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漕官制度:京師及諸州之漕運大計,盡歸漕運之司

2020-12-22 雲敘春秋

《和吳御史汴渠》:「鄭國欲弊秦,渠成秦富強。本始意已陋,末流功更長。維汴亦如此,浚源在淫荒。歸作萬世利,誰能弛其防。夷門築天都,橫帶國之陽。漕引天下半,豈雲獨荊揚。貨入空外府,租輸陳太倉。東南一百年,寡老無殘粻。自宜富京師,乃亦窘蓋藏。」

中國古代的漕運歷史悠久,對社會的發展更有非凡意義。戰國末年,鄭國欲以河渠水道阻絕秦軍而自保,卻誤打誤撞地為秦國關中之地的繁榮提供了絕佳機會。先秦時期便已經存在漕運,但整體而言,唐朝以前的漕運並不那麼發達,其主要漕運格局有限,基本只限於北方地區的幾條東西向河流,管理機制亦頗為簡單。

至隋唐之時,朝廷開始重視水利建設以及漕運管理。先有隋朝的大運河,後有唐朝打破北方漕運的局限,使得漕運貫穿南北河流。發展至宋朝,漕運業空前發展,甚至形成系統完善的漕運管制,掌管中央及地方的水陸運輸。宋代的漕官之制是如何一步步確立而成的?朝廷對漕官的管理又有何法規制度?漕官制度又在宋朝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宋代漕運官制的確立

趙宋王朝建立之後,統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在財政方面實行了「粟帛錢幣鹹聚五畿」的政策。此財政措施旨在保障趙宋王朝中央擁有豐富的物資錢財,並削弱了地方的經濟基礎,將一國之經濟命脈掌握於皇權之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趙宋朝廷開始致力於漕運業的發展,並推行「國家於遭事最急最重」的政策主張。

北宋時期,形成了以京師開封城為中心的漕運網。整個漕運網絡以惠民河(蔡河)、廣濟河和黃河等水道,向京師遭運京師周圍及秦晉糧物,以汴河、淮南運河和江南河潛運東南六路物資。這個時期的漕運業究竟有多發達呢?據史書記載,這個漕運網平均每年潛糧可達700多萬石。

趙宋朝廷為更好地組織管理全國漕運,有效地解決漕運的各種問題,在唐朝漕運管理的基礎上設置了專職的漕運的官職,後不斷發展完善成一套系統的漕官的制度,成為專職管理漕運的官方行政機構。趙宋政權南移之後,南宋朝廷依舊沿用這套漕官制度,在水系縱橫的南方再次開創出漕運業的又一繁榮局面。遺憾的是,南宋後期內外形勢緊張,曾經盛極一時的漕運也趨於萎縮和分裂,漕運之官制遂趨於癱瘓以至消亡。

宋代的漕運官制,繼承了唐朝時期的漕官管理制度,並在其基礎上進一步創新與發展完善,最終形成了一套系統的漕運官制。宋代設立的漕官之制,主要由中央以及地方的漕運之司構成。

中央設三司為財政的主管部門,統管全國錢穀出納、均衡財政收支、為中央最高財政長官、號稱「計相」。漕運是三司最重要的一項職責,其中與漕運關係較大的是度支副史。而在度支副史下又有案署分管度支等各項具體事務,並且掌汴河、廣濟、蔡河漕運、橋梁、折斛、三稅等事務。此外,三司設置下卸司,「掌受納綱運」,掌管下卸、搬運綱船所運物品。另有工部下屬的水部負責漕運渠道修繕與管理。

地方上,諸州路諸路設置有轉運使,發運使,負責地方屬郡與中央之間的通融均濟以及水陸運輸,將地方物資運往漕運碼頭。整體而言,中央由三司管控國家漕運,地方上由轉運司督促徵納,再由發運司、輦運司與各河催綱等官員組織各大河流的漕運,最後由排岸司與下卸司完成漕運的收尾。

系統的漕運法規

宋代漕運官制的運行,有一系列的法規制度作為維繫的手段。雖無明確的成文法典,但趙宋朝廷卻對全國的漕運官制的運行以及漕運業的管理頒發了很多項皇帝的詔敕和朝廷的政令。整體上看,這些法規主要涉及漕運官的獎懲、管理、運輸載物之業以及用人之法的規定。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些法規也可以看作宋代漕官的「工作指南」。

