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被老師「移交」作業的背後:形式主義任務充斥校園

2020-12-22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半月談

一則吐槽教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的短視頻熱傳,江蘇一家長在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這條短視頻再次引發公眾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職能的大討論。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當下,家庭作業花樣多、家長承擔多重角色,成為普遍現象,引發許多家長不滿。是什麼讓家校分工邊界不清?學校和家庭各自應該承擔怎樣的教育責任?

1 作業花樣多,未教就要練

廣州市荔灣區區女士的孩子今年8月初幼兒園大班畢業,一家人計劃等孩子放假後進行一次暑假旅行。沒想到,小學老師找上門,要求加入QQ群和微信群。原以為是老師通知上學事宜,可進群後就收到了體育老師布置的暑假作業。

這位體育老師在群裡通知:「按市裡通知要求,一年級新生在假期進行跳繩掃盲(及格標準),請家長們督促小朋友每天進行跳繩練習。建議初學者用珠繩。」老師隨後將某電商平臺購買跳繩的截圖發到群裡,並叮囑「已達優秀標準的建議用速度繩,例如沙式跳繩」。

對此,區女士大為不解,儘管一年級跳繩的及格標準是1分鐘16個,讓家長教也不是難事。但是,作為專業的體育老師,除了強調器材的專業性之外,不是更應該教授學習的方法嗎?

「怎麼能連教都不教呢?轉個別人的教學視頻也行啊。更何況,跳繩作為廣州市體育考試的必考項目,手腳協調、使用手腕力量、起跳高度、跳繩節奏、呼吸調整都是有技巧和規範的。家長自己萬一教錯了,會影響孩子的規範學習和成績,老師再重新糾正也很費時費力。」區女士說。

不僅僅是跳繩,採訪中,不少家長抱怨如今承擔的學校任務越來越多,家校分工的天平似乎正在傾斜:孩子做閱讀任務,家長負責錄像打卡;學校布置手工作業,經常變成對家長動手能力的考驗;學校組織秋遊,家長需要「承包」學生管理和出行事務……

不少家長叫苦:為了輔導小孩作業,事情有時拖到凌晨才完成,家庭教育無形中成了另一項超負荷工作。在網絡論壇中,一些諸如「老師有什麼權力安排家長打掃衛生」「批改作業明明是老師的本職工作」「老師被家長慣壞了」的聲音不斷放大,家校矛盾愈發突出。

2 形式主義任務下沉,教師也無奈

一些教育專家指出,當前家校合作存在學校教育「越位」的問題,即校園將自身承擔的教學工作轉嫁給了家庭,給家長「布置作業」。這就導致了校園教育、知識教育膨脹,而家庭自身教育變得貧弱、乏力,原本是培養感情、培養品格的教育內容讓位於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影響了少年兒童的全面發展。

受訪教師坦言,在一些學校,有部分教師從事著教學以外的工作,例如上級檢查、報送材料、開會培訓等。上級部門形式主義的任務下沉,可能導致校園教育空間被侵佔。

翻開廣東一小學英語教師王老師的工作日程,一周16節課以外,還有文明校園申報、少年宮資料報送、英語比賽準備等,而這些任務基本都是「急命令」,需要在一兩天內完成。「其實都是一些無謂的檢查,但是不做不行,不做好又會被通報批評。」王老師說。

採訪中,有家長拋出了一份不可思議的新生暑假作業:為做好文明校園的申報工作,順利通過督查,請指導孩子熟記以下內容(開學抽查):「文明校園六好標準:領導班子建設好,思想道德教育好,活動陣地好,教師隊伍好,校園文化好,校園環境好。」

「這所學校不要求學生背誦古詩詞、文明禮儀歌等,反而背誦抽查這些應付檢查的東西。試問一個一年級小學生,怎麼能知道領導班子是什麼、活動陣地是什麼?這是給學生和家長增加不必要的負擔。」受訪家長對半月談記者說。

還有家長說,在家長群裡,老師有時候會發一些諸如消防知識競賽、校園安全知識競賽等網上答題通知,要求家長參與答題,過關後在最後寫明學校和年級。

「有一次老師發的是消防知識競賽題,必須5道題全對才算過關,我做了好幾次都是錯了一道題,只能重新做,最後花了20多分鐘才算過關。」一位家長說,雖然不是要求必須參加,但老師發了通知,不參加總歸不太好。

3 緩解家校矛盾,需多方共同努力

形式主義之風入侵校園,將不必要的任務傳導至教師、學生,最後由家庭教育來消化,不僅導致家校矛盾進一步升級,更偏離了教育本質。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薛海平說,當下一種現象值得警惕,即從行政管理思維出發,而不是從教育和培養人的思維出發來管理學校,導致一些非教學任務擠佔大量的教學時間。

