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興於唐,盛於宋。宋代茶書不僅內容豐富,且著作者有文人名士、督辦貢茶的親歷者,以及享用貢茶的皇帝。此等盛況,再難重現。
▲龍鳳團茶茶模
唐代誕生的第一本茶學專著《茶經》
中國人飲茶的習慣由來已久,但直到唐朝,當產茶區擴大至全國、茶葉成為人們喜愛的飲品時,才出現了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第一部茶學專著——陸羽的《茶經》。
茶書的出現不僅使茶葉徹底脫離藥材、蔬菜等身份,還從此在中華民族浩瀚的文獻寶庫中佔據了一個專門領域。
▲唐 陸羽《茶經》明刻本書影
《茶經》為茶學開一代風氣之先後,各種茶書相繼面世。唐五代時期茶書剛剛興起,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的茶書算上散佚的也不過十二種,尚處於萌芽階段。
▲唐 張又新《煎茶水記》明刻本書影
入宋之後,飲茶之風盛行,從龍樓鳳池到尋常巷陌,無人不嗜茶、無人不品飲;城鎮茶館林立,民間茶禮形成,點茶、鬥茶風靡全國;
北苑貢茶名滿天下,官焙制茶規模空前絕後;為加強對額度巨大的茶葉貿易的管理,朝廷對茶葉實行專賣制度,以榷茶為主,間有通商。
▲南宋 劉松年 《攆茶圖》
與此相應的是,宋代有關茶葉、茶藝、貢茶、茶法的各種專著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共同鑄造了中國茶學著述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與茶書的原創風潮
宋代茶書著述的時間,幾乎與兩宋相始終。自北宋初年開始直到南宋中後期,一直陸續有茶書出現。
宋代可考的茶書約30種,數量遠超於唐代(12種)、清代(12種),少於明代(50餘種)。雖然明代茶書相比宋代茶書在數量上更勝一籌,但如果講究原創,還是宋代的原創比例高出不少。
由於時代久遠,宋代茶書散佚大半、僅存名錄,流傳至今且完好無損的只有寥寥十餘種,如蔡襄《茶錄》、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熊藩《宣和北苑貢茶錄》、唐庚《鬥茶記》、沈括《本朝茶法》、審安老人《茶具圖贊》等。
宋代茶書作者:帝王之尊與名士風流
分析宋代茶書作者可以發現,除了宋徽宗趙佶這個古今中外唯一一個為茶著書立說的皇帝之外,其他作者多數也都是身居高位的飽學之士,如擔任過從宰執(宰相等執掌國家政事之重臣)、計相(三司使,地位僅次於宰相)到知州、轉運使、主帳司、茶官之類的官職。
也就是說,宋代茶書的作者主要是官居要職的文人士大夫,而他們在朝野上下位高權重的身份特點,對宋代茶書的風格與推廣有著重要影響。
▲宋徽宗趙佶(1082-1135),《大觀茶論》作者
《茶錄》作者蔡襄,曾先後任館閣校勘、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被封為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端明殿學士等。
《述煮茶泉品》作者葉清臣,累官兩浙轉運副使、翰林學士、權三司等職。
《北苑茶錄》(今已失傳)作者丁謂出自寇準門下,曾任福建路轉運使,監造「大龍團」貢茶,一度官至位同宰相,獲封昭文館大學士、晉國公等。
▲丁謂(996-1037年),字謂之,江蘇吳縣人。
諮詢購盞
丁謂蔡襄與龍鳳團茶
丁謂蔡襄對宋代的團茶貢茶事業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丁謂於真宗朝任福建路轉運使時,曾親自過問督造貢茶,所監製的大龍鳳團茶譽滿京華。蔡襄也曾於仁宗朝任福建路轉運使,創製出質量精絕的小龍鳳團茶。
▲武夷山茶博園蔡襄石雕像,蔡襄(1012-1067年),字君謨,號莆陽居士,諡號忠惠,北宋福建路興化軍仙遊縣(今屬福建莆田)人,《茶錄》作者。
沈括於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權三司使,主管茶稅、茶法諸事等。沈立在任兩浙轉運使期間,親見「茶禁害民」,故關注茶法事宜……
可見宋代茶書,是作者依據親身實踐與體驗寫就,內容幾乎均是與其執掌事務密切相關的貢茶、茶法等,因而更具可信度。
▲宋徽宗茶畫《文會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外,宋代茶書作者們絕大多數都熱衷並精研於茶藝。
除位極人臣的幾位親歷者之外,宋朝在中國茶史的特殊之處還在於,地位至高無上的皇帝也熱衷茶事並有所著錄。
親自點茶寫書的宋徽宗
宋徽宗以不務正業聞名,不僅書畫天賦極高,在茶事上也是頂尖,他不但作茶詩、繪茶畫、著茶書,還精通茶藝、喜好點茶,甚至親自為臣下點茶。
