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方的開始,殘酷的現實會把人絞殺得支離破碎。這就是心慌方(cube)。無知的人醒來看到立方體的世界,發現六扇門通向六條路,每一條都是未知。好奇過多而警惕不足的他沒有看完六條路,沒有思考它們的不同,就邁了出去。然後就是陷阱和殘酷的肢解畫面。電影心慌方,就以一個這樣的方式開始了,壓抑、自然、炫酷都有一些。
可能一開始導演文森佐·納塔利就在嘗試說明他電影的動機,不是傳統的商業大片。所以這部電影裡沒有好萊塢英雄主義的影子,也沒有刻意渲染恐怖氣氛。即使片頭血腥的畫面也顯得異常平靜。似乎一開始導演就在嘗試告訴觀眾: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立方,不僅僅是充滿陷阱的遊戲;而是一種現象,殘酷而又自然的現象。
電影可以看作是一個實驗室,用來考察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人類天生具有對孤獨和未知的恐懼,他們會本能地聚集到一起尋求安全;經歷了個人英雄主義的血的教訓後,人類組建了基礎的社會模型並產生了領導和制度;為了在險惡環境中求生存,人類又被迫去探索自然規律,積累知識,並由此產生了科學。
而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人類認識到優勝劣汰的規律,他們必須要變得自私以獲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可是人性的脆弱本質和猶豫不決常常牽袢住了人類發展的腳步,於是人類拋棄了人性;但同時制度顯露出的野蠻本質和醜陋嘴臉又遭到了科學的唾棄,人類放棄對社會學的期待轉投理性主義;可是科學終究也不是萬能的,它讓人類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卻無力完成最後的進展,這時竟然是人類自身的本能和潛意識發揮了關鍵作用;人類的認識無法想通這一點,甚至對科學的前途發生了懷疑,社會學的政治乘機死灰復燃,妄圖把人類納入控制的棋盤之中,但是科學發揮了最後的力量與醜陋的政治同歸於盡――最終人類文明的出路是回歸初生嬰兒一般的簡單,一切紛雜的勾心鬥角都成過眼雲煙,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發展本質得到了深刻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