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臺語」是不愛臺灣?綠營被指用省籍煽動族群仇恨

2020-12-16 海峽導報

臺「經濟部長」沈榮津用閩南語答覆國民黨少數民族「立委」廖國棟的質詢,廖國棟要求改用國語,被綠色媒體扭曲為「禁說臺語」。臺灣從戒嚴走到今天,國語不再獨大,多元語言固然是好事,影射不說所謂「臺語」是不愛臺灣,就太過頭了,陳水扁時代的福佬沙文主義復闢了嗎?

深綠「立委」陳柏惟慣以閩南語質詢,形成一股小風潮,許多官員都跟著改以閩南語答詢,有些閩南語不流利必須用國語回答的,還要跟「立委」說「不好意思」。

廖國棟要求沈榮津改用國語,綠媒用《『藍委』要求官員禁用臺語》的標題,陳柏惟在臉書分享該新聞並酸言諷刺,刻意讓爭議發酵。

綠媒的標題,是在刻意挑起臺灣的省籍情結,用「藍委」、「禁用」等詞,喚起民眾對國民黨威權時代禁說閩南語的記憶,廖國棟要求官員說國語,主要是他少數民族的身份,無關藍綠,他也只是建議,並無「下禁令」之意。隔天廖國棟在「立法院」直接用阿美族語發言,就為前一天的爭議做了最好的解釋。

