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宋代文人集會茶事圖中「點茶法」器具研究

2021-01-12 吉山花瑤

基金項目:宋代文人集會茶事圖中「點茶法」器具研究

基金項目:湖南省2019普通高校教學改革項目號(湘教通(2019)291);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設計再造與CMF創新研究所」科研成果 陳曼玉等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個繁榮時期,飲茶風氣盛行,茶事活動在宋代文人集會中不可或缺,加之宋代繪畫的興盛,因此宋代描繪文人集會茶事活動的繪畫數量較多。茶畫同理,品性同韻,畫家好茶,情有獨鍾 。相比唐代,宋代茶畫的內容也更佳豐富多彩 。在照片沒有出現以前,可以用來保存時代物象的手段只有繪畫。

1 宋代茶畫是點茶文化的視覺再現

宋代繪畫在宋徽宗的推波助瀾下達到了全盛,以宋徽宗為代表的上層寫實審美趣味成為宮廷畫院的重要審美標準,宋代韓琦在《稚圭論畫》評述「觀畫之術,唯逼真而已」佐證了這一觀點。宋代院體畫從觀察方法到表現技法無不以「真」為法則,從遺存宋代茶畫的作者以及畫風來看,符合院體畫的類型,由此以宋代茶畫為觀測點研究宋代點茶法器具具有高度的可信性。本文主要以宋徽宗所繪的《文會圖》以及劉松年的《攆茶圖》為例,通過不同茶畫中器物的比較,窺探宋代「點茶法」器具的組制及特徵。宋徽宗曾畫過一幅描繪自己和文人雅士們在一庭院中集會場面的作品——《文會圖》(圖1),畫面中一共出現三組人物,第一組就是楊柳之間的黑漆榻旁的十三人,也就是本次文人集會的主體人物:宋徽宗與一些文士大臣共九人圍坐在中間的黑漆方形食案旁,案上擺著一些插花、瓜果、盤碟,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套茶盞。食案右下角的文士端起茶甌正欲搜腸潤吻,食案旁兩名侍從正在給文士們端茶送水。第二組是在楊樹左側竹林中交談的兩名文士。第三組就是畫面下方侍僮備茶場景中的五人,此場景中的備茶場面和點茶流程被著意表現出來,宋徽宗所著的《大觀茶論》中所介紹的茶事器具在《文會圖》中均可找到相應的對照。趙佶的《文會圖》描繪的是皇家雅集的盛況,而劉松年的《攆茶圖》則是三兩摯友的小型文人集會(圖2)。劉松年此畫所繪為歷史人物,其所繪器具及茶藝程式,皆為典型的宋代點茶法。《攆茶圖》中一共出現了五個人,畫面分為兩個部分,右側坐有三人,長桌旁邊一僧人正在伏案揮筆灑墨,一文士坐在僧人的側面,雙手展卷,一儒士與僧人相對而坐,兩人都在目不轉睛地欣賞僧人作書作畫。左邊兩個侍從正在專心地忙於茶事。《文會圖》以及《攆茶圖》是宋代文人集會茶事圖中對點茶法的相關器具以及流程描繪得最為詳細的兩幅作品。此外,馬遠的《西園雅集圖》、南宋佚名的《會昌九老圖》和《春宴圖卷》中均出現了侍從們在候湯點茶的場景。可見宋代文人集會中不可或缺的茶事活動大多以點茶為主。

圖1
圖2

2 宋茶畫中點茶法器具對照分析

點茶起源於鬥茶,鬥茶起初是民間流行的一種茶事活動的方式,通過鬥茶來區分茶葉的好壞,後來文人們將鬥茶法吸收提高形成了點茶法,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也可以自煎、自點、自品。點茶法指的是將新鮮的茶葉製作成茶餅,在飲茶的時候將製作好的茶餅碾成茶末,將研好的茶末放入茶盞加入少許開水進行「調膏」,然後一邊注水一邊用茶匙(茶筅)擊拂。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將點茶所用到的茶事器具進行了匯總,並用擬人的手法給每件器物起了名字,並稱之為「十二先生」。點茶法中所用到的茶事器具蔡襄在《茶錄》的下篇中進行了細緻統計: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

