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後裔清墓群揭開「湖廣填川」之謎
郭振華
大英縣隆盛鎮石門辦事崇音村檀木灣有兩處古墓群,筆者採訪時在一塊玉米地裡發現了四塊古墓碑。遠處看是一塊玉米地,墓碑被包圍在聳立的玉米杆中。據村民說,原來這裡是一塊老墳山。六十年代此地方圓五、六畝地的範圍內有很多雕刻精緻、色彩豔麗的墓碑群。學大寨改田改土的時候,上級強令村民們將一塊塊墓碑和墓群推掉,用來做土埂。當時推的時候,臨近中午突然下起了大雪,一位郭氏長者說:既然下雪了,今天就到此為止,留下幾塊刻有郭家字輩的碑,將來娃兒取名字也有個依據。也許是天意,就保留下了這四塊墓碑。筆者很是驚奇,拂去上面的蜘蛛網和滕蔓,仔細瞧這四塊碑,發現上面刻有很多書法秀麗的楷體字,並雕刻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等圖案,仔細讀上面刻有郭家五大房人郭世俊、郭世美、郭世蓉、郭世茂、郭世倫等的名字。郭氏入川字輩四十字:天文子奉玉,世元永奇學。朝廷秉清正,萬代發興隆。成人須孝海,積德入維山。果能逢此道,太原福祿綿。四十字輩最後一句太原福祿綿回歸到太原,郭子儀祖籍地是太原汾陽,與歷史很吻合。郭世俊、郭世美、郭世蓉、郭世茂、郭世倫等五大房人是入川第六代。
郭子儀後裔清墓群——四川省重點保護單位
村裡有唐代愛國名將郭子儀後裔聚居的老祠堂,筆者想這幾塊墓碑與此有不有關係呢?
嘉慶年間傳說中吉祥麒麟雕刻——難得一見
精美的遺風書法雕刻
經過二個多月的考證,走訪了當地村民,發現當地聚居著上千戶郭姓村民,崇音村8社(檀木灣)整個社全是郭姓,並且在這些村民家中香盒正額上寫有「汾陽家風」,村民們說他們的祖宗是唐代名將郭子儀;現居大英縣卓筒井鎮原檀木灣的退休工人郭清高家中發現了清朝秀才郭廷範書寫的郭氏香盒上用渡金額刻有「點頷流徽」四個大字,與史書記載的郭子儀晚年「頷之而已」的典故相同。
郭清高家中木製郭氏香盒
在當地88歲高齡的郭秉才家中找到了一本「郭氏家譜」,上面明確地記載了郭氏家族從黃帝到郭子儀及其後裔幾千年的族姓發展史,郭子儀第四代孫郭端夫在唐莊宗時官至鴻蘆卿,謫守江右廬陵,由陝西華縣舉家遷往江西廬陵延福鄉,在宋端平元年甲午由江西遷往湖廣,大明弘治二年入川落葉檀木灣之謎。
筆者郭振華在江西吉安原廬陵縣延福鄉郭氏祠堂留影
江西廬陵延福鄉,如今延福路尚存
郭氏祠堂(上柱國公郭暉公祠)
郭氏祠堂汾陽世家牌匾
江西老家千年古香樟樹,樹中已形成大空洞,印證樹大心空
從「郭氏家譜」中可以看出,郭子儀長房郭曜後裔一脈由山西太原到陝西華縣,有陝西華縣到江西、湖北、四川,相當於在中國版圖的中心位置繞了一個大圓圈,這為中華民族大遷移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史料。
一代愛國名將郭子儀
郭子儀生於唐中宗十三年(697年)丙申八月十五日,卒於唐德宗二年(781年)辛酉一月十日,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父親郭敬之,歷任五州刺史。郭敬之生五子,郭子儀排行第三。郭子儀身高七尺,體貌秀傑,生八子七女。少年時的郭子儀因武舉成績優秀,補左衛長史。
郭子儀站像
郭子儀一生經歷了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度個了六十多年的軍旅生涯,其中以一身而系天下安危達二十餘年。肅宗皇帝讚揚郭子儀:「國家再造,卿力也!」德宗皇帝尊稱郭子儀為「尚父」,郭子儀被賜封為太尉中書令、汾陽忠武王。「安史之亂」中,郭子儀大戰安祿山,名垂青史,其史料收入中學歷史課本,成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愛國名將。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範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史稱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率十五萬叛軍從範陽(今北京城西南)大舉南下。叛軍所到之處,百姓遠遁,戶舍為墟。玄宗皇帝見形勢危急,匆匆忙忙丟下長安,帶著楊貴妃逃到四川,長安成了空城。
