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五一,林肯舉辦了一場別樣的五重奏,其一便是抖音一分鐘挑戰賽,參賽者要一口氣講出林肯冒險家的50個標配豪華配置,如2.0T、8檔變速、88顆LED燈、Revel高級音響等等。
應該說,林肯的抖音挑戰賽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但評論區卻翻了車。有網友直言「不優惠不降價,拜拜了」「售後服務真心差」,還有人反駁到「這些並不是標配,那個音響只有頂配才有」。
其實,看到這個活動,筆者首先想起的是2013年的那場「瑞風S5華少挑戰賽」。憑藉超快語速(47秒冒出350個字,每秒7.4個字)的主持風格,華少曾「一炮而紅」。參賽者讀出標準文案,只要夠快夠準,即可獲得價值不菲的獎品,甚至有五年不限裡程的汽車使用權。
且不說營銷創意「拾人牙慧」,作為中國品牌的江淮汽車,以功能、配置凸顯性價比,本也無可厚非。
誠然,豪華車往往在一些黑科技配置上引領風潮,但是豪華本身最重要的是什麼?林肯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就拿同為美系豪車的凱迪拉克來說吧,雖然不少網友和媒體都喜歡用降價來懟,但是人家並沒有丟範兒啊,「新美式豪華」的故事在粉絲當中獲得了極高的認同,何況後驅運動也一直就是凱迪拉克引以為傲的賣點,不管別人怎麼看,至少在凱粉的眼裡,那都是獨一無二的,甚至比寶馬更加執著於運動!
「林肯之道」是什麼?恕我直言,一直沒搞明白。如今,林肯又把姿態放這麼低,如此講述自己的「豪華」故事,不敢拿「三大件」和一些獨步天下的技術出來說事兒,竟然靠堆配置,是不是有些「丟範」?
品牌:二進宮,一步錯步步錯
不可否認,林肯的品牌歷史非常悠久,誕生於1917年,名字也是美國著名總統名字衍生的。而且,林肯曾以典雅的造型、無與倫比的舒適和傑出的性能被選為「總統座駕」。
但是,林肯在中國始終不溫不火,用「一步錯步步錯」來形容更加貼切。
上世紀80年代,林肯進入中國市場,終因發展不順於2008年退出。2014年,林肯又重新回歸,堪稱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歸根到底,林肯缺乏對中國市場的判斷,始終沒有踏準節奏,也忽視對品牌的培育,沒有品牌底蘊和沉澱,以至於元氣大傷後,到現在還沒恢復過來,所謂「二進宮」再度入華,在筆者看來也是非常急功近利。
與美系同門凱迪拉克相比,林肯的認知度遠遠不及。
對於豪華品牌而言,如果不能在市場導入期和品牌培育期打好根基,盲目推行國產化,結果可能適得其反,英菲尼迪和謳歌就是前車之鑑。
反觀,凱迪拉克雖然在華發展也有過波折和反腐,但是這一輪復興計劃以來卻走得非常堅實,近年來步步為營,一舉突破20萬輛,離不開對品牌戰略的堅守以及對細分市場發展趨勢的前瞻把握。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林肯至今沒有在華建立起鮮明且有吸引力的品牌標籤。
如果在沒有取得制空權優勢的情況下,盲目推進地面進攻,勢必將造成大面積的部隊傷亡。
當各大豪華品牌逐步向年輕、運動、科技、操控等靠攏時,林肯給國人的印象大多還停留在「加長林肯」或「總統座駕」的時代。可以說,林肯依舊在「賣情懷」。
誠然現在林肯網羅了很多年輕的85後和90後的用戶,但是如果他們對於林肯的品牌理念缺乏認同,對於品牌的可持續發展將是一個拷問。
過去幾年廣為宣揚的「林肯之道」是什麼?即便是筆者這樣擁有十年從業經驗的圈內人士也不明白,
品牌的故事難以深入人心,理念也缺乏認同,隨著國產化的臨近,林肯最近又開始講述一個新的故事——「靜謐之旅」,雖說與中國以靜制動、寧靜致遠的哲學思考相契合,但顯得過於陳舊和空靈,讓人不明覺厲,現在幾乎所有的汽車品牌都在爭搶年輕化的消費者,能聽懂這麼高深和玄幻的概念的年輕人到底是什麼人?筆者回憶了一下身邊遇到過的不少林肯車主,好像佛系青年居多,哈哈。而且,話又說回來,產品的靜謐性、舒適性難道不應該是豪華車的「標準屬性」?甲方爸爸和乙方小朋友一起,熬夜苦思夢想,精心提煉出一個這麼小小的品牌賣點,怎麼能裝得下林肯那膨脹的市場野心?現如今買車預算超過20萬的用戶眼中,僅僅一個「靜謐性」很顯然已經難以有效地說服越來越成熟和理性的消費者,就連以一向標榜安全的沃爾沃也越來越難將安全的故事繼續講下去。
