆種子會伴隨他生長,結出一顆嶄新的果實。教書育人四個字的意義遠比這四個字看起來更為厚重。
把英語的原本的樣子傳遞給學生對於作為英語老師的安傑來說,像是另一個美好願望。「我希望能夠帶領我的學生更輕鬆地學習英語,帶他們理解英語知識的來龍去脈,同我一樣發現英語的樂趣以及英語世界裡那廣闊的天地」。
英語和教學是安傑的兩項志業,它們以一種恰當的姿態融合在一起——做一名「英語的分享家」,安傑感到如此幸運。
編輯:徐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