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什剎海從前海,過後海,來到西海的郭守敬紀念館,憑身份證免費進入。
即"敕建火德真君廟"。
始建於唐朝貞觀六年公元632年。
元順帝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重修。
明代萬曆年間,因宮廷連年發生火災,於是下令擴建火神廟,並賜琉璃碧瓦以壓火。
清代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又重修,門及後閣俱加黃瓦。
1981年中國道教協會籌資修復廟宇,作為道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
原為木橋,元代改為石拱橋,又稱後門橋、地安橋、海子橋,是位於北京地安門外,什剎海附近,坐落於北京城中軸線上的一座橋。
始建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原名萬寧橋。
因橋在地安門之北,地安門為皇城的後門,因此稱為後門橋。
北京最早的高端魯菜酒樓,始建於清道光1820年,曾是昔日詩酒流連之地。
當年的瑞親王、恭親王、慶親王、定國公、安國公、武定侯都是此間常客。
後因老闆另擇他業而關張。
此後,原慶雲樓的骨幹流散他處,逐漸形成了後來京城著名的"八大樓",即東興樓萃華樓、泰豐樓、致美樓、鴻興樓、正陽樓、慶雲樓、新豐樓和春華樓。
成立於清朝道光28年(1848),主營北京烤肉和清真炒菜,有「南宛北季」的美譽。
這裡的「南宛」是當時北京城南的烤肉宛;而「北季」則是位於西城區什剎海銀錠橋畔的烤肉季。
建於明代,什剎前海與後海連接處形似銀元錠寶的石橋,因橋形似元寶,取名「銀錠橋」。
「銀錠觀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
1984年,原橋拆除重建。
始建於明代,清道光年間曾改名為心華寺,為沾花寺的下院,又名小龍華寺。
清末為攝政王王載灃的家廟。
現掛「北京市北海幼兒園後海分部」銅牌。
院內仍保存有石馬槽。
初為清康熙朝大學士明珠及其子納蘭成德宅第,後為乾隆帝第十一子成親王永瑆府邸。
光緒十四年賜予醇親王奕譞,清末代皇帝薄儀出生於該府邸。
王府坐北朝南,東部為府邸,現為國家宗教局使用,西部為花園(現為宋慶齡故居)。
府邸東部原有王府馬號,即今日後海北沿43號,建築面積1900餘平米。
醇親王府是現存清代王府中保存比較完整的一處。
宋慶齡自1963年遷居於此,一直工作和生活到1981年逝世。
始建於明代,是後海和西海的分界橋,現存德勝橋單孔,磚砌石拱。
2007年在其東邊建一座新橋。
位於德勝橋西石橋東。
2018年10月1日重新整修已經1年,上次是晚上來的。
這次是沿著南岸向西走。
漂亮的護欄,一隻紅船停靠岸邊。
(下圖)
這個季節已經難得看到荷花,點點滴滴灑在水面中,格外醒目。
(下圖)
楹聯:遊魚吹浪動新荷,輕燕受風迎落絮。
此亭名應出自納蘭性德的「淥水亭」。
淥水亭是清朝納蘭性德住所(今宋慶齡故居內恩波亭)因康熙的御用文人聚集太多而著名。
納蘭性德有一首詩叫《淥水亭》:"野色湖光兩不分,碧雲萬頃變黃雲。
分明一幅江村畫,著個閒亭掛西曛。
"
2005年4月立。
舊稱法華寺,又稱鎮水觀音庵,始建於明永樂年間,位於什剎海西海西北小島上。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改名為匯通祠。
匯通祠已於修建地鐵時全部拆除,現已重建,但水關及石螭已無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