相比之下,凱迪拉克「所有的偉大,都源於一個勇敢的開始」的品牌理念,很容易讓年輕人找到認同感,也完美契合國人的進取精神和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
營銷:過於小眾,差距明顯
對於林肯而言,在華年銷量能否突破10萬輛大關,首先要把故事講好,做好營銷,讓消費者能夠想到林肯。但是,在營銷方面,林肯/福特比凱迪拉克/通用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不難發現,無論是轎車還是SUV車型,林肯在年輕消費者眼中都是老氣橫秋的樣子,缺少一個足夠吸睛的賣點,的目標客戶群體始終定位在傳統豪華消費群體,也就是有經濟實力的中年人群,感覺不拖家帶口都不適合買林肯,至於那些偷偷愛上林肯的佛系青年,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內。
林肯近年來努力做的營銷,好像並不是為了讓大眾知道,其宣傳目標更多是所謂的精英人士。林肯的「代言人」一直都過於小眾,國內消費者根本不認識。
此前,林肯強調「林肯之道」,試圖建立豪華形象,樹立4S店的高級感,通過差異化服務取勝。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經銷商的增多,林肯的服務正在縮水,要比尊崇感,雷克薩斯很顯然是遠遠在林肯之上的,如今恐怕大部分林肯的消費者只在售前才能享受貴賓般的體驗,售後才發現質量問題多、服務網點少、保修時間短、維修費用高。
產品:福特精裝拉皮版
未來豪華品牌拼的是什麼?最基礎的還是產品層面的競爭。
說到產品,林肯更是「有苦難言」。
二線豪華品牌中,雷克薩斯純進口的標籤是絕對的加分項,做工用料口碑好於國產;對於林肯而言,「美國製造」的匠心,很顯然難以說服消費者安心購買甚至加價,國產就因而成為被迫的選項。
2019年是林肯的國產元年,但「百年xx,毀於長安」太過振聾發聵,且不說長安本身質量方面是否存在瑕疵,但是旗下長安鈴木、長安馬自達、長安標緻雪鐵龍等合資公司發展得不太好,福特僅剩最後一搏的情況下,國產林肯能走多遠,還得打個問號。
通用旗下雪佛蘭、別克都主打前驅的情況下,凱迪拉克堅持後驅,無疑是一個明智之舉,在所有的豪華品牌當中獨樹一幟,全新的Alpha後驅平臺,包括後輪隨動轉向等等,為運動加持而來的滿滿的黑科技。
反觀林肯,配置爆表的背後是心虛和無奈,眾所周知,福特在那個資本風靡的時代,醉心於收購,通過將馬自達、沃爾沃、捷豹路虎甚至阿斯頓馬丁納入麾下,獲得了不少夢寐以求的車型平臺和技術,但是「好漢不提當年勇」,回歸「一個福特」之後,支撐林肯品牌的技術體系早已經斷檔了,業內人士都知道,如今的林肯基本上就是「福特精裝拉皮版」,同質化的東西不要太多。
在洗腦話術之下,不知道消費者有沒有想過,在三大件都同質化的情況下,自己難道多付出的幾萬塊錢,難道僅僅是在為多出來的配置買單,得到的其實並不是令人仰止的林肯品牌和昔日的「總統座駕」,如今深陷困境的福特繼續高舉「One Ford」大旗,對於林肯恐怕是有心無力,而凱迪拉克之於通用,雷克薩斯之於豐田,都是在集團內獨樹一幟。
具體來看,凱迪拉克有相對獨立的產品研發體系,在適度共享集團資源/技術以控制成本的同時,產品方面也能體現出除品牌/設計/內裝豪華程度外更深層面的不可替代性(轎車產品專注於後驅),可以「理直氣壯」地拔高品牌定位、提高產品競爭力。
反觀林肯,相對於母品牌福特一沒可以拿得出手的技術,二沒專門開發的平臺,而且內飾的竟然同質化率還如此之高,令人充滿聯想,作為福特的附屬品、精裝修版,林肯真的是毫不掩飾。如今,林肯MKZ、MKC、大陸與蒙迪歐、翼虎、金牛座的關係已經路人皆知。
寫在最後:
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在「林肯之道」和「靜謐之旅」的指引下,林肯品牌給人的感覺依舊是沉悶而端莊,沒能建立起鮮明且有吸引力的品牌標籤。在產品和技術方面乏善可陳,缺少自身特色與核心賣點的情況下,營銷竟然如此之low,賣的不如凱迪拉克也就不難理解了,未來之路只會越來越難走。如果不能及時突破,林肯將會重蹈DS、英菲尼迪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