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剎海由一水相連的前海、後海和西海(積水潭)三個水域及臨近地區組成,與「前三海」相呼應,俗稱「後三海」。她是京城歷史上著名的休閒攬勝之處,《帝京景物略》曾用「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來讚美什剎海的神韻。同時她也曾經是京杭大運河的終點、重要的漕運碼頭。什剎海因漕運而興,因漕運而變遷。
什剎海一名的來源
「按什剎海一名的來源,諸說不一。早在明萬曆年間,德勝門有寺曰什剎海,名盛一時。明末劉侗與於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記載說:『京師梵宇,莫什剎海若者。』清乾隆《欽定日下舊聞考》有按語曰:『元時以積水潭為西海子,明季相沿亦名海子,亦名積水潭,亦名淨業湖。……今則並無西海子之名,其近十剎海者即稱十剎海,近淨業寺者即稱淨業湖。』根據這條按語,可以斷定現在的什剎海一名,實來源於明代的什剎海寺,只是把『十』字又諧音寫作『什』字而已。
主編:侯仁之
作者:什剎海研究會 什剎海景區管理處
出版日期:2003-12-01
曾經的永定河故道、皇家休閒地
什剎海曾是永定河故道。隨著永定河河道的逐漸向南擺動,至東漢以後,水流遷於薊城以南。原經薊城北的所謂「三海大河」故道遂廢,後積存高粱河水,形成天然湖泊。有關什剎海有據可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據趙其昌、王彬先生的考證,在今天的什剎海西街附近,即北海公園的西北側,唐代曾有過一個叫龍道村的美麗村莊。那時候的什剎海和大運河還扯不上什麼關係。
金代統治者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後,在中都東北郊外的這片湖泊沼澤上興建了太寧宮,作為皇帝的行宮。高粱河上的這段河身因為太寧宮的修建大為開拓,形成一串大湖泊,一度叫做白蓮潭,其北部就是日後見於記載的積水潭。

因漕運而興的商貿中心
元世祖定都大都城後,為解決京城所需的大量的物資供給,決定沿用內地的漕運方法。但由於此前隋朝開鑿大運河,主要是為解決隋都洛陽的物資供應,故在進入中原後有一大段曲折迂迴的線路。元朝再用故道既勞民傷財,又費時費力。元王朝以舊金太寧宮的主體瓊華島為中核心,把三組宮殿環列在湖泊的東西兩岸,構築了皇城。這片水域的南半段(即現在的北海和中海部分)被圈進皇城,改稱太液池,成為皇家園林的神聖水脈;而其北段(即現在的什剎海)則成為重要的漕運碼頭——「海子」(又稱積水潭),也就是元朝南北大運河的終點。當時,沿大運河北上的船隊可以通過通惠河直接進入大都城內,停泊在積水潭的寬闊水面上。原在河西務、通州所建糧倉,也隨之遷到大都城郊。繁盛之時,這裡曾千帆雲集,「舳艫蔽水」(《元史·郭守敬傳》)
由於漕運和交通的因素,北半部湖泊的沿岸漸漸成為商業中心,也就是元大都「前朝後市」格局中的「市」,其間茶樓酒肆、商鋪作坊十分繁華。尤其是前海東岸至鍾,鼓樓一帶,米市、面市、綢緞市、珠寶市、鵝鴨市、果子市……各種店鋪鱗次櫛比。南北大賈、西域客商充斥於湖邊的酒樓歌臺。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就曾把這裡的繁華寫進了他的著名遊記裡。

漕運湮塞後成為著名遊賞聚居地
明初,元大都城的北城牆南移,切斷了積水潭的上遊,只在德勝門下設一鐵欞閘分了一部分水進入內城,積水潭的水量大為減少。漕糧水道無法再直通城內,漕運的船隻只能在京城東南部的大通橋下停泊。積水潭碼頭被廢棄後,湖泊便逐漸淤積縮小。而這些淤積起來的土地,正好是種植水稻的良田。因而從明代開始,什剎海周邊出現了大量的稻田。據歷史記載,當時這裡種植的水稻有八百餘畝,再加上水面上一望無際的荷葉,風光不減江南。據說,這些稻田的開闢是為了慰藉那些隨朱棣來北京的將士功臣的思鄉之情。當時,這裡還建了一座觀稻亭,種稻、收稻成了王公貴族們一種精神的消遣、思鄉的寄託。
隨著漕運水道的湮塞、大運河終點的東移,什剎海地區的經濟意義逐漸讓位於她的文化意義。許多王公貴族開始競相在湖邊修建寺廟王府、亭園別墅。私家庭院如明朝大將徐達的別墅太師圃、劉百川的鏡園;寺廟如火神廟、淨業寺等。與王府、寺廟相隨的,是酒樓茶社的興盛。明清至民國間較有名的如柳泉居飯莊、烤肉季等,相繼興起於此,生意紅火非凡。晚清以後,政權更迭,連年戰亂,什剎海一帶田園荒蕪、街道擁擠,湖泊淤塞嚴重,水面急劇縮小。後來,京城中流傳的一句詩「銀錠觀山水倒流」,反映的其實就是明清以後因銀錠橋東側前海淤積嚴重而導致的一個特別景觀。伴隨著清政府的滅亡,這裡眾多的王府日漸衰敗,或者分散為民居,或者轉為它用。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把這裡當做了遊賞觀景的樂園,平民化的荷花市場就是興起於這一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組織了數萬人參加疏浚整修什剎海的工程,廢田還湖、恢復水面。塌陷的堤岸、淤塞的水道和髒亂、破舊的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隨著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也有一些河道和湖面消失了。
中國大運河2014年成功申遺,成為北京第七處世界文化遺產。作為大運河文化帶上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什剎海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