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家博物館《隻立千古——紅樓夢文化展》中,展出有一卷絹本繪《通惠河漕運圖》(局部)。該圖設色清雅,描摹生動,不僅沿岸景色得到神還原,而且還形象得再現了當年通惠河「舳艫蔽水,帆檣林立」的情景。
《通惠河漕運圖》局部
通惠河開鑿於元代,由郭守敬主持修建,連接大都至通州。從南方運糧的船隻,可以由此水道直達城內的積水潭,可謂千帆競泊,熱鬧非常。元末明初,河流上段被廢棄。展出的這捲圖軸,描繪了清代康熙年間的情況。當時水源減少,漕船只能到城東南的大通橋為止,漕糧要由人夫搬運到閘上遊停泊的船隻中。
這幅圖之所以放在「經典的創作背景」這一單元,恰因通惠河與曹家有著不解之緣。
康熙四十五年十月中,曹寅進京遣嫁長女於鑲紅旗王子納爾蘇(即平郡王),曹寅女及妻李氏是奉命乘船北上,最後一段當走通惠河到的北京。
康熙四十七年二月,曹寅離京,三月抵達官署,其弟曹宜三月底奉佛船至揚州。據推測,當年曹宜去揚州,可能就是坐船順通惠河先到張家灣,然後再沿大運河南下的。
康熙五十四年正月,曹被過繼給曹寅並襲職,七月上奏家產事,折中明確寫道:「通州典地六百畝;張家灣當鋪一所」,均在通惠河左近。
雍正六年,曹氏被抄家,曹雪芹隨(叔)父曹、祖母李氏由江寧返京,長途跋涉也應是走水路,最後過通惠河到京。
通惠河當年修有24座水閘,到清代時只保留了5座,其中的二閘,名慶豐閘。這一帶景色頗好,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前來郊遊。閘南的「望東樓」和閘北的「望海樓」極富盛名。雪芹逝世後,敦敏於乾隆三十年暮春,在此樓寫下了著名的《河幹集飲題壁兼吊雪芹》。
曹公諱霑墓的拓片,在1968年秋後張家灣大搞平整土地時挖出,被村民用作了蓋房的山牆石,直到1991年翻建新房,才再次取出。馮其庸認為這「不是用來豎立的墓碑……而是隨死者埋葬作為標誌的墓石」,並據墓石上的「壬午」紀年,修正了自己過去主張曹雪芹卒於「癸未」的舊說。
不過此墓石的出現,在學者之間引起了長達一年之久的激烈爭論。若以馮其庸先生的意見為是,則曹雪芹最後的埋骨之地,也在通惠河旁,可見此河與曹雪芹的緣分確實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