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後,科學家發現全球氣候變化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幫兇?

2020-12-21 前瞻網

一百多年後,科學家發現全球氣候變化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幫兇?

 Connor Feng • 2020-09-29 18:46:31 來源:前瞻網 E2408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異常惡劣的天氣可能對一戰和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的死亡人數產生了重大影響,暴雨和氣溫驟降導致了更多人喪生。

通過對從瑞士-義大利阿爾卑斯山提取的冰芯進行詳細的分析,科學家們得以近距離地觀察歐洲在1914年至1919年的氣候模式,並且第一次將其與戰爭和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聯繫起來。

異常潮溼和寒冷的環境可能會導致更多的人在戰場上失去生命,同時也會干擾鳥類的遷徙行為,這可能會讓鳥類和人類之間的距離更加接近。

哈佛大學的氣候科學家亞歷山大·莫爾(Alexander More)說:「大氣環流發生了變化,在六年的時間裡,整個歐洲都出現了更多的降雨和更冷的天氣。在這種特殊情況下,這是百年一遇的反常現象。」

「我不是說這是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的『原因』,但它肯定是一種增強因素,使得已經是爆炸性的局勢進一步惡化。」

當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壕裡的惡劣情況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人們已經很好地描述過戰壕中的雨水和泥漿。這項新研究的目的就是將這些條件與百年一遇的環境模式聯繫起來。

冰芯中殘留的海鹽痕跡顯示,在1915年、1916年和1918年的冬季,大西洋空氣和相關降雨有異常流動,而這與歐洲戰場上的死亡率峰值相吻合。

據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總共有近1000萬軍事人員死亡。持續潮溼的環境會加劇戰壕足部和凍傷等問題,而戰場上造成的泥沼則意味著受傷士兵的康復和救援變得更加困難,溺水、曝曬和肺炎也奪去了更多的生命。

英國諾丁漢大學的考古學家克里斯多福·拉夫魯克(Christopher Loveluck)說:「我們發現,從1917年中期到1918年中期,從第三次伊普爾戰役到第一波西班牙流感之間,越來越多的潮溼和寒冷環境與死亡率增加之間的聯繫尤其明顯。」

除了讓士兵的生活條件變得更糟之外,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反常的氣候可能在為甲型H1N1流感菌株創造完美環境、引發第二波西班牙流感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二波西班牙流感在戰爭結束時爆發)。

這部分研究推測性的部分佔更多,但是該研究指出,惡劣的天氣是野鴨(H1N1病毒的主要宿主)留在西歐而不是正常遷移到俄羅斯的一個原因,這使得它們更加接近已經在惡劣衛生條件下掙扎的軍人和平民。