運往京師的漕運官船只能裝載官物,不準附載私貨。若偷盜、販私現象以及利用官船運輸之機私自摻和別的物品以謀私利者皆有重罰。同時也頒布了許多獎賞令,對忠於職守,告發盜竊、作弊者予以獎勵,或予以提前升遷,或賞給錢財。

宋代漕運官制的施行,促進全國範圍內漕運業的繁榮發展。可謂是,漕引天下,富強一朝。

通過漕運網絡向京師轉運錢糧物資,能維持朝廷所需、民之所用,更能推動全國經濟繁榮與商業貿易的發展。而漕官作為漕運的秩序維持者與發展實踐者,在整個王朝的發展中有不可忽視的地位與作用。

參考資料:

《宋史》

《和吳御史汴渠》

《北宋漕官制度的靜態表達與實態運行》

相關焦點

  • 從《清平樂》看宋代彈劾法律制度
    因身負彈劾巡按之責,御史出京可「動搖山嶽,震懾州縣」。而且三院御史在御史臺內部相當獨立,可以不經請示長官御史大夫、副長官御史中丞,直接彈劾不法官員。北宋時期,彈劾制度發生重大變化,肩負彈劾之責的官員群體大幅擴展。諫官即宋代之前專門負責針對朝政得失向皇帝提意見的官員,開始深度涉足彈劾事務,從諷喻諫諍君主轉向監督彈劾百官。
  • 什剎海與漕運
    她是京城歷史上著名的休閒攬勝之處,《帝京景物略》曾用「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來讚美什剎海的神韻。同時她也曾經是京杭大運河的終點、重要的漕運碼頭。什剎海因漕運而興,因漕運而變遷。什剎海一名的來源「按什剎海一名的來源,諸說不一。
  • 不止「維正之供」:國家治理視角下的田賦制度
    田賦中的漕糧,最突出地體現了傳統政治思想中實物徵收、實物儲備的理財觀念,圍繞數百年的漕糧、漕運,又衍生出從州縣「吃漕飯」的「刁生劣監」到運丁水手,從書手幕友到漕運總督一系列形形色色、正式非正式的利益相關機構和人員。可以說,漕糧、漕運制度是清朝財政制度中制度慣性最大的一個,河運難以改海運,本色漕糧難以在法條上確立折徵採買制度,本色漕糧難以實現折銀解京。
  • 明代的三司會審嚴世蕃是怎樣審的
    明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出於減少冤案,加強皇權的目的,下旨由三法司共同處理重大案件。到了明憲宗成化年間這個制度就已經非常成熟了。刑部負責處理京城周邊的刑事案件以及各省各省徒刑以上案件的覆核,同時也管理監獄和監督執行大理寺覆核並具奏後的案件。
  • 古代官職制度的變革與發展
    西漢末丞相改稱大司徒,太尉改稱大司馬,御史大夫改稱大司空,號稱三公,又稱三司,都是宰相。但到東漢光武帝時,「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見《後漢書·仲長統傳》,三公只處理例行公事,臺閣反而成了實際上的宰相府。所謂臺閣,是指尚書機構尚書臺說的,後世逐漸稱為尚書省。晉稱為尚書都省,劉宋稱為尚書寺。首長是尚書令,副職是尚書僕射。
  • 明清漕運總督比各地地方總督還令人羨慕
    還有一個總督,不管地方行政,但重要性比地方總督還重要,這就是漕運總督。 無論什麼時候,要想統治穩固,沒有糧食是萬萬不行的。我們都知道,在明清朝的都城在北京,在當時,北方缺糧,為了鞏固統治,需要從南方運送大量糧食到北方,因此漕運由此誕生。在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設置了漕運總督,清軍入關後沿襲明制,在淮安設置了總漕部院衙門。
  • 科舉制度: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此時的分科選舉共三次,都是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沒有定期舉行的制度規定。 至於開皇七年(587年),關於諸州歲貢三人的詔令,也跟兩漢時州郡每年向朝廷舉貢士一樣,人數既少,考試也不重要。可見隋朝的這種考試制度,還保留了一些察舉制度的明顯痕跡,這也成為了很多學者否認科舉制度創立於隋朝的重要原因。
  • 虐殺獄囚、同罪異罰:走進《水滸傳》,看宋代獄政制度的殘酷專橫