陳水扁時代,曾形成一股大閩南的「福佬沙文主義」,仿佛不會說閩南語,就是不愛臺灣,也常用省籍來煽動族群仇恨。這樣的情景和氛圍,似乎正在復闢。

別忘了,若要從「先來後到」的標準認定誰才是「愛臺灣」,恐怕沒有人能比得過少數民族;更別說「臺語」的真正名稱,其實是「閩南語」。

聽不懂閩南語不是原罪,只會說國語也沒有比較高尚,既然臺灣是多元社會,語言就該是溝通工具,而不是分化族群的政治符號

來源:中時電子報

相關焦點

  • 八田與一銅像被砍頭 綠營煽動仇恨結的惡果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在臺灣的日本人銅像八田與一遭「砍頭」,綠營群情激憤,臺南市長賴清德大為震怒,要求「懲兇」。而之前,在臺灣的孫中山與蔣介石銅像、石像被噴漆、「砍頭」,綠營認為是「轉型正義」。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19日發表評論說,同樣行為而有不同反應,說穿了,這些人不過是「媚日」、「反中」的心態作祟罷了。
  • 賴清德稱「臺語是閩南語」被批:是在分化族群、製造對立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針對臺「行政院長」賴清德此前「臺語」等於「閩南語」的論調,臺灣各界產生強烈質疑,稱其為「臺灣閩南沙文主義」。20日,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反對賴清德的立場,批評民進黨不應分化臺灣特定族群,造成對立。
  • 「臺語」和「閩南語」的鬧劇之爭
    因為臺灣人都是中國人,都姓中國姓,都說中國話(臺獨人士心目中的所謂「國語」,即臺語,其實就是中國福建閩南地區的方言,是正宗的中國語)。某綠營民意代表甚至說:「閩」字是門裡面有一隻蟲,是侮辱臺灣。可謂數典忘祖之極。
  • 「臺語」、閩南語、「臺語文學」
    最近臺灣又有人炒作「臺語」了,《自由時報》的大標題:「臺語改稱閩南話是去臺灣化」。某綠色「立委」甚至說;「閩」字是門裡面有一隻蟲,是侮辱臺灣。可謂數典忘祖之極。  「臺語」和閩南語之爭也是老話題,民進黨「執政」時推行母語教育,指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數十年逼迫民眾學「國語」,小學生說母語還要受罰,成長經驗痛苦。
  • 臺灣學者:「二二八」事件與省籍問題和「臺獨」無關
    新華社臺北2月27日電 題:「『二·二八』事件與省籍問題和『臺獨』無關」——專訪臺灣知名歷史學者王曉波  新華社記者吳濟海 劉歡  「若以宏觀視之,『二·二八』事件就是當年中國人民反蔣運動的臺灣版,與省籍問題和『臺獨』運動無關。」
  • 2300萬人的健保14億人用?鬼扯!
    趁著新冠肺炎疫情,島內綠營人士以疫謀「獨」「反中保臺」的伎倆又升級了。這一次,他們盯上了臺灣的健保制度。據臺灣媒體報導,連日來,綠營學者顏建發等拿陸配及其親屬開刀,鼓吹檢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與健保制度,要求未來嚴格限制陸配及其親屬取得居留權與健保;「基進黨立委」陳柏惟更以煽動的口吻說,「如果2300萬人繳交的保費,要讓14億人使用,這無法接受」「為何臺灣學生赴外留學要買商業醫療保險,而大陸學生赴臺卻可以使用健保」。是這樣嗎?簡直一派胡言!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
    來源:環球時報 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
    【環球時報記者 張若】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即使2001年開始島內將本土語言納入小學必修課程,但對學生本土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大。
  • 臺灣這款恐怖遊戲火了 綠營卻趁機拉仇恨
    中國臺灣地區公司開發的《返校》在遊戲平臺「Steam」開賣後爆紅,一度登上全球暢銷榜第三名。遊戲設定在1960年代戒嚴時期的臺灣,背景融入白色恐怖元素,在島內引發熱烈討論。一些綠營「立委」趁機推銷,把話題引向所謂的「轉型正義」,大搞政治意圖。
  • 民進黨拿恐怖遊戲煽仇恨,為「轉型正義」找藉口
    臺灣赤燭遊戲開發的恐怖冒險遊戲《返校》上架後在島內引發熱烈討論。綠營趁機推銷,把話題引向所謂的「轉型正義」。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特聘講座教授陳一新19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臺灣「2·28事件」70周年前夕,民進黨大力推薦這款遊戲,有政治意圖,想挑起仇恨,為明年選舉提前造勢。他表示,蔡英文上臺第一天就在準備2018年的選舉了。
  • 民進黨為選舉製造仇恨與假訊息,「抗中」民粹走上極端
    臺灣一些媒體竟然用「中國病夫」來汙名化大陸疫情。極其危險的是,這場綠營網軍發動的假資訊戰,不僅操弄民意,更對兩岸關係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正把臺灣帶往更危險的處境之中。新冠肺炎疫情危機,就導致兩岸喪失重開機的大好契機,甚至造成兩岸民間的相互仇視敵對,臺灣的假資訊和假新聞扮演了破壞性的角色。
  • 「臺語」不過是方言 「國語」無可取代
    社論摘編如下:作家黃春明5月到臺南以「臺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為題演講,遭到臺灣成大副教授蔣為文高舉大字報嗆聲,兩人幾乎發生衝突。此一事件除了顯示「中國語文」與「臺語文」之間的分歧及爭辯仍未停止外,即使「臺語文」本身也有不同見解與矛盾,實在引人憂慮。目前島內擁有統一的文字和語言,但在「本土意識」抬頭下,「臺語文」也逐漸顯示其重要性。
  • 中國哪個省的神最多?在臺灣,廟宇隨處可見
    臺灣許多信仰源於移民。閩粵人口跨海來臺的同時帶來閩、潮、客家信仰,主要是漳泉一帶的道家正一派、閭山派,又稱天師教,偏重他力主義,重視符咒科儀,所謂宗教更接近祖先崇拜和根據省籍族群分類的原鄉信仰,就是鄉土神。
  • 臺灣防疫陷腹背受敵之困,民進黨竟催生出新興「支柱產業」
    一位女子引發臺灣防疫之困先說臺灣島內的困局。這個困局是由一位女子引發的。在此之前,島內媒體不斷示警,說臺灣防疫很有可能出現破洞。但是,千防萬防,誰也沒有想到一位女子,競成了臺灣防疫的一大隱患,並有可能成為臺灣第一個超級傳播者。這位30多歲的確診女子一開始說自己只是家庭主婦,生活軌跡單純。
  • 臺灣新聞晚播報:「二二八事件」民進黨在隱瞞什麼
    點擊收聽《臺灣新聞晚播報》→  關注臺海動態,掌握新鮮資訊!中國臺灣網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是2017年2月24日,歡迎收聽今天的《臺灣新聞晚播報》!  民進黨當局上任後,強調追究「二二八事件」的責任歸屬。
  • ,綠營學者痛斥民進黨丨臺灣一周
    為了提醒民眾儘快使用「三倍券」(臺灣因為疫情原因對於民眾的補助),蘇貞昌特地做了一個「親民秀」,他來到一家書店,用聲稱是向女兒借的「三倍券」,買了三本漫畫,說要送給自己的孫女。而臺中市長盧秀燕日前在臺中市府,會見來訪的美國在臺協會(AIT)處長酈英傑,當面向其表達臺灣人有七成反對「萊豬」,也強調了臺中市民反對萊豬心聲。酈英傑顯然不快,AIT事後發聲明,指臺灣的民選政治人物散播不實信息。
  • 臺灣被日本的殖民統治禍害得有多慘(3)從黑幫到皇軍……
    民進黨在選戰中也經常用黑幫護場或者鬧場,比如民進黨在開放日本核汙染食品的10場公聽會上請黑幫成員毆打藍營民眾。2016年11月,高雄麵包師傅黃士福拍攝到陳水扁健步如飛的視頻,上傳到網上,給藍營帶來政治藉口,後來他被綠營民眾集體抵制,房東趕他出門,沒人買他的麵包,除了綠營民眾的自發抵制,還有就是臺灣本省掛黑幫的威脅:
  • 認為自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錯了嗎?
    新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在與前主席洪秀柱會談時談及自身國族認同,稱自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江的說法,事實上就是政治學界對島內社會國族認同上的分類——「雙重認同」。然而民進黨卻仍對江的認同大肆批評,「立委」陳亭妃甚至還說江現在已經混淆,搞不清自己是臺灣人還中國人。事實上,陳這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族群沙文主義在綠營論述中並不少見,但卻與臺灣社會的脈絡相去甚遠。根據政大選研中心2019全年的調查,雖受到選舉影響,較2018年的38.2%來得低,但目前仍有34.7%的臺灣人屬於「雙重認同」。
  • 綠營民代鼓譟臺當局「毀大陸核電廠」 被罵活膩了
    綠營民代陳永福社交媒體 海外網12月13日電 臺灣新北市議員陳永福11日發布了一張大陸沿海地區的核電廠分布圖,還配文鼓譟稱,解放軍軍機頻繞臺,對於網友的討伐,陳永福用不堪入目的粗話回復,不過隨即刪除留言。他13日出席活動時稱,留言用詞確實比較不堪入目,因此刪留言,但仍叫囂,「誰幫大陸講話,臺灣人都看得很清楚,自己做得對不對,大家都看在眼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