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經濟部長」沈榮津用閩南語答覆國民黨少數民族「立委」廖國棟的質詢,廖國棟要求改用國語,被綠色媒體扭曲為「禁說臺語」。臺灣從戒嚴走到今天,國語不再獨大,多元語言固然是好事,影射不說所謂「臺語」是不愛臺灣,就太過頭了,陳水扁時代的福佬沙文主義復闢了嗎?
深綠「立委」陳柏惟慣以閩南語質詢,形成一股小風潮,許多官員都跟著改以閩南語答詢,有些閩南語不流利必須用國語回答的,還要跟「立委」說「不好意思」。
廖國棟要求沈榮津改用國語,綠媒用《『藍委』要求官員禁用臺語》的標題,陳柏惟在臉書分享該新聞並酸言諷刺,刻意讓爭議發酵。
綠媒的標題,是在刻意挑起臺灣的省籍情結,用「藍委」、「禁用」等詞,喚起民眾對國民黨威權時代禁說閩南語的記憶,廖國棟要求官員說國語,主要是他少數民族的身份,無關藍綠,他也只是建議,並無「下禁令」之意。隔天廖國棟在「立法院」直接用阿美族語發言,就為前一天的爭議做了最好的解釋。
陳水扁時代,曾形成一股大閩南的「福佬沙文主義」,仿佛不會說閩南語,就是不愛臺灣,也常用省籍來煽動族群仇恨。這樣的情景和氛圍,似乎正在復闢。
別忘了,若要從「先來後到」的標準認定誰才是「愛臺灣」,恐怕沒有人能比得過少數民族;更別說「臺語」的真正名稱,其實是「閩南語」。
聽不懂閩南語不是原罪,只會說國語也沒有比較高尚,既然臺灣是多元社會,語言就該是溝通工具,而不是分化族群的政治符號
來源: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