蔡京《延福宮曲宴記》中載:「上(徽宗)命近侍取茶具,親自注湯擊拂,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朗月。顧諸臣曰,此自布茶。」
▲《延福宮曲宴記》書影
宋代第一部茶書《茗荈錄》作者陶谷「聚雪煮茗」歷來被譽為中國茶文化史上的雅事,元陳德和散曲《落梅風·雪中十景》中即有一事為「陶谷烹茶」。
蔡襄在宋代可謂茶藝第一人,鑑茶能力無人能及,愛茶之深難以自拔。即使到晚年蔡襄因身體欠佳無法飲茶,但仍每日烹茶玩賞、茶不離手,正所謂「衰病萬緣皆絕慮,甘香一味未忘情」。(蔡襄詩《和詩送茶寄孫之翰》)
唐庚也素好品茗,其茶事還被選入畫題,如南宋劉松年所作《唐子西拾薪煮茗圖》,著錄於《南宋院畫錄》。
▲南宋 佚名《春宴圖卷》
宋代茶書選題:北苑貢茶霸屏
宋代茶書的選題,半數以上都將筆墨聚焦於北苑貢茶。宋代的三十部茶書中,與北苑貢茶有關的就有十六部。
這十六部著作中還有一些茶書是直接以北苑茶命名的,如丁謂《北苑茶錄》、熊藩《宣和北苑貢茶錄》、趙汝礪《北苑別錄》、劉異《北苑拾遺》等。
▲北苑貢茶在唐宋時盛行的餅茶基礎上精工而成,其中突出皇家特色的就是以帶有龍鳳圖樣的模具壓制茶餅這道工序,這樣製成的茶就被稱為龍鳳團茶或龍鳳茶。
關於貢茶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據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發聯合四川各民族共同伐紂之後,巴蜀地區所產之茶就已被列為貢品。
貢茶真正成為一種制度,是在一千多年之後的唐代。唐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唐代宗在浙江長興顧渚山設立皇家「貢茶院」,責成督造貢茶並負責進貢顧渚紫筍茶與陽羨茶。
▲顧渚貢茶院遺址,位於今浙江省長興縣顧渚山側的虎頭巖,2006年5月25日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那麼,北苑茶又是何時興起並成為貢茶中的後起之秀呢?
原來,北苑茶園位於建州建安縣吉苑裡(今福建省建甌市東峰鎮鳳凰山一帶),那一帶從古至今都是名優茶葉的產地。
據說五代十國時期(907-979年),閩太祖王審知(五代十國時期閩國開國國王,909年—925年在位)對這裡的茶讚賞有加,於是當地茶園主張庭暉便將這片茶園獻給閩王作皇家茶園。
▲北苑御茶園
南唐時期(937-975年),建州皇家茶園由「北苑使」管理,北苑在當時乃大內禁苑的別稱,因而「北苑使」實際上就是內廷公使。因北苑使在建州負責制茶事宜,所以當地茶葉便被稱為「北苑茶」。
南唐歸宋後,宋太宗於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將北苑茶園欽定為官焙御用茶園專貢皇室所需茶葉。除了皇帝專用的龍鳳茶團外,其它茶團也是名副其實的奢侈品,眾多達官貴人、文人雅士讚不絕口,一般人有錢也難買到。
▲各種名目的北苑茶團,圖選自《中華遺產》2016年05期 繪畫/馬翊涵
隨著北苑貢茶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執掌北苑貢茶的官員們在督造貢茶上苦下功夫,龍鳳團茶就「始於丁謂,成於蔡襄」,大小龍鳳茶團名滿天下、號為珍品。
與宋代北苑官焙貢茶空前絕後的規制相對應的,是宋代茶書的偏愛。除了蔡襄《茶錄》、趙佶《大觀茶論》、呂惠卿《建安茶用記》、佚名《北苑煎茶法》記載或研究了建安北苑貢茶的煎點之法外,其餘十餘部茶書都主要探討了建茶的生產與製作,間或議論茶葉生產製作的工藝對茶湯最終點試效果的影響。
▲明刻本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
此外,這些茶書各有心得、言之有物,不拘前賢、自成體例,且眾多茶書專敘述同一地方的茶葉,這在中外茶文化史上也是絕無僅有。
除北苑貢茶外,茶法與茶藝也是宋代茶書常見的選題。
宋代茶書多為原創,充分體現宋代茶文化特徵
宋代茶書數量上雖不及明代,但基本能夠保證原創性,像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頗有作者個人見地。後來明代茶書雖多達50種,但多為沿襲前朝或抄襲同代,濫竽充數者居多,真知灼見者鮮少。
從體例上看,宋代茶書不拘一格,並沒有被陸羽《茶經》所限,而是風格自成一派。與明代集輯類茶書不同,宋代茶書並不熱衷於搜集前人資料,事實上,茶文化興於唐盛於宋,宋代茶書更是一手造就並見證了宋代茶文化的繁榮。
蔡襄《茶錄》篇目▼
茶書作者們在書中盡情描繪宋代茶事的興盛,內容詳實、真實可信,充分體現出大宋朝茶文化的特徵,成為後代研究宋代茶文化的重要依據。
諮詢購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