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廢舊」的郵票剪貼拼接成畫作,我不知道是誰發明的或是有多少年的歷史。但以我對美術的了解,這絕非簡單易成之事,需要創作人具備敏銳的色彩感覺和雄厚的繪畫功底。作為集郵愛好者,郵票哪怕是蓋過郵戳的信銷郵票都會被我珍藏起來,而對於善於創作郵票拼貼畫的集郵人而言,那些花花綠綠、曾經被貼在信封上使用過的郵票,則成了他手眼中的顏料。
最早發現郵票拼貼畫的存在,是源自對老明信片的收集。在百年前民國發行的一些明信片的圖案上,我驚奇地發現,有「好事」的美工竟然用民國發行的郵票剪貼拼貼成一幅幅圖案,在圖一這枚明信片的圖案中,除了抬轎人和坐轎人的頭部、腳部之外的服裝、轎子甚至抬轎子的杆子竟然都是用郵票拼貼而成的。圖二這枚明信片表現的是一位民國執扇美女,除了人物頭部以外的部分都是用裁剪過的清代帆船、大龍郵票拼貼而成,郵票所表現的服裝造型即使是當代的今日都是藝術範十足。圖三這枚明信片上,表現的是山間小路上騎馬的女俠形象,除了人物面部及北京外,包括馬的身體都是用郵票拼貼而成,儘管人物與座駕比例略顯失調,但仍不失為精美的藝術品。相信當年創作的這些郵票拼貼畫早已不知所蹤,但所幸作為明信片圖案永久地留存下來。
開篇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做一個鋪墊,來介紹一下香港警察郵學會的這位郵票拼貼畫創作能人,他就是郵學會秘書蕭諒興先生。我第一次收到他創作的郵票拼貼畫實寄明信片,還是2016年9月中國郵學會舉辦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郵展期間,蕭先生專為郵展創作了孫中山肖像郵票拼貼畫,並印製成明信片。拼貼畫既生動又形象,將身著中山裝的孫先生莊嚴肅穆的一面刻畫的惟妙惟肖。
據說,蕭先生創作的郵票拼貼畫高度有半人高,每次創作需要耗費郵票上千枚,歷時3、4個月的時間才能創作完成,所耗費的心血如不親身感受是體會不到的。香港回歸祖國後,他熱衷中國題材郵票拼貼畫的創作,涉及題材包括孫中山、毛澤東、萬裡長城、天壇、全國山河一片紅等。有收藏迷獲悉他創作的毛澤東郵票拼貼畫深感興趣,意欲出價六位數,希望蕭先生割讓,更有朋友的母親篤信觀音,在欣賞了他創作的觀音郵票拼貼畫後,便鼓譟朋友登門求購,願意出價五位數,面露難色的蕭先生於是將畫作以一比一比例彩色複製給朋友,了去了朋友母親的一樁心願。
對於蕭先生而言,這些作品都是傾注了大量心血和靈感創作而成,自然不能轉讓。但是可以變通的方法採用明信片的形式予以展現和收藏。圖四就是郵展首日從香港寄來的明信片;圖五是用他創作的觀音像拼貼畫配以香港發行的饒宗頤教授所繪觀音像郵票製成的極限明信片;圖六是氣勢恢宏的天壇郵票拼貼畫;圖七則是蕭先生為自己及警界朋友創作的卡通香港警察郵票拼貼畫。
蕭諒興先生為自己創作的這些郵票拼貼畫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美其名曰:郵票馬賽克畫。在我看來,這名字即貼切又富有內涵,相對於起始於古希臘的馬賽克畫,兩者之間無論是質感還是直觀上都頗有相似之處,馬賽克畫是以大見小,而蕭先生的郵票馬賽克畫則可以稱得上是以小見大。各有一番滋味罷了。
相比而言,我更喜歡郵票馬賽克畫,因為我愛郵票,相信你也與我一樣吧。歡迎您把自己的想法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