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有點兒事,中午就不和你一起吃飯了。」
於是,心裡默默地想:「我是不是被她討厭了……」
「這個文案這樣寫是不行的,還是要再改一改。」
於是,心裡默默地想:「領導是不是對我的印象很差……」
「外賣小哥已經遲到半個小時了,氣死我了!」……
這樣的類似抱怨、焦慮的小情緒在生活中時有發生。
我們所處的環境,個人的認知水平,自我控制的態度等都會對這些情緒產生影響。此外,我們的情緒經常會受別人的影響。
1.一味配合他人。
人們在社會中一起生活,就會對某些事情和行為形成統一的判斷標準,從而產生社會性的貼「標籤」行為。貼標籤這一行為不僅在超市中存在,人也會被貼上「標籤」。比如:
「你看,她下巴那麼尖,一定是整容了。」
「你要好好學習,學習不好的孩子都是壞孩子。」
「考不上大學的人一定沒出息。」
……
由於某種特性,我們可能會莫名其妙地被貼上好或壞的「標籤」,但很明顯,這種「標籤」太過局限,把人固定在某種觀念下,掙扎也無能為力。
因此,我們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為了讓自己更符合整個社會的「標準標籤」,而拼命地向標準標籤靠攏;
為了迎合別人而忘記了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
因為別人的評價而變得喜怒無常,讓他人主宰自己的情緒,失去控制自己情緒的機會。
2.不能進行獨立思考。
許多人小的時候,有老師和家長為自己:
安排生活和學習;
確定自己上哪些興趣班,學習什麼樣的課外技能;
在哪所初中、高中就學;
年紀再大一點兒,父母和老師幫助選擇大學和專業;
哪怕其實已經完全有了獨立做決定的能力,也要讓老師和家長幫自己想一想是直接工作還是繼續深造讀書,是找個穩定的工作還是湊些錢自己創業。
類似的選擇我們從小做到大,從幼年做到成年。這種看起來充滿「愛」的保護與關心,恰恰使我們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反映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就是時刻受人左右。
也就是說,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一直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即使心中有困惑,也不會真的付諸行動去改變現狀。
這樣的話,就會一直被心中的不滿和憤慨所累跨,甚至把這些消極情緒歸咎於別人,一蹶不振,陷入惡性循環。
3.尊貴的自尊心。
你以為自己經常與他人發生摩擦,是因為生活習慣等方面的不同。實際上,你可能還忽視了一個關鍵點:「自尊心」受損。
人們對事情的接受程度不同,有些人可能接受程度較高,不管是什麼樣的玩笑和言語,都有自信坦然面對;
而有些人接受能力較弱,有些小玩笑,一個小動作都可能會刺傷他脆弱的心靈,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別人不經意間的一句話,真的可能傷了你的心,打擊了你的情緒,讓你難以自拔。這時,說清楚自己的內心想法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說清楚自己內心的不滿,說清楚自己的想法,或許是情緒管理的轉機。
4.談話中的邏輯漏洞。
邏輯上的問題,在談話中也會引起不可避免的爭論和情緒。
「小A,你知道嗎?小B經常與老闆單獨吃飯!」
「那他是不是經常打我們的小報告啊,難怪我們的動態老闆了如指掌,以後要離這個人遠一些了!」
之後,小B最近發現,同事們開始離自己越來越遠了。他找到一位關係不錯的同事問他為什麼,對方說是因為他經常與老闆一起吃飯,大家覺得他在向老闆打小報告。
小B覺得太冤枉了,他和老闆以前在足球場偶遇,那以後就經常一起約著踢足球,再吃個飯,聊的也都是足球方面的事情。
要說他打小報告,那可真是子虛烏有呀。
於是,被同事們排擠的小B沒多久就辭職了。他還一度很鬱悶,為什麼大家都這樣誤解他呢?
你看,誤解很多情況下就是這樣產生的:一些偏頗的觀點、一些無意識的人身攻擊,都會引起對方的負面情緒。
這種妄加揣測與討論,看起來沒有惡意,其實正是這樣的無心之舉,對人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那怎樣處理受他人影響而產生的情緒呢?
1.集中注意力於事件本身。
許多時候,小情緒被別人所控制,是因為你對自己的情緒關注不夠。當你和別人交流時,你會不自覺地把注意力轉移到別人身上,掩蓋掉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如果想不被別人左右自己的情緒,就得順從自己的心意,暫時拋棄聽他人良言的念頭,專注於事情本身,專注於那些需要特別注意的事情,忽略那些容易使自己動搖的話,把精力集中,別人就很難有機會影響你。
2.忽略掉情感邏輯,專注理性邏輯
許多時候,儘管我們強調要理性,但仍然在不知不覺中讓感性佔了上風。
情緒總是容易先於理性而出現,此時的情緒極容易被周圍人所影響,使自己原本的理性邏輯被擾亂,深陷在情感邏輯的領域裡。
情緒化的邏輯難免有失偏頗,防止情緒化邏輯方法就是時刻默念理性邏輯的重要性。只有在理性邏輯的控制下,才能走向自己的道路而不受他人影響。
3.切勿以偏概全。
對於一件事情,沒有考慮清楚的片面邏輯,往往會讓我們陷入情感的陷阱。
我們不能僅僅從單一角度來評價一個人的行為,也不能從單一角度來解讀一個人的語言。
比方說,這個周末你本來約好了和朋友去看電影,而電影播出前一晚朋友卻給你打電話來說無法赴約,這讓你十分生氣,並決定以後再也不和他出去玩了。
這就是你以偏概全的想法影響了你的情緒,朋友爽約僅僅是因為身體不舒服,怕你擔心所以就沒告訴你。你以為你「想當然的生氣」害你失去了一位寶貴的朋友。
無論發生任何事、面對任何事、處理任何事時,換個角度多想一想總是有必要的。由於誤會,朋友可能會分道揚鑣,家人也可能心生隔閡。
因此,要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切忌以偏概全。這不但可以讓你遠離小情緒的困擾,而且可以保持好現有的交際。
4.進行獨立思考,不要以大眾化的觀點看待問題。
網絡媒體的發展以及自媒體的發展,使我們收到的信息越來越多。
特別是微博、論壇等平臺,讓人們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自由地與他人討論。網上引發熱議的各種案件,一個接一個「翻轉」,圍觀群眾表示:我們生過的氣,悲憤過的情感又算什麼?
這類現象頻繁發生,讓人們選擇有事情先觀望,不到最後都不給予關注;
也有的人選擇跟隨媒體的腳步,「指哪兒打哪兒」;
還有些人只選擇關注與媒體報導相反的方向。
這其中難免有偏激之處,其實我們只要理性看待,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輕易跟隨流行的觀點去看問題,就很容易保持自我,不受他人情緒的影響。
對自己的小情緒,你應該成為主導者,不要因為別人的影響而改變。
擺脫這一模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了解到自己為什麼受他人的影響,並根據原因,找出方法,並加以解決。堅持自己的步伐和思維節奏,就不再害怕別人的「魔音」「魔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