研究人員認為,水越多,病毒傳播的速度就越快,因為水會與鳥糞混合在一起,而且可能是一種毒性更強的流感病毒的傳播,才導致歐洲264萬人死亡。今天,世界再次面臨大流行病和氣候異常,我們可能從中吸取重要教訓。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https://www.sciencealert.com/a-once-in-a-century-climate-anomaly-may-have-made-wwi-and-the-1918-flu-deadlier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全球氣候變化三連講繼續開講 丁一匯院士講「氣候變化科學問題...
    近期,由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長江院)主辦的「長江大講堂」全球氣候變化系列講座陸續在河海大學舉行。12月11日,全球氣候變化系列的第二場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作題為《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及其影響》的報告。報告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建雲主持。
  • 由於氣候變化,科學家在南極發現了「綠色的雪」
    他們將觀察到的數據進行了比較,以繪製南極半島首次發現綠雪的區域。 綠色是宇宙中最容易發現的顏色,但是藻類也會把雪變成紅色或橙色。綠色的雪花主要發生在南極海岸線周邊,特別是南極半島西海岸的島嶼上。南極半島由於氣候危機,藻類在那樣的環境中,隨著雪的融化而生長。
  • 氣候變化將人類引向何方?上一次全球氣候波動,給過我們參考答案
    氣候變化將會把人類引向何方,我們已經設想了無數次,科幻電影也用腦洞大開的故事情節和令人驚奇的場景特效為我們呈現了未來可能出現的災難畫面。比如《後天》呈現的全球冰凍的畫面,《未來水世界》呈現的全球都是海水的畫面……其實無需設想,地球在一萬年前已經給過我們一個參考答案,因為那個時候,地球也出現過一次劇烈的氣候波動。
  • 科學家警告:與今天的氣候變化相似
    二疊紀物種大滅絕,是地球上發生的第三次物種大滅絕,也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大滅絕事件,地球上有96%的物種遭受滅頂之災。科學家認為,那一次大滅絕是地球生態系統最徹底的一次「洗牌」,使得佔領海洋3億年之久的主要生物消失,為恐龍等爬行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使生物演化進程發生了一次重大的轉折。
  • 全球變暖預警 首部氣候變化科幻電影《致命復活》北京首映
    作為中國首部應對氣候變化科幻電影,該片歷時5年創作和2年拍攝製作完成。期間邀請了數十位氣象、海洋、能源、計算機、生物、醫學等諸多領域的前沿科學家作為專家顧問團,最終選擇了由氣候危機引發的「疫情」和「洪水」作為背景,探討人類個體如何團結共渡災難。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重建中亞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重建中亞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 2020-05-18 中國科學報 張行勇   中亞是全球最乾旱的地區之一,其生態環境脆弱,氣候變化對該地區社會結構和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長期以來,中緯西風環流被認為是影響該地區水文氣候變化的最主要因素。但由於器測記錄時間較短且空間分布不均,對該地區氣候變化細節的認識不足,尤其是中緯西風環流南—北擺動對該地區氣候的影響尚不明確。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使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老化
    氣候變化引發的溫度升高會導致這些生物體的體溫升高,從而產生諸多後果。 據西班牙《公眾》日報網站9月16日報導,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環境變化正對這些動物產生影響。溫度變高時,它們的生長速度會變快,熱浪等極端現象會使變溫動物出現熱應激。
  • 氣候變化逆轉?科學家現在可以把二氧化碳「變回煤炭」
    在發現如何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固體煤之後,科學家們可能即將扭轉氣候變化。氣候變化逆轉?科學家現在可以把二氧化碳變回煤炭。研究小組設計了一種液態金屬,它可以作為催化劑,並能快速導電,用來從大氣中捕獲二氧化碳,同時還擁有一種特殊的化學塗層,可以將氣體轉化為電能。
  • 第七屆清華-浪潮計算地球科學獎頒發,全球氣候變化受關注
    近日,第七屆清華大學-浪潮集團計算地球科學青年人才獎頒獎典禮在清華大學舉行,中國科學院大學李忠海、清華大學張誠、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張峰三位傑出青年科學家獲此殊榮。
  • 中英兩國氣候變化專家的一封公開信
    兩國可通過開展獨特的合作,引領全球抗擊氣候變化。△ 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12月12日,在英國倫敦,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講話。