2.1 湯瓶

湯瓶又叫做執壺,既是煮水的器具又可以直接進行點茶。《文會圖》下方的備茶場景中左側的茶爐上爐火正熾,茶爐中放著兩把白瓷執壺(圖3),旁邊的白衣侍者正在一旁候湯。《會昌九老圖》中侍者備茶的場景中也出現了正在煮水的白瓷湯瓶(圖4)。《攆茶圖》畫面左側上方的另一位侍從佇立在黑漆茶案旁,左手持一白瓷小茶甌右手提湯瓶正欲向桌上帶把手的金屬大茶甌中注沸水進行點茶(圖5)。從三幅畫中的湯瓶可以看出,湯瓶的造型上小下大,湯瓶的「腹部」兩邊分別是執與流,流的造型口小,坡度較大且陡峭,這一設計使得水從流嘴流出時的水柱緊實而不鬆散,能夠較好控制水流精準地注入茶甌中,符合點茶注湯時的實用功能。湯瓶有兩種使用方式,第一個就是只用來點茶,第二個是既用來煮水又用來點茶。《文會圖》與《會昌九老圖》中出現的湯瓶都是直接放於風爐之上燒水。而《攆茶圖》中風爐上坐落的是一專門用來燒水的「銚」,燒開之後再將水灌入湯瓶進行點水。由三幅圖可以看出,直接用來燒水的湯瓶「腹部」較寬空間更大,可以一次燒較多的水,而只用來點茶的湯瓶因為有專門煮水的器具,所以不需要一次注入較多的水,因而「腹部」細長,更加小巧。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2.2 盞託、茶盞

盞託,顧名思義是承託茶盞的器具,宋代的茶盞並沒有把手,因此盞託的出現可以很好地避免盞熱燙指。盞託多以木製成,外部再施以紅色或黑色的漆,如《攆茶圖》中出現的盞託就是漆以磚紅色的木盞託(圖8)。但是《文會圖》(圖9)中所繪的黑色盞託都泛有白邊,色黑如漆,胎白如玉,正與明初曾昭《格古要論》等書中所記宋定窯黑釉器相符 。因此《文會圖》中所出現的盞託為宋代定窯出產的「墨定」瓷,那麼與之配套的茶盞則為宋定窯中的「白定」瓷。茶盞又叫做茶甌,茶盞與盞託配套使用。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提到:茶盞最好選用青黑色,尤其是盞壁上有兔毫紋的最為貴重。「鬥色鬥浮」,茶湯的顏色是鬥茶的評判標準之一,茶湯是白色,深色碗更利於觀察茶湯的顏色,因此在鬥茶活動中用的茶盞基本都是黑色。文人喜愛鬥茶,很多文人集會圖中都有黑色茶盞的身影,如在《會昌九老圖》(圖6)、馬遠的《西園雅集圖》(圖7)中所出現的就是黑色茶盞。但是在《文會圖》下方備茶場景中出現的茶盞以及《攆茶圖》中倒扣在案几上和侍從手中的茶盞均為青白色。在南宋陸遊的《試茶》詩中也有「綠地毫甌雪花乳」之句,綠地指的就是青白色的茶盞。因此在宋代文人集會中,青白色茶盞亦常使用。雖然黑色茶盞在功能上更佳適合鬥茶,但是黑色茶盞尤其是兔毫盞底部沒有上釉,胎體裸露在外部,顯得樸素笨拙不夠精緻。北宋時期的白定瓷釉色白中泛青,瓷質潤澤如玉,釉色明如鏡,「青白」同「清白」暗喻文人節操,白定瓷溫潤如玉的氣質也符合宋代文人所追求的審美,經常被宋代文人喜愛和收集。宋代文人對形式的追求超越了功能需求,因此這種蔡襄口中不適合鬥茶的青白色瓷茶盞也依然被宋代文人所喜愛。

