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汾陽王郭子儀墓發現始末
郭振華
郭子儀是唐代偉大的愛國將領,著名的軍事家。郭子儀的愛國事跡陳列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第三室,被譽為偉大的愛國將領。郭子儀千古一人,世人仰慕。歷代皇帝、歷代名人無不稱讚。郭子儀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中華民族樹立了永不磨滅的豐碑!
郭子儀忠武報國家喻戶曉,但郭子儀墓位於何方?人們並不知道。
1993年,陝西省辦公廳收到一封來自新加坡華僑郭建功的來信。原來新加坡汾陽郭氏公會計劃組織郭子儀後裔回家鄉尋根並希望到郭子儀墓地祭祀。這封信是新加坡汾陽郭氏公會會長郭建功寫給時任陝西省委書記白紀年的。白書記收到信後很重視,立即召集陝西省委機關黨委書記、檔案局局長郭步越、西北電力局副局長郭雲山、陝西省工行行長郭有仁等三個郭氏廳級幹部研究部署接待工作並由三人組建郭氏接待團,郭步越任團長。
省委書記出面研究接待應該很好辦,但有一事很患難。新加坡郭建功希望到郭子儀墓地祭祀,郭子儀墓在何處?
兩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建中二年(781年)夏,子儀病甚,德宗令舒王誼傳詔省問。及門,郭氏子弟迎拜於外,王不答拜;子儀臥不能興,以手叩頭謝恩而已。六月十四日薨,時年八十五,德宗聞之震悼,廢朝五日。詔群臣往吊,隨喪所須,皆取於官。贈太師,陪葬建陵。及葬,帝御安福門,哭過其喪,百官陪位流涕。賜諡曰忠武,配饗代宗廟廷。著令,一品墳崇丈八尺,詔特增丈,以表元功。
郭子儀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唐肅宗建陵,歷史有記載,但墓具體位置在何方?
陝西省檔案局長郭步越受省委書記重託,帶領秘書長衛韜驅車前往禮泉縣建陵尋找郭子儀墓。
建陵鄉,田野裡到處是蘋果樹。蘋果掛滿枝頭,四處飄香。
看到滿山遍野的蘋果樹,郭步越傻了眼。這麼多蘋果樹,到什麼地方去尋郭子儀墓呢?走了一莊有一莊,他們四處打聽,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坡楊村,一個老農告訴郭步越郭子儀墓碑埋在蘋果園裡。
據陝西省檔案局原秘書長衛韜回憶:當時聽到村民說墓碑就在地角,郭步越十分驚喜,馬上表態出400元挖墓碑。
400元現在看來不值錢,但當時一般機關幹部工資才幾十元一月,400元相當幾個月工資。
重獎之下必有勇夫。幾個農民,挖的挖,刨的刨,很快從地裡把墓碑挖了出來。
原來上世紀六十年代文革時,打到帝王將相,郭子儀墓背也在劫難逃。紅衛兵要來砸墓碑,郭氏宗親得知消息後,連夜將墓碑就地埋在地裡。
時過境遷,墓碑重見天日。看到墓碑,大家喜出望外。
這是一塊大黑峽石雕刻的墓碑,擦去泥土,碑上雕刻有:唐汾陽王郭子儀之墓。
墓碑是明朝畢懋康所立。畢懋康,字孟侯,號東郊,歙縣人。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以中書舍人授御史。萬曆三十九年巡按陝西。天啟年間累官右僉都御,官至兵部右侍郎。
墓碑所處的位置離墓地70米遠,可見當年墓地規模之大。現在的墓碑,已經遷移在墓前。
郭子儀墓被發現後,新加坡汾陽郭氏公會如期組織郭子儀後裔回家鄉尋根併到郭子儀墓地祭祀。這則消息,被臺灣《環球郭氏家譜》雜誌收錄。當時九十年代,世界華人開始尋根,但未形成熱潮,媒體也未作報導。
2000年,筆者從臺灣《環球郭氏家譜》雜誌上看到郭子儀墓地消息後,懷著崇敬的心情,立即前往郭子儀墓地叩拜。筆者在西安第四軍醫大學的漆教授和楊教授兩位同學的陪同下,驅車來到村裡。見到村民,說明來意,村民很謹慎,還特地查看了筆者的記者證。因郭子儀墓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專門有一文管員住在村裡看守。
村民帶筆者來到郭子儀墓地,墓地四周是蘋果園。看到蘋果園中一個小土堆,顯得蒼涼,筆者心中略過絲絲涼意。筆者是郭子儀長子郭曜後裔,自唐末宋初,祖宗離開長安到江西廬陵做官,後遷湖北、四川。儘管筆者從小就聽長輩說起郭子儀,說起郭曖打金枝的故事,但從未有誰提起郭子儀墓。由於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千餘年來,難來祭祀。筆者曾在西安第四軍醫大學讀書並留校工作多年,郭子儀墓盡在眼前,但也有耳無睹。
緬懷祖宗,如此蒼涼,愧意難消。好得2002年,西北電力局副局長郭雲山,上裕蘭村守陵之後,胸懷祖宗的崇敬之情,籌集兩萬元,租兩分地修了圍牆,栽種子道條兩旁柏樹。2020年七月,筆者與郭雲山通了一次長話,郭雲山告訴筆者他已95歲,還能下樓,身體還很硬朗。善者壽長,這也應驗了積德之家必有餘慶,行善之人必有後福。
墓後是圍牆
墓地四周圍牆,只能站立四排人
由於場地狹窄,祭祀時墳頭上沾滿了圍觀群眾
2012年由中華郭氏宗親會牽頭組織舉辦第一屆公祭大唐汾陽王郭子儀大典,並連續舉行了七屆。2014年,由中華郭氏宗親會租地二十畝,修建了祭祀廣場。湖南常德郭氏宗親組織捐款修建了通往墓地的人行道路。2019年,由中華郭氏宗親會、陝西省郭氏專委會、禮泉縣郭子儀研究會籌集資金,重新修繕郭子儀墓陵。
筆者在新廣場上主持第六屆公祭大唐汾陽王郭子儀大典
寬闊的祭祀廣場
郭子儀墓修繕後近景
郭子儀墓修繕後航拍
保護郭子儀墓,弘揚郭子儀忠武報國精神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眾多郭氏宗親和社會各界辛勞付出,捐款奉獻,保護郭子儀陵園,傳承郭子儀忠武報國精神。
默默奉獻,彰顯大愛精神,傳承忠孝文化。這也許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遠屹立世界東方的力量源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