郭子儀受命危難之際,慌亂逃跑的玄宗任命郭子儀為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節度使,率兵東討叛軍。郭子儀出兵首戰告捷,收復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兩郡之後,兵出井陘,會合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的部隊,一舉攻佔了史思明堅守四十天的九門(今河北槁城縣西北),槁城兩縣。
郭子儀戰邊關,內地潼關失守,肅宗至武靈即位,圖謀收復兩京。肅宗大閱六軍,雖有收復河山的決心,但沒有駕馭戰爭的本領。結果趨兵南下,親徵失利。收復失地的重任落在郭子儀的肩上,郭子儀不顧個人安危,率兒子郭旰揮師潼關。在攻戰陝郡永豐倉時,郭旰陣亡,郭子儀強忍失子之痛,大戰潼關,恢復了潼關與陝州的信道。
經過艱辛考證,所有的史料終於證明了檀木灣人是郭子儀長子後裔。而檀木灣古墓群是郭子儀後裔古墓群。
古墓群揭開湖廣填川之謎
檀木灣郭子儀後裔古墓群之一郭乾元墓碑記載郭乾元祖籍湖北麻城,墓碑立於嘉慶20年,距今近200年,這塊墓碑不同於其它墓碑,墓碑前有一個全封閉的擋風敝雨的花形石隔層,將碑文罩在隔層裡,隔層雕刻精細,中間有一朵五瓣形的花朵,透過花孔可以清晰地看到墓碑上的文字。由於有隔層的保護,墓碑上雕刻文字的藍色油漆雖經近200年日曬雨淋卻未剝落。
郭乾元老夫人墓碑,兒子郭永祥
郭永祥後裔遷卓筒井郭家老院
墓碑是立於嘉慶20年,而郭氏家譜修訂於民國七年,墓碑是揭示湖廣填川的重要史料。據家譜記載,郭子儀第四代孫郭端夫在唐莊宗時,任鴻蘆卿,謫守江西右廬陵。舉家從山西汾陽遷往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延福鄉,一直到郭子儀第二十六代孫郭彌都世居此地。因當時族繁人廣,郭彌都於宋端平元年(1234年)舉家遷往湖廣(湖北)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落葉沙子場郭家嘴獅子巖几子灣。元末明初,四川盆地戰亂不止,蠻匪橫行,民不聊生,土地荒蕪。老者餓死於溝渠,少者逃往他鄉。眼看四川人口越來越少,弘治皇帝下詔移民。郭子儀第三十六代孫郭謨格由保甲推舉奉詔於明弘治二年(1490年)棄湖入川,落葉檀木灣。這便是民間流傳的「湖廣填川」的一段史實。史料雖記載有:「元明之際四川人口顯著下降」,「洪武十四年皆自別省流來」,但無詳實文字,郭子儀後裔的遷移,正好給「湖廣填川」一個具體說法。同時,郭子儀後裔由陝西長安到山西汾陽,由山西汾陽到江西、湖北、四川,相當於在中國版圖的中心位置繞了一個大圓圈!這為研究中華民族大遷移提供了一個重要史料。筆者也見過不少墓碑,但能象檀木灣郭子儀後裔古墓群這樣追根求源的實為罕見。一般的古墓碑只記有一個大概,沒有具體的入川前地名;一般的家譜也只能大概追蹤到湖廣近十幾代,而「郭氏家譜」可追朔到上下數千年。況且郭子儀後裔古墓群不僅記載詳實,而且與「郭氏家譜」互相印證,使其具有相當的文物價值。
「 檀木灣古墓群」的發現使當地對自己祖輩知之不多的村民深感振奮,他們自發出錢出力對墓群進行了修復,並召開村民大會,自發保護古墓群。經當地廣播、電視、報紙等眾多媒體的報導,古墓群也引起了市、縣文管部門的重視,很快列為市、縣文物保護單位後,不久列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村民建起了郭子儀紀念館,還正在籌建郭子儀愛國主義思想研究學會,郭氏家風家訓論壇,對郭子儀的愛國主義精神進行廣泛的研究。郭氏祠堂老祠堂還剩下一通老穿鬥架子老房子,村民正在籌資修復老郭氏祠堂。市、縣旅遊辦負責人對該墓群進行了考察論證,準備以郭氏老祠堂和郭子儀後裔古墓群為依託,將檀木灣開發為旅遊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