2.3 茶匙、茶筅

茶匙與茶筅都是點茶時的一種調茶工具,在點茶過程中起到攪拌的作用。茶匙最早出現在唐代,起初是用來量取茶葉的工具,到了宋代點茶法取代了煎茶法,點茶法中重要的一個步驟——擊拂茶湯就是用茶匙來完成的。《攆茶圖》中黑漆案几上用來點茶的大茶甌中有一把金屬茶匙(圖8),彎柄且一端用銜環動物頭做裝飾。《文會圖》備茶場景中侍者手持一把白色長柄茶匙正欲將茶罐中的茶末舀到茶盞中(圖9),蔡鑲《茶錄》中明確提到茶匙的一定要足夠重,這樣在擊沸茶湯的時候才有力道,材質選擇金銀最好,其次可以選擇鐵,竹子太輕不適合做擊沸用的茶匙。《文會圖》描繪的是皇家雅集,所出現的器具應為最好,因此推測《文會圖》中應為銀制茶匙。茶筅是茶匙擊拂功能的進一步發展,茶筅以竹做成,最好選用蒼勁的竹子,做成的竹束才可以堅挺有力。竹束的末梢一定要足夠細密,使用時更好地將茶湯擊碎,攪拌得更加均勻並且不會產生浮沫。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中姓竺名副帥,該茶筅為扁平分須形制,與《攆茶圖》中的茶筅可呼應(圖10)。

圖8
圖9

2.4 都籃

都籃又叫做「都藍」,是用來存放茶器的,最早給都籃命名的是在陸羽《茶經·四之器》中。《文會圖》中茶爐下方有個鼎狀的水甕,水甕下方放著一個方形的白色都籃(圖11),都籃裡面還有一些未拿出來使用的茶盞和盞託。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南宋佚名《春宴圖卷》中的侍從備茶場景與《文會圖》布局大同小異(圖12),同樣的位置也有一個都籃,但是《春宴圖卷》中的都籃的門是關著的,並且為了便於提攜,都籃的四個角穿有繩子。都籃多為竹篾編制而成,也有木質或者木為框架,再用竹子編制而成,《文會圖》與《春宴圖卷》中所出現的是均是施以白色漆的木質都籃。宋代文人喜愛外出到山林中去集會,而他們集會必然包括焚香、茗茶、賞畫等內容,因此宋代的都籃不僅僅是盛放茶具的容器,進一步擴展為盛放香器、酒器、茶器等為一體的綜合收納箱。

圖10
圖11
圖12

2.5 茶焙

茶焙是用來烘烤茶葉的,烘烤後的茶葉水分蒸發,茶香轉化後口感更佳溫醇。《文會圖》右側的茶床旁邊的地上有一茶焙,上半部分是竹編的蓋,下半部分為一木板拼接的容器(圖13)。《茶具圖贊》中茶焙姓韋名鴻臚,韋同葦,指的就是竹子,鴻臚是掌管朝祭禮儀的官員,與烘爐同音,韋鴻臚其實就是竹子做的烘爐。茶焙中間有一定的儲茶空間,將茶餅用箬葉包裹後放入茶焙中,箬葉有收火的作用可以保護茶餅不被火烤黃。下方離茶葉一尺的距離可以生火,小火慢慢烘烤,既可將茶餅烘乾又不會影響茶餅的色香味。茶葉喜乾燥忌溼冷,宋代人十分注重茶葉的保存,因此茶焙這種可以將茶葉乾燥並且可以用來存放的儲茶方式在宋代非常受歡迎。

圖13

2.6 茶磨

茶磨又叫做茶磑,作用和《茶錄》中記載的茶攆一樣,都是將茶葉研磨成細粉。沈安老人在《茶具圖贊》一圖中對茶墨與茶攆都有重新命名,金法曹指的是茶攆,石轉運就是茶墨。《攆茶圖》右邊兩個侍從正在專心地忙於茶事,左前方一侍從跨坐在長凳上,長凳上圓柱形帶木把手的石器就是茶磨。侍從手持木把手正在推磨攆茶,磨好的茶葉從茶磨中似雪花般湧出落在磨盤上,茶墨旁邊放著一個茶匙與一尾棕帚用來清掃茶末(圖14)。

圖14

宋莊季裕撰《雞肋編》裡對茶磨的作用有專門的記載:「其磨茶,四周皆勻如雪片」,正與《攆茶圖》中所描繪的場景一樣。宋人喜鬥茶,茶葉研磨得越細,衝出來的茶末就越容易「咬盞」,茶湯越穩定,顏色越白持續時間也越長。茶攆有效率低、出茶慢,研磨不均之弊,並且從《茶具圖贊》中茶攆的名字可以看出茶攆的材質是金屬,造價高不易被百姓接受且金屬研磨茶葉會影響其味道。因此茶攆已經不能夠滿足眾人對攆茶的需要,茶磨也就應運而生。茶磨是在宋人品茶方式改變下產生的新器物,是宋人在攆茶過程中的創新,也是宋人飲茶生活中的一大進步。