  • 南極、北極、第三極山地冰芯記錄的氣候環境變化
    通過對這些冰芯的研究,已揭示出過去 80 萬年來地球氣候與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的變化,發現了在末次冰期時氣候變化存在明顯的突變特徵,且南極和北極氣候變化之間存在「蹺蹺板」現象,同時重建了歷史時期的太陽活動變化和火山噴發事件信息等。
  • 北極動物運動模式發生轉變,氣候變化為誘因,下一個會是人類嗎?
    氣候變化已開始 科學家分析,北極動物的季節性行為變化已經開始,但很多北極動物的運動方式卻出現了與之前完全不同的變化。研究人員從檔案館調取了從1991年至今的近一百種動物,並結合北極當地的溫度、降雨、降雪和地形相關數據,發現北極動物的運動方式確實出現了問題,預估或許也會影響到北極部分地區的生態系統,甚至會出現破壞生態系統等消極情況。
  • 氣候變化衝擊食物鏈 南極帽帶企鵝數量銳減
    中新網2月11日電 據外媒報導,研究氣候變化對偏遠地區影響的科學家表示,自上世紀70年代的調查以來,南極洲西部的帽帶企鵝數量下降了77%。資料圖:帽帶企鵝。他與來自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東北大學兩所大學的科學家們一起參加了剛剛結束的南極考察。「這裡的食物鏈的基本結構正在發生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食物越來越少,導致這些種群數量越來越少,問題是,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下去嗎?」1月5日至2月8日,科學家乘坐綠色和平組織的兩艘船「埃斯佩朗莎」號和「北極日出」號前往南極西部考察。
  • 科學家建立氣候模式,發現驚人的細節
    這種浮躁的傲慢風氣蔓延不久,就有人發現了太陽系中一系列難以解釋的「奇怪的事情」。也喚醒了科學家們。例如,包括木星在內的幾個氣態巨行星,儀器測量到存在某個巨大天體幹擾。有人懷疑是太陽系中隱藏的行星幹的,也有人認為太陽可能有尚未發現的「伴星」,總之仍然是未解之謎。
  • 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加速氣候變化適應行動
    事實上,對於不少國家來說,適應氣候變化不是未來的設想情景,而是已經迫在眉睫的現實,因為氣候變化威脅就在身邊。氣候變化「足跡」近百年來,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隨著氣候變暖,乾旱、洪澇、高溫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災害強度和影響範圍不斷增大。
  • 車諾比大火逼近核反應堆,氣候變化下的人類還剩多長時間?
    根據美國宇航局發出的報導稱,由於氣候模式的變化,在4月上旬就在烏克蘭核設施禁區附近監測到多起野火發生,雖然當地已經派遣人員將其撲滅,但也足以看出,如今的森林在氣候變暖導致的乾旱條件下的脆弱。有消息報導稱,此次大火中有相關人員已經在周圍檢測到超過正常水平16倍的輻射量。儘管這一消息未被證實,但從這次大火持續的時間也足以看出其嚴重性。
  • 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
    尊敬的古特雷斯秘書長先生,尊敬的各位同事:很高興出席今天的氣候雄心峰會。5年前,各國領導人以最大的政治決心和智慧推動達成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當前,國際格局加速演變,新冠肺炎疫情觸發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全球氣候治理的未來更受關注。在此,我提3點倡議。第一,團結一心,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在氣候變化挑戰面前,人類命運與共,單邊主義沒有出路。我們只有堅持多邊主義,講團結、促合作,才能互利共贏,福澤各國人民。中方歡迎各國支持《巴黎協定》、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 應對全球變暖 科學家要給地球撐起「太陽傘」
    原標題:應對全球變暖 科學家要給地球撐起「太陽傘」為了使全球變暖的趨勢減緩,科學家們想盡了各種辦法。能否通過減少進入地球的太陽光來消除溫室效應的影響,成了一些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但相關專家認為,當地的乾旱現象與地球氣候變化息息相關,要徹底消滅「零日」危機,還需要從整個地球的氣候系統入手。「乾旱、洪澇災害,是地球系統氣候變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在地球氣候變化歷史上都是存在的。」
  • 氣候變化導致海洋生物更快遷徙到更遠海域(圖)
    氣候變化導致大量魚類和其它海洋生物以更快的速度遷徙到更遠的海域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日,國際海洋科學家警告稱,氣候變化導致大量魚類和其它海洋生物以更快的速度遊向更遠的海域,遠離原來栖息的海域。
  • 全球變暖災難程序已啟動 氣候系統正逐漸失控
    德國波茨坦大學的海洋物理學教授斯特凡·拉姆斯託夫(Stefan Rahmstorf)說:「作為科學家,我們還沒有得出如果將氣候變暖幅度控制在2℃之內,一切將會萬事大吉的結論。」可能會誘發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因素是正反饋循環機制,科學家一直假定這種反饋已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