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分鐘的《言語之庭》帶給我的清新芳香氣息沁人心腑乃至繞梁三日。淅淅瀝瀝的梅雨,喧譁市井裡的一方綠洲,明明近在咫尺但彼此就是遲遲不動的戀情這些似我喜愛的又似我渴望的。還有言語之庭的片名還有「隱約雷鳴,陰霾天空,即使天無雨,我亦留此地。」的俳句還有女主角撕心裂肺的一嚎同時奏響的片尾曲當然還有女主角的纖纖玉足。有兩種電影我是很傾心的,一種是描述好了一段情緒的電影,一種是寫了一篇好論文的電影。寫了一篇好論文,並不在於它的敘事結構多麼複雜,重要的地方在於故事之後的東西。而描述了一段情緒,並不在於它多麼有內涵,而是在於它描寫的故事本身的共鳴。
無論是秒速五釐米還是言葉之庭,描述的都是現象,一段情感,而不是通過故事希望寫出多麼複雜的道理。無論是那種孤寂還是孤悲,可以說新海誠知道如何將這份情感闡述出來。在愛慕之情的孤悲,那種只屬於自己一個人的期待與守候,無法與人共享,也並不是戀人之間的情話。這種私人的情愫並不需要多麼深刻的故事或者多麼有內涵的情節。更不需要一個複雜的,龐大的敘事和構造一個怪物一樣的世界。
我覺得人年齡越大越容易被一些無關緊要的小細節所觸動,其實細細想來,不過是言者無心,可偏偏聽者就有意了。這些小細節放在年少無知時,必定是過目即忘,流水無痕的。可隨著年齡增長,卻也不知道是不是上天突然為你打開了第三隻眼睛,然後,你就仿佛通靈了一般,這變化是一夜之間的嗎?我不知道。其實看過萬般變化,經過很多視聽奇觀,本以為有所觸動是一件極其不易的事情,哪知越是這樣,越是覺得平平淡淡才是真。幽幽暗暗,反反覆覆,最後能通往內心的,不過是最初最最簡單的那一款。比如,大家把情書的華麗發揮到無以復加,聽過了那麼多動人的詞藻和繁複的句式,最後卻還是被一句簡單的「原來你也在這裡」戳中淚點。
《言葉之庭》雖是故事簡單,線條單一,但總覺得這就像衣櫥裡的基礎經典款,它不會讓你穿上之後顯得特別美豔,但卻永遠不會過時,簡潔明了,落落大方。觸動我的是孝雄和雪野各自類似心情日記一樣沒有起伏的內心獨白。淡而無味,無所指代,卻真真切切,你就是知道,有人聽到了,不是我,也會是別人,反正就是有那麼一個人,他聽到了。2014年2月,日本飄著雪,孝雄帶著做好的第一雙女鞋,放在空無的庭院裡,獨自楠楠。
在《言葉之庭》中,導演新海誠藉助夢的機制使純潔的師生戀情發芽,在「瘋狂」的隱喻中戀情迅速成長,在傳統倫理道德的禁錮下,這份真情又面臨著「生死抉擇」,何去何從?是對社會的追問,亦是對你我的追問。作為導演得新海誠在影片中給出了自己的思考:請為愛而勇敢向前。年輕的時候,我們還不懂得如何去愛,既不懂得如何愛別人,又不懂的如何愛自己,曾以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回報,哪怕是別人的一個微笑,一個擁抱。隨著年紀的慢慢增長,人變得越來越成熟,談過幾次沒有結果的戀愛,漸漸的到了三十歲,發現自己依然不懂的如何去愛,既不懂得如何愛別人,又不懂的如何愛自己。
因為,我們似乎沒有遇到一個懂得愛的人,我們愛的或是愛我們的人也跟我們一樣,在愛情中成長,同時也在愛情中迷茫。謝謝新海誠,讓我們看到了一段美好的愛情,一段不在乎年齡的愛情,一段也許沒有結果的愛情。其實,愛情與成熟無關。也許越不成熟,才會懂得如何去愛,才會不顧一切的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