    「(使人)雖欲自新,而面上之文已不可去,其亡去為盜,挺起為亂,又何怪哉?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迄不能制之,是皆刺配之徒,在在而有,以為之耳目故也」 《大學衍義補》明朝丘濬總結了宋朝實施配隸制度的教訓,並指出宋人承五代配隸之制。
  • 古代宴飲文化:從曲宴和節日賜宴入手,解析宋代君臣的宴飲制度
    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國家財富豐厚,宋人的生活品質和理念不斷提高,對於食物的種類,質量以及飲食文化的禮儀有了更高層次的追求。作為傳統社會中的統治階級,是優先享受飲食文明發展成果的,因此官方的宴飲文化代表了當時的最高的飲食理念與飲食風尚。宋代在前代飲食文化的基礎上,對官方的宴飲制度加以改進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內容豐富,風格多樣,禮儀完備的官方宴飲制度,促進了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
  • 道教知識之東嶽七十二司詳解
    世人後嗣兒孫皆有本司定奪。人若能逢善即做,諸惡莫為,善良行事,忠厚傅家,便生聰明富貴之子,後嗣興旺。若盡做坑蒙拐騙之事,惡貫滿盈,必將絕嗣,報應之時遠在兒孫近在己身。第六司 掌還魂司。各類亡魂,終有所歸。但亦有其陽壽未盡者,屬本司審查。對於陽壽已盡之亡魂,送往閻君面前立案。對於陽壽未盡之亡魂,由本司派小鬼夜叉給與還魂重返陽世。
  • 《雍正王朝》中,因魏東亭之死而揭秘的暴利行業:大清漕運衙門
    那麼,魏東亭到底是因為什麼,而在擔任漕運總督的時候,以沒錢為理由而畏罪自盡呢(當時十三阿哥胤祥和張廷玉都不相信魏東亭是因沒錢而自盡的)?一,漕運簡介在正文開始前,我們先來簡單地了解一下,什麼是漕運,什麼是漕運總督。
  • 明朝的都司衛所制度——逐漸走向荒唐的弊政?
    提起明朝的軍事制度,總是不可避免地提到都司衛所制度。從洪武時期開始,明朝廷便在全國各地大量設立都司衛所。以軍隸衛,以屯養軍。這使得都司衛所獨立於一般的行政機構之外,自成一個管理體系。都司衛所制度有兩點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駐守軍士並非是本地徵兵,通常是在「清勾」制度下千裡迢迢從遙遠的地方前來應募;二是衛所軍士採用世襲制,這催生了明代獨具特色的衛籍。
  • 宋代科舉制度除了比唐公平合理,還傾向寒門,國家還包路費和住宿
    所以有些制度並不完善,甚至科舉選拔的人才錯過很多有才能的士子。因為有制度缺陷和漏洞,讓世家也有可乘之機,階層繼續固化著,所以制度很重要,執行也很重要。第一,宋朝科舉考試更加強調程序的公正,更有利於寒門子弟脫穎而出。
  • 北宋初二帝時代遷都、北伐和帝位傳承制度三者的關係及其變遷
    初,太祖別置封樁庫,嘗密謂近臣曰:「石晉割幽薊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直。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會宴駕,不果。(《續資治通鑑卷九》) 其實,他遷都洛陽的打算,是與北伐契丹,建立如唐朝一樣的大帝國的戰略步驟。
  • 宋代:茶書創作的黃金時代
    鬥茶風靡全國; 北苑貢茶名滿天下,官焙制茶規模空前絕後;為加強對額度巨大的茶葉貿易的管理,朝廷對茶葉實行專賣制度,以榷茶為主,間有通商。 沈括於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權三司使,主管茶稅、茶法諸事等。沈立在任兩浙轉運使期間,親見「茶禁害民」,故關注茶法事宜…… 可見宋代茶書,是作者依據親身實踐與體驗寫就,內容幾乎均是與其執掌事務密切相關的貢茶、茶法等,因而更具可信度。
  • 鬼滅之刃:洗盡鉛華,無處繁繁歸
    長夏紛紛朝雨醉,洗盡鉛華,無處繁繁歸。 人影依稀行道翠,潤澤芳草又萋萋。 何事相逢綿綿雨,一夜夢醒,卻見滿園淚。 只願有情能勿念,暫聆緣盡雨聲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