表1 《文會圖》《攆茶圖》茶器對照表

3 宋茶畫中點茶法器具特徵總結

從表1中可以看出兩幅圖中都出現了湯瓶、茶盞、盞託以及茶匙,說明這些茶器在宋代茶事集會中是不可或缺的。茶筅和茶匙功能相同因而有時可以互相替代,茶磨和茶焙體量也較小,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宋代文人集會大多喜愛在室外、山林中舉行,因此對於茶具會傾向於選擇必要的、便於攜帶的。《文會圖》與《攆茶圖》中的湯瓶、茶盞以及盞託均為幾何造型且通體一色無裝飾。《文會圖》與《攆茶圖》一個代表了皇室發起的聚會一個代表了普通文士僧侶的集會,但是這兩幅圖都不約而同得選擇了顏色清雅又少裝飾的茶器,而茶器的材質也大都選擇了「平民化」的陶器、竹編、石器、漆器等 。

4 結語

宋代文人審美崇尚「素」,是深受中國傳統儒、道、釋思想的影響。可見宋代摒棄了唐代追求奢侈華麗的審美,默默無聲的樸素、清淨之美已經深入人心。宋代書畫中的色彩運用沉穩內斂、低調且富有層次,簡單而極具禪意,這使得宋代家具外表雖樸實無華,細品卻有更深層次的韻律及美感。 歷代士大夫、文人畫家以茶會友,以茶會文,以茶述懷遣興,茶道是一種意境,一種精神修養,並將這種精神融入自己的藝術作品,畫的境界就在壺中,賞畫與品茗往往同時進行,茶道即畫道 。

也許畫家在描繪茶事圖時,並沒有意識到畫中描繪的點茶茶具在今後對於茶文化研究中處於什麼地位,他們只是單純地從點茶活動中感受自然的美,將自己內心的情感通過筆墨抒發得淋漓盡致。但是宋畫重寫實,宋代文人集會茶事圖中的點茶器具被詳細地描繪了出來,與出土的茶具和歷史中的文物記載相呼應,互為參照,為現代人研究宋代點茶器具的類型與使用提供了直觀的形象,更清晰全面地重現了歷史原貌。