基層教育工作者認為,為遏制這一現象,應暢通監督渠道,避免形式主義下沉之風蔓延。同時,當儘快釐清家校合作的邊界。

專家提出,家庭和學校都承擔著育人的職責,二者共同構建起孩子健康成長的支持系統。學校教育主要覆蓋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培養以及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是集體化的過程;家庭則主要通過日常生活的互動來培養孩子的習慣和性格,是個性化的過程,二者有各自的教育功能和規律。

薛海平建議,學校應科學合理布置家庭作業,避免給學生和家長造成過重的負擔,真正實現減負目標;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應學習和思考家校合作內容、途徑、邊界等,在實踐中,科學合理引導家長主動參與學校教育,而非強制逼迫家長被動參與學校教育。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表示,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讓家庭變為學校,而是讓家庭更像家庭,有魅力的家庭才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家校合作不能將家庭變為第二課堂,把父母變為老師的助教。」(黃浩苑 楊淑馨)

責任編輯: 王萌萌

相關焦點

  • 學生作業變家長作業?咋解決?
    高中生在寫作業。小編碎碎念12月10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針對「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教育部表示對於教師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要進行嚴處。關於孩子學習,家長老師該怎樣各負其責?
  • 學生作業變家長作業?解決批改作業問題要減少作業量
    12月10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針對「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教育部表示對於教師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要進行嚴處。   關於孩子學習,家長老師該怎樣各負其責?如何做好家校聯動,在不同層面對孩子提供更優的教育?
  • 小編碎碎念 | 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該怎麼解決?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家長們開始了配合學校老師長達10餘年的「陪讀」歷程。說是陪讀,除了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從心理層面的陪伴外,最重要的工作是完成老師交代的各種任務——這種任務往往表面上是派給學生,實際上,是交給了學生背後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家長們。 一個朋友聚會時忍不住吐槽,學校要給孩子們做手工畫冊,離截止日期還有3天,任務被派到她的孩子身上。
  • 「一起教育」輔道老師課上打電話聊天 電子作業引發家長抵制
    疫情影響下,在線教育市場迎來爆發,並受到資本熱捧,有業內人士表示,發端於「一起作業網」的一起教育科技,在過去幾年間通過「校園地推」電子作業模式,獲得大量中小學生數據,為其K12網校商業化變現提供了基礎。
  • 孩子愛上做作業 一起作業幫家長解決輔導煩惱
    如語文、數學等書寫作業較多的科目,任先生為孩子安裝了可拍照檢查口算等題目的App,父母輔導不了的課程,孩子也可以藉助軟體來自我檢查與學習。目前,市面上這類學習類App有「一起作業」、「小猿口算」、「愛作業」、「啄木鳥查查」、「題谷小題大作」等,早已成為眾多家長的陪讀神器。同時,輪番上陣的學習類App從不同的教學出發點,幫助學生高效完成甚至超前完成教學任務。
  • 人民日報談家長群變味兒:家長與老師的角色須擺正
    個別教師把分內的工作轉嫁給家長,如讓家長代替自己批改學生作業,部分家長成為「編外教師」。個別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孩子的責任就移交給了學校和老師,自己可以當「甩手掌柜」。理解出現偏差,就會造成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責任邊界趨於模糊,導致家校共育停留於表面,難以實現預期效果。孩子們的成長過程,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學校應該是教育的主陣地。
  • 作業該不該家長批改?老師很委屈:太多與教學無關的工作要做!
    現在關於老師和家長的矛盾,以及中小學老師工作職責的探討很多。前不久,一名家長直播哭訴退出家長群的事件將矛盾推向了風口浪尖,官媒發聲報導,廣大網友們也紛紛加入了討論,大部分的聲音是同情家長並譴責現在太多老師工作不負責任,竟然把教新課、批改作業等工作任務都推給了學生家長。
  • 老師為什麼要叫家長批改作業?答案在這裡(教師家長值得一看)
