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長的一天,指的是1945年8月15日,準確地說,是從8月14日正午至8月15日正午的這24小時。8月15日正午,昭和天皇宣讀的終戰詔書通過NHK向全體國民廣播(稱「玉音放送」),日本正式投降。直到廣播放送前一刻日本國內還在掙扎,到底是選擇投降,還是繼續本土決戰。戰爭結束18年後,《文藝春秋》編輯半藤一利的紀實小說記錄了這個許多日本人也不了解的事件。
2015年8月,逢終戰70周年,原田真人執導的《日本最長的一天》上映,再度講述了這一天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有三個——時任陸軍大臣——阿南惟幾,陸軍少佐畑中健二,以及昭和天皇,其中兩人的生命都終結於8月15日的正午之前。
昭和天皇(本木雅弘)、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役所廣司)、陸軍少佐畑中健二(松坂桃李)改編自非虛構作品的《日本最長的一天》中的記述都有據可查,當然,還原歷史時總會帶著解讀者自己的視角。導演原田真人在採訪中說,電影試圖表現歷史關鍵時刻人性的千姿百態。
電影將昭和天皇作為主要人物描繪,恢復了半藤一利原作《日本最長的一天》的敘述,也是新版與岡本喜八導演、三船敏郎主演的1967年版的最大區別。
在8月14日中午的御前會議本應以天皇為主角,但67版有意對這個核心人物做了模糊處理。御前會議上,天皇面對席下內閣成員們,講出「如果由我親自向國民呼籲比較妥當的話,那我隨時都可以站在麥克風前」、「不管我自己會怎樣,都想盡力挽救國民的性命」、「堪難堪之事、忍難忍之物,欲以之為萬世開拓太平」這些話,此時大臣官員們明白,天皇已經下定決心宣布投降。
據宮內廳編撰的《昭和天皇實錄》記載,1967年電影上映時,昭和天皇本人曾攜家人一同觀影。也許正是因為天皇還在世,電影中極力避免對天皇的正面描繪。在場者回憶,當時天皇是一邊用手帕抹眼淚一邊講話的,而1967版電影中鏡頭只對準了帶著白手套、緊捏手帕的一隻右手,看不到天皇的表情;鏡頭轉到正面後,又刻意拉遠,只在眾臣的縫隙之間露出天皇模糊的影子。
扮演天皇的演員是第九代松本幸四郎(女演員松隆子的爺爺),但在片尾字幕中他的名字只出現在配角一欄,並未標明出演的是昭和天皇。
而2015年版《日本最長的一天》中,昭和天皇的形象就要鮮明了許多。本木雅弘的英俊面孔和昭和天皇的形象相差甚遠,只有模仿的氣若遊絲的吐字方式,稍微能讓人把他的表演和天皇本人聯繫起來。電影中展現的天皇形象始終冷靜、克制、凜然——無條件接受《波茨坦公告》,投降條款尚未敲定就結束戰爭,意味著天皇已經做好赴死的心理準備。
全片傾向於給觀眾留下這樣的印象:苦難的戰爭能在這一天結束,依靠的是天皇的「聖斷」,正是他含淚忍痛結束戰爭的決定,才讓日本不至於落到亡國滅種的境地。
如果8月15日凌晨的政變成功,歷史是否會改寫?
14日晚9點,民眾驚訝地在晚間新聞裡聽到一則通知:明日正午發布重要廣播,請全體國民屆時收聽。此時廣播文稿已經交到記者手中,各大報紙準備加班印刷號外,刊登詔書全文。晚11點半,昭和天皇正在NHK技術人員的協助下錄製終戰詔書,守衛皇宮的近衛兵已經發動了政變。
在說服軍部高層的工作失敗、沒有得到任何許可的情況下,畑中少佐等人打算切斷皇宮與外界的聯繫,阻止終戰詔書廣播,阻止日軍投降。凌晨4點20分,一隊士兵打算暗殺首相,發現撲了個空,便放了一把火燒掉了首相官邸。五一五、二二六事件險些重演。
另一隊士兵衝進廣播會館,用手槍威脅廣播員,打算阻止終戰詔書對外廣播,向全日本部隊發出準備本土決戰的號召。松坂桃李出演的畑中少佐,帶著一種絕望的瘋狂。
政變還在謀劃時,陸軍大臣阿南惟幾早已經心知肚明。電影中著墨最多的人物就是這位陸相,一邊要貫徹天皇旨意,一邊要勸服不死心的下級將士接受戰敗事實,這些人還都是自己的心腹愛將。
半藤一利的原作《日本最長的一天》中對阿南惟幾的形容是「彬彬有禮、心平氣和」,一位「忠誠的軍人」,新版電影中的役所廣司符合這個描述。阿南惟幾曾任天皇的侍從武官,不屬於任何一個政治派系,「阿南」這個姓氏本應讀作「anami」,只有天皇特別用暱稱「anan」來稱呼他,可見其深得天皇信任。
兩個版本中切腹場景阿南惟幾被刻畫成一個赤誠忠心的悲劇英雄。他放下個人意志,將歷史賦予他的任務執行完畢,而後慷慨赴死。剖腹自殺的的場景在兩版電影中都是重頭戲,1967版的切腹場景更殘酷,新版中役所廣司的表現也可稱得上壯烈。
相比之下,2015版阿南更具人情味,為戰死的兒子心痛,對妻子的溫情(死前不忘囑咐向妻子傳達「直到今天實在是辛苦了」),對手下的關愛(阻止尚年輕的竹下中佐隨自己一起自殺)。
用個體的悲劇來體現戰爭的荒謬,避免了對戰爭罪責的討論。但通過個體視角來講故事,本身已經自然地站到了反戰立場上,一旦軍人變成了一個個人,集體意識就很難講通了。
無論是昭和明星雲集的1967版,還是更溫情、在人物還原上更下功夫的2015版(新版中首相鈴木貫太郎與東條英機的外形還原程度都比較高,而1967版中東條英機的角色被直接隱去了),從電影的角度來講,兩部《日本最長的一天》都是略顯乏味的群像電影。但電影的上映,至少為年輕觀眾了解一段歷史教科書上不會出現的史實提供了契機。
2015年日本上映了不少以二戰為主題或故事背景的電影,《電影旬報》還在8月專門出版了戰爭電影增刊。年底評出的「旬報十佳」中上榜的《野火》(塚本晉也)、《如果和母親一起生活》(山田洋次)、《日本的天空下》(荒井晴彥)也都是戰爭電影。不過明星雲集、上映前關注度最高的《日本最長的一天》,除本木雅弘獲得最佳男配角外,並未摘獲其他獎項。
電影中美化昭和天皇的形象,在日本國內遭到批評。電影史學家四方田犬彥評價道:「這部電影採用《昭和天皇實錄》中的資料,巧妙地運用蒙太奇手法,呈現出一個為了實現和平不惜一切努力、誠實的掌權者形象,電影與書同一年上市,顯然並非巧合。原田導演讓裕仁天皇登上銀幕,反而遮蔽了他的本質,剝奪了觀眾批判地思考天皇歷史角色的機會。」(《日本電影中的戰後70年》,刊於巖波書店《世界》2016年1月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