相關焦點

  • 宋代:茶書創作的黃金時代
    茶文化興於唐,盛於宋。宋代茶書不僅內容豐富,且著作者有文人名士、督辦貢茶的親歷者,以及享用貢茶的皇帝。此等盛況,再難重現。 》、唐庚《鬥茶記》、沈括《本朝茶法》、審安老人《茶具圖贊》等。
  • 茶的演變與發展,看看最鼎盛時期的宋代,宋人是如何飲茶的
    茶的演變與發展,到了宋代的是最鼎盛時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提出來的。可見,茶已經上升到了和吃飯喝水的日常所需是一個層面了,謂之生活必須品。宋代大街小巷到處遍布著茶肆、茶坊。宋人也是以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鬥茶為樂,茶文化好一派繁榮雅尚。中國的飲茶法共有兩大類四小類,兩大類是煮茶法和泡茶法。
  • 宋代飲茶制茶的方式,中國再沒人傳承,卻被日本人視為國寶?
    宋徽宗宋代是一個「抑武揚文」的時代,在文人主導的茶事生活裡,飲茶變得更加有文化、有品位,點茶和鬥茶就是宋代最有特色的品飲方式。龍鳳團餅茶線描圖兩宋時期的飲茶方式主要為煎茶法和點茶法,而點茶法更是成為宋代茶文化的標誌性符號,宋代皇室和士大夫的參與,更是將品茶藝術推至登峰造極之境。
  • 寧波一高校的課堂復原宋代雅集,學生直呼:上課是享受!
    制香、點茶、品茶、吟詩、下棋……在寧波財經學院《藝術品禮儀》的課程教學成果匯報展上古代文人雅集的場景被搬進了課堂。  雅集是古代文人吟詠詩文,議論學問的集會,文人們通過焚香、掛畫、瓶供、吟詠詩文、撫琴、禮茶等藝術形式陶冶情操,有點類似於現代的沙龍。
  • 從水滸中幾次救火事件,淺談宋代的滅火器具
    眾所周知,《水滸傳》的背景設定在宋代,宋代的救火工具難道只有這三種嗎?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宋代有哪些滅火器具?這些器具分別是什麼樣,其作用如何?是否有進一步發展?接下來,就說說宋代的滅火器具及發展。一、宋代的火災宋代火災頻繁,原因多樣。
  • 建盞·宋代鬥茶第一茶盞 中國史上最全才的皇帝宋徽宗為何如此獨愛
    晚清四大詩人之一朱孝臧編撰《宋詞三百首》,書中第一首就是宋徽宗的《宴山亭·北行見杏花》。 建築:宋徽宗酷愛石藝園藝,他修建了著名宮苑「艮嶽」,集中古典園林之大成,對後世建築影響深刻。 茶藝:古代文人雅客嗜好飲茶,宋徽宗在這方面也不含糊,他撰寫了中國茶書之經典《大觀茶論》,為歷代茶人所用。
  • 免費看展/「閒來弄風雅」特展:從琴茶書畫看宋代慢生活
    宋人吳自牧在其筆記《夢粱錄》記載:「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點明了宋代文人雅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四藝」。在宋朝的士大夫群體中,流行四大雅事: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宋人認為,這四件雅事不可草率、馬虎,應該以專業的態度對待它。南宋時杭州有民諺說:「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許戾家。」戾家,便是外行人的意思。由此可見宋人的生活審美風尚:追求雅致、講究品質。
  • 千年茶文化:從煮茶、茶宴表演、鬥茶、飲茶中窺視唐朝下的茶文化
    後來到了唐朝,就發展成了煎茶、庵茶、煮茶等幾種形式,最常的喝法就是煮茶。 在陸羽《茶經》中有記載煮茶的方法被稱為「三沸烹茶法」。當水第一次燒開時就加點鹽。等重新沸騰第二次的時候,先取出一小部分水,用「竹夾」在茶釜中循環攪動,並將量好茶末倒入釜中心,等茶湯如奔濤濺沫,再將剛才取出的水放入,最後一次水開就是煮茶。
  • 宋代文人空間——大文豪們的品位
    第5期拍賣:宋代文人空間 專場講解,點擊播放 01/宋朝純種賽級犬,帶證書哦 宋 影青瓷塑小狗
  • 宋代人「鬥茶」趣味多,行茶令、茶百戲,喝茶不耽誤談文論道
    自唐代「茶文化」發展起來後,便成為文人、士大夫最為喜愛的飲品之一,與酒香齊名。鬥茶是茶文化中的一種,從唐代出現鬥茶這種玩法後,經過發展和完善,到宋代時成為文人士大夫階層頗受歡迎的一項文化娛樂活動。唐代的《雲仙雜記》中的「建人謂鬥茶為茗戰」是最早關於鬥茶的文獻記載。
  • 信陽農林學院舉辦首屆仿宋茗戰鬥茶賽
    1月7日,信陽農林學院首屆仿宋茗戰鬥茶賽盛裝開展,校黨委副書記王慶兵、副校長趙一鵬、副校長文宗峰等校領導蒞臨並觀摩了比賽。賽場內,49名學生虎虎生威,有備而來,古樸典雅的茶席一字拉開,選手們儀容端莊,身著茶服款款落座,撥茶、入水一氣呵成,攪拌力道均勻,茶湯緊密,湯花細膩,點茶技法嫻熟,作畫細緻入微,方寸間,山水竹林、花鳥蟲魚、人物字型宛若天成……參賽選手掠影打茶湯點茶作品展示宋代飲茶文化是歷代飲茶文化中高度發達的時代,它的繁榮也是宋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反映