    在當前的教育下,有人調侃到,現在的義務教育非常的牛,不僅讓學生學一遍還要讓家長學一遍。現在存在一個現象,學生的作業教師要求家長批改;學生的值日需要家長們做;學生做作業需要家長來監督完成等等。有很多家長是敢怒不敢言,有的家長不懂這方面的知識,沒法輔導自己孩子的作業。有的家長是沒有時間,有的家長是上了一天班比較累,不想輔導。這是家長的心聲。一個家長,孩子放在學校就不管了,就完完全全是老師的事情。一個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作為一個家長,就是管兩三個小孩兒。
  • 「家長退群事件」引發教育爭議:作業家長都批改了,老師幹啥?
    「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從古至今,人們對於教師都是十分敬仰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似乎老師這個職業在人們心中有了改變,從前教育的重點都在孩子身上,孩子們因為學業特別害怕開家長會;可現在反而是家長特別害怕家長群裡,老師布置給家長的任務。
  • 孩子樓道補作業,家長大鬧校長辦公室,老師一句話家長態度立馬變
    孩子成績上不去,是老師沒教好;孩子作業寫不完,是老師布置太多了,但大家忘了,孩子的學習教育也離不開家庭啊!孩子樓道補作業,家長大怒,卻被老師一句話懟到不敢吭氣如今寒潮來臨,氣溫早已低至零度,走廊裡面的風真讓人覺得不可理喻。
  • 老師給家長布置作業,是不是權力的錯位?
    老師給家長布置作業,你會按時完成嗎?昨天老師在家長群裡給我們家長布置了一道作業題,要求我們必須觀看某某教授在網絡視頻上講述的心理安全培訓課(家長部分)。這一套心理安全培訓課,分為學生課程、教師課程和家長課程,是由不同的老師或者教授講的。
  • 手工作業遭家長吐槽:老師要求造「核潛艇」
    11月16日晚上11點,剛應酬完回家的黃先生滿身疲憊正準備睡覺,突然想起3歲兒子的家庭作業還沒完成,他頓時睡意全無,甚至有些抓狂:老師要求家長陪著孩子造一艘「核潛艇」。眼看著被難住,黃先生在微信朋友圈求助,沒想到引來了很多家長的「吐槽」。「沒見過核潛艇,怎麼造出來啊」黃先生的兒子在南岸區回龍灣一所幼兒園上小班。
  • 人民日報談家長群變味:家長與老師角色沒有擺正
    近日,江蘇一位家長發布的短視頻火了,他在視頻中怒喊: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起因是這位家長認為老師總是讓家長幫忙批改作業,自己承擔了太多教師應付的責任,完了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你辛苦了。「說實在的,老師辛苦什麼?教我教,改我改,是誰辛苦啊?」
  • 小學語文家庭作業家長批改合適嗎?老師是幹什麼的?
    所以我估計是孩子的語文老師真的有要求家長批改作業,但是遺憾的是這位家長並未說清楚孩子語文老師要求家長批改的是什麼作業。 這點很重要。
  • 教育部門下文要求老師必須改作業,禁止家長代改作業,你如何看?
    最近關於老師讓家長批改作業的討論,在網上傳的沸沸揚揚,尤其是當部分省市的教育主管下文【禁止老師讓家長批改作業】之後,家長們無不歡欣雀躍。我不贊成家長批改作業,畢竟這不是家長的事情。但家長決不能因此而放鬆對孩子作業的檢查。
  • 教育部禁止「家長作業」,那些把家長當學生的老師聽明白了嗎?
    12月10日,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針對「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將嚴格落實作業的管理工作,對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此言一出,旋即得到廣大家長朋友的正面響應。筆者大致瀏覽了幾大門戶網站的網友評論,大家紛紛為此點讚。
  • 「作業要我改,還要老師做什麼?」老師被家長指責,直接退出群聊
    家長群內一名家長說出了大家的心聲,原因是老師要求孩子把作業帶回家,讓家長批改,引發家長的不滿,後來班主任退出了群聊。這位家長表示:如果我把所有作業都批改完了,我還要老師做什麼?把小孩送到學校的初衷是學習的,並不是給自己找麻煩批作業的。
  • 老師布置作業,誤把「洗碗」打成「洗澡」,家長:求孩子心理陰影
    01老師群裡布置作業,把「洗碗」打成「洗澡」,家長迅速跟帖太逗了班主任照例在班級群裡布置作業,還特地說明了這是一項特殊任務:請錄製孩子在家裡洗澡的視頻有位家長把「作業」發在群裡之後,許多家長忍不住笑了,並迅速跟帖。然後,老師又重新發了一則通知,這次就讓群裡的老師和家長都鬆了一口氣。原來,老師只是打錯字了,老師誤把「洗碗」打成了「洗澡」。當時老師一邊整資料一邊發通知,打錯了字都沒有發現,一字之差差點造成大誤會。
  • 批不完作業的老師的一天
    已經過去一個月了,言猶在耳,畢竟光熱搜就掛了兩三天:#壓垮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最讓這屆家長和網友困惑的是,「批作業」這種教師的本職工作,怎麼也淪為了家長的任務?那些不批作業的老師們,到底在忙什麼?我們問了幾位當老師的朋友,得出一個普遍的結論:現在的老師,比20年前忙多了。
  • 老師用「簡筆畫」批改小學生作業,滿滿正能量,家長:給老師點讚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程度越來越重視。從幼兒園到大學,孩子們會接觸很多位老師,但並不是所有老師都很負責任。「擁有一位負責任的老師」是每位學生和家長的共同心願,也決定著孩子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