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崇高的信仰—中國美術館美術作品展》於 2020年7月1日以線上展覽的形式舉辦。其中尤其引人注目莫過於以南湖紅船為主題,在篇首展出由顏文樑在1964年創作的經典油畫作品《南湖》。
顏文樑是中國早期留法的藝術家之一,也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之一,於1922年與朱士傑等創辦了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構建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體系。
《南湖》是顏文樑1964年在浙江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授課期間創作的油畫作品。根據1982年出版的《現代美術家—顏文樑》一書所記載,顏文樑於「1964年秋,至嘉慶南湖寫生,留三日,成油畫《南湖旭日》。」 《南湖》被譽為顏文樑一生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畫面從光線明暗、構圖層次、顏色變化等,都展現了顏文樑收放自如的油畫技巧以及對色彩、光色的長期研究。就技法而言,畫面可見薄塗、厚貼、揉膩等顏文樑所總結的「油畫八法」,筆觸細膩而靈動。以色彩而言,白、黃、紅、藍、紫各種色塊在畫布上徐徐推展,表達了旭日東升、晨曦初照時,朝霞與南湖水面呈現了水天一色、長波十裡的景象。
該作品畫面描繪了被稱為「南湖紅船」的畫舫。畫面右側是南湖的地標性建築「煙雨樓」,而畫面上方為一輪冉冉升起的旭日,朝陽初起象徵新生事物的朝氣與蓬勃生機。在旭日的映照下,南湖、畫舫、「煙雨樓」、旭日等共同構成了優美的畫面。南湖紅船是顏文樑的經典紅色題材作品,是中國美術館的鎮館之寶之一。悲鴻嫡孫、美術評論家徐驥在《100幅名畫裡的中國美術史》中評價顏文樑的《南湖》為中國美術史的經典油畫作品,是「中國版的日出印象」。
另一幅中國美術館的經典紅色題材藏品是羅工柳1960年創作的風景油畫《井岡山》。
《井岡山》在2016年的「創新先驅之路——羅工柳百年誕辰紀念展」中56年來首次與公眾見面。中央美院院長範迪安解釋說,之所以這麼多年從未展出,是因為那個年代更受歡迎的紅色經典畫都是情節性的,而這幅風景畫偏於純藝術。此次得以展出,離不開中央美院原院長靳尚誼的推介。靳尚誼回憶,上世紀50年代末他和羅工柳一同前往井岡山收集素材。「井岡山與羅先生此前熟悉的前蘇聯色彩完全不同,到處是翠綠的山、土紅的地,再就是藍天,很難組成一個調子。可以說是老先生開闢了這塊新領地。」
提起經典紅色美術作品,當然必須提起董希文於1953年創作的的《開國大典》(405x230cm)。《開國大典》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盛大慶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刻。場面氣勢恢宏,喜慶氣氛熱烈。 時任中國領導人,11位入畫: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副總理董必武、郭沫若,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這一作品其後影響巨大,也被稱作「共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
著名畫家艾中信曾作過如下分析:「從構圖到設色,從人物到場面,它的氣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國的風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處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側,不僅是手法的大膽,重要的是他懂得構圖的大局……《開國大典》的大塊色彩,通俗易懂,看起來似乎簡單,但這大紅、碧藍和金黃(纓絡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個風和日麗日子裡一個莊嚴熱烈的場面描繪出來……《開國大典》在油畫藝術上的主要成就是創造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油畫新風貌。這是一個新型的油畫,成功地繼承了盛唐時期裝飾壁畫的風採,體現了民族繪畫特色,使油畫朝著民族化的方向發展。」
1962年,李可染在廣東從化溫泉療養地第一次嘗試創作「萬山紅遍」。1963年,仍在從化溫泉,又有了第二次創作。其後,1964年,可染先生在北京西山的八大處療養地,又接連創作了四張《萬山紅遍》;同年,應榮寶齋之邀,又為十五周年國慶創作一幅。李可染先生前後共創作了七幅《萬山紅遍》,而此次現身保利春拍的這張,即是可染先生1964年於西山所作,是其中尺幅最大的一張。
陳逸飛1971年創作的《紅旗之一》
《紅旗》為陳逸飛的巨幅系列組畫,由兩件作品組構而成。《紅旗之一》描繪在戰壕下舉著紅旗正要衝鋒線陣的解放軍,《紅旗之二》呈現身著校服在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前宣誓的年輕學子(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藏)。兩相對照下,呈現一種獨特的傳承意義,其中《紅旗之一》代表革命先輩前赴後繼,浴血奮鬥,解放全中國,從作品中可見一種深濃的蘇聯社會寫實主義風格,是時代藝術精神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