  • 穿越宋代,在十二個時辰中品味宋人的精緻生活
    最近淘到一本書《道是風雅卻尋常:宋人十二時辰》,這本書帶領著我走進「風雅之宋」,在「十二時辰」中, 如宋人一般,體驗「香球燻被」「全民簪花」「含香奏對」「雅歌投壺」「點茶畫湯」「紅袖添香」等風雅之事。寅時(3點-5點):半卷流蘇帳,曉添龍麝香 焚香,是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美事,居於「四雅(焚香、點茶、掛畫、插花)」之首,其地位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宋代的男子與女子一般,對香氣也非常迷戀,諸多王公將相、文人名士都愛香如命。
  • 儒家的「文以載道」思想,是如何催生宋代文人畫興起發展的?
    中國古代文人的特殊地位和「文以載道」的思想,是宋代文人畫以創作主體區分繪畫藝術的歷史大背景顧名思義,文人畫的意思,就是文人作的畫。在世界繪畫藝術的歷史上,繪畫藝術的區分,多以繪畫技巧,或者繪畫題材的不同來區分,比如發端於西方的素描,油畫;中國古代的山水畫,人物畫等等。
  • 「閒來弄風雅」特展:從琴茶書畫看宋代慢生活
    點擊藍字默默關注從宋代「萬壑松風」琴,到趙佶《臘梅雙禽圖頁》,再到汝窯天青釉蓮花形溫碗、龍泉窯青釉五管花插……每一件文物背後都透露著宋朝文人雅士的「慢生活」。宋朝,仿佛從詩詞歌賦的吟詠中,從繪畫雕刻的描繪中,穿越千年時空隧道,呈現在我們面前。宋人吳自牧在其筆記《夢粱錄》記載:「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點明了宋代文人雅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四藝」。在宋朝的士大夫群體中,流行四大雅事:焚香、點茶、掛畫、插花。
  • 飲茶不僅是物質活動,更是精神享受,因而對器具的要求非常講究
    一隻腳上寫「坎上巽下離於中」,一隻腳上寫「體均五行去百疾」,一隻腳上寫「聖唐滅胡明年鑄」。在三隻腳間開三個窗口。爐底下一個洞用來通風漏灰。三個窗口上書六個字的籀文,一個窗口上寫「伊公」二字,一個窗口上寫「羹陸」二字,一個窗口上寫「氏茶」二字,意思是「伊公羹,陸氏茶」。爐上設置支撐鍋子用的垛,其間分三格。一格上有隻野雞圖形。野雞是火禽,畫一離卦。一格上有隻彪的圖形,彪是風獸,畫一巽卦。
  • 文人與茶——中國茶文化
    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惟中峽緩急相半。太醫官知老夫中胱變症,故用中峽水引經。此 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茶色半晌方見,故知是下峽。」東坡離席謝罪。李白以茶寄情茶與酒一樣,是人與人之間傳遞情感的紐帶。文人之性情、親情、柔情和茶情,皆在茶中得到展示。
  • 宋人四雅 點茶
    宋人四雅 | 點茶 茶文化「興於唐,盛於宋」。宋代是飲茶的黃金時代,獨特的點茶方式及鬥茶風氣的盛行,把中國飲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極致。
  • 朝登天子堂,暮為田舍郎:宋代文人的貶謫噩夢
    對於大部分讀書人來說,「學而優則仕」都是他們的終極目標,像陶淵明一樣主動選擇「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讀書人畢竟是少數,於是「貶謫」成了讀書人的噩夢,也無意間成就中華文化中鐫刻山河的高峰。複雜的政局和黜降制度是宋代詞人頻繁被貶的根本原因宋代政局複雜,不論是危及皇權、越職言事還是政敵鬥爭,都經常會導致文人被貶。這裡尤其以朋黨鬥爭為甚。宋代的朋黨鬥爭不止於朝堂之上的互掐,已經演變為兩派的殊死搏鬥。
  • 中國茶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茶畫興於「飲」,安於「隱」
    宋代最有名的「玩茶」之法便是鬥茶 宋代最有名的「玩茶」之法便是鬥茶。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粗人」,他下令廢除了傳承數百年的龍鳳團茶,烹茶方式也從從傳統的煎煮法變成了瀹飲法,而這個「瀹飲」也就是如今我們常用的沸水衝茶葉,也因此散茶在明代逐漸代替團茶成為主流,更簡單的烹煮方式讓明代的文人墨客更注重茶本身的特質帶給飲茶之人的感受,因此也就能更深入的將自我意識帶入到茶畫中去,產生了獨特的茶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