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後期法蘭德斯畫派的主要代表可舉胡果·凡·德·格斯(Hugo van der Goes,約1440—1482年),他的《波蒂納裡祭壇畫》(Portinari Al-tarpiece)運到佛羅倫斯時曾引起強烈轟動。當時著名的佛羅倫斯畫家波提切利和吉蘭達約等,對其精深的寫實都非常佩服。
這個祭壇畫也取三疊畫屏的形式。中央大幅畫表現耶穌降生後牧羊人聞訊前來朝拜的故事,左右兩邊小幅畫表現男女供奉人和他們的保護聖徒。傳說聖母生耶穌於郊野牛棚之旁,所以背景除牛棚野店外是一派山林景象,描繪相當細緻。
但最為精彩的還是人物的刻畫,尤其是那幾位粗樸真摯的牧羊人,他們不脫山野之民的愚魯氣質,可是為聖嬰降世而感到驚奇和喜悅的表情卻極為動人。正是這些純真質樸的牧羊人形象,受到已對機巧豪奢感到厭惡的佛羅倫斯市民的讚賞,藝術家也紛紛仿效,在佛羅倫斯藝壇上掀起了一股歸真反樸的寫實熱潮。
不過,格斯的民族化或本土化傾向卻使他對當地根深蒂固的哥德式藝術的流風餘韻情有獨鍾。因此,他的藝術保留甚至恢復了一些中世紀的手法,例如畫中各類人物的大小比例又回到按宗教意義而定的老套,在左右兩邊表現供奉人和聖徒的畫幅中,位於聖徒前面的男女供奉人比他們身後的男女聖徒小了許多,中央畫幅中前面的天使也比他們身後的聖母和聖約瑟小得多。
由于格斯精妙的寫實,整體粗看起來尚覺得瑕不掩瑜,可是稍加分析,就會發現這種完全有悖於自然和科學法則的安排,實際上已給畫家自己的寫實功力打了很大的折扣。由於比例顛倒太甚,空間的深遠關係和構圖的均衡也受到破壞,全畫反而透出一絲怪奇荒誕的氣氛。
中央大幅畫中的牧羊人形象,孤立地看效果很好,倘若把他們在畫幅右上角的地位與整幅畫聯繫起來看,反而覺得不甚協調了。這種追求怪奇氣氛的傾向可能與當時民間流行的神秘主義宗教思潮有關。
我們在當時另一位大師海特亨·託特·信·揚斯(Geertgen tot Sint Jans,約1465—1495年)的名作《基督誕生》這幅畫中同樣可以看到上述這種傾向。本來,這幅描繪聖母夜間生下耶穌後在牛棚對聖嬰禮拜的畫幅的光影效果是極為突出的,畫家設想聖嬰自身具有神奇之光,因而把聖母俯身而看的臉部和幾個天使的上身照得極其明亮。
而周圍景物和那必不可少的牛驢之頭則沉入深深的黑暗之中,但由於反差太強烈,聖母與天使的比例又過於懸殊,臉形和動作也有點反常,這個降生夜景圖瀰漫著某種神秘和怪奇的氣氛,甚至有點超現實的味道,在新藝術中可謂獨樹一幟。
這種神秘和怪奇傾向最高發展的代表是耶羅尼米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約1450—1516年)。他活動的地區偏北一些,位於現今比利時和荷蘭交界一帶。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為當地教堂作畫的匠師,他隨父親和民間藝人學畫,並且是當地民間宗教組織聖母兄弟會的重要成員。
在文獻記載中,他的作品幾乎都是為聖母兄弟會而作,但他的傳世名作卻是那些從未見於記載的神秘而詼諧之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人間樂園》(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