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人「鬥茶」趣味多,行茶令、茶百戲,喝茶不耽誤談文論道

2020-12-04 北庵居士

#拍一拍宋朝#

關於中國人飲茶的歷史,最早起源於哪個朝代已經難以考證了,但是可以從記載中確切知道的「茶」文化主要起源於唐代。唐代的陸羽始著世界第一本專門講述茶葉的書籍《茶經》,因而被後人稱為「茶聖」。

自唐代「茶文化」發展起來後,便成為文人、士大夫最為喜愛的飲品之一,與酒香齊名。鬥茶是茶文化中的一種,從唐代出現鬥茶這種玩法後,經過發展和完善,到宋代時成為文人士大夫階層頗受歡迎的一項文化娛樂活動。

唐代的《雲仙雜記》中的「建人謂鬥茶為茗戰」是最早關於鬥茶的文獻記載。鬥茶的內容從茶葉的品質,到茶水的顏色,再到茶水的衝點技藝,湯盞相接地方的水痕等等。甚至還有類似行酒令的「行茶令」,都是文人們用來助興增趣的遊戲。

一、宋代的鬥茶花樣多,技巧性強

1.鬥茶中最重要的是茶品

唐代的煎茶方式不同於宋代,《茶經》中記載,在水開時先加入鹽花,等水沸騰時加入茶末並攪拌,等第三次沸騰時才開始倒茶。這種煎茶方法可能在當代人看來難以理解,但是在當時已經是經過改進後的煮茶方法了。南北朝時期,用蔥姜作為調料的煎茶法更是複雜。

宋代的煮茶方法類似於唐代,不過不再放入鹽等調味品,只使用茶末,飲用時連同茶末一起喝下。這個時候要比的就是茶的湯色和水痕了,茶的湯色以純白色為最優的顏色,淺白、青白、黃白都是次於白色的湯色。

茶的顏色之所以呈現白色,而非現在茶水的淡黃色或淡青色,和制茶的工藝有關。宋代制茶工藝在採茶之後需要經過揀芽、蒸茶、榨茶、研茶、造茶和過黃這六大步驟,製成最後的團茶。團茶的外形多為印有龍或者鳳的茶餅,經過多道工序製作,茶葉的苦味已經非常清淡了,顏色也在蒸、泡、洗、烘之後泡入水中呈白色透明狀。

湯花水痕與煮茶技術有關,採用合適的清水,把茶餅研碾得足夠細膩,點茶、點湯都恰到火候,那麼湯花持續的時間就會更長。在點湯的同時,用茶筅擊打並拂動茶湯,便會出現湯花。

湯花咬盞時間越長,就證明茶湯越好,如果湯花不能咬盞,露出了水痕,就說明在水痕上就輸了。宋代的鬥茶需要鬥茶者對於茶的性質、水的選用、煎煮的過程都有很大的要求。不精通的人即便用上好的團茶,也難以在鬥茶中取勝。

宋代雖然在軍事實力上有所不足,但是在生活中卻流行有很多競技類玩法,從蹴鞠到投壺,從吟詩作對到鬥酒、鬥茶。這是宋代在文娛方面發展的表現,很多文人在事業上立志投身軍隊報國,在生活中文雅的一面就表現在各種競技類的遊戲上。

2.行茶令和茶百戲同樣是鬥茶的項目

鬥茶,鬥的不僅僅是茶品。行茶令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人們在品茶之餘,吟詩作賦,列舉古往今來有關茶的典故、詩詞,增添喝茶的情趣。

宋代的蘇軾曾經和司馬光鬥茶中因水質的微弱優勢取勝,司馬光以「茶欲新,墨欲陳」,蘇軾卻同時愛兩物「刁難」他。蘇軾立即以「奇茶妙墨俱香」,自己只不過兼愛茶墨之香罷了來回應。讓圍觀群眾無不信服。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作為茶令的首創者,常常在飯後與丈夫趙明誠品茶交流,有次在投入之下,茶水打溼了衣服仍舊渾然不知。

清代的納蘭性德便在作品《浣溪沙》中描繪了這一場景:「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

茶令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古代文人們在品茶的時候談論的諸多典故,才讓關於茶的記載更加的豐富。

茶百戲最早出現於唐代,是在茶湯花出現的基礎上,用注入茶湯或者用茶勺攪拌的手法製造出各種各樣的圖案。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的「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形容的就是茶湯花呈現出的精彩圖案。

茶百戲由於是茶湯花呈現的瞬間圖案,因此當時的技藝已經難以復原,但也正因為是茶湯花浮在茶水表面所形成,所以圖案往往瑰麗多變。有人甚至把茶百戲與琴棋書畫相併列,來表達士大夫對它的喜愛和崇尚。

茶令和茶百戲是文人雅士們在品茶時的娛樂活動,喝茶本就是陶冶情操的事情,茶令和茶百戲賦予了茶更深的文化含義。宋代以後的煎茶方式多有改變,但在喝茶的同時談文論道卻成了不變的內容。

二、宋代鬥茶文化的盛行是經濟文化繁榮的一種表現

1.先進的制瓷技術是為鬥茶文化提供了工具基礎

說到宋代的鬥茶,就不得不提一下「建盞」。既然鬥茶的過程已經如此嚴謹了,那麼所用的杯盞器具當然也是專門用於鬥茶的,「建盞」中最為出名的兔毫盞釉色黑青。

對茶文化精通的宋徽宗不但在書法領域發明了「瘦金體」,在茶文化領域也頗有建樹。宋徽宗所著的《大觀茶論》中記載,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採色也。

宋代的祝穆《方輿勝覽》記載:「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青黑色的釉面更容易襯託茶的白色,也更加便於觀察水痕。

建盞的製作工藝複雜、配方獨特,當時福建、四川、浙江、江西等地都出產茶盞,其中以福建建州出產的茶盞最為出名,這也是「建盞」名稱的來源。

可惜的是,隨著明太祖下令廢除團茶,改飲用清茶。因此鬥茶的風氣也漸漸消退,而伴隨著鬥茶沒落的,建盞也逐漸走向衰落。

宋代的制瓷技術在同時期的世界上處於絕對的領先地位,但由於建盞的久不生,從而導致建盞的製作技術也慢慢遺失,以致於現在仍未完全還原宋代的建盞製作技術。

建盞不僅僅在中國的兩宋時期流行,宋末,日本僧侶到中國學習佛法,帶走了一批建盞茶碗。隨著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流行,建盞也受到日本愛茶人士的喜愛。

可見隨著中國茶文化的傳播,在受中國文化影響較深的日本韓國等地,茶道也俘獲了一大批的粉絲,連建盞等茶具也被上層人士所追捧。

2.從詩詞到書畫,茶文化是宋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宋代重文輕武,茶以其清雅、文質的特點被讀書人所喜愛,關於茶的典故和詩文數不勝數。古代所流行的活動絕大多數源於宮廷和士族階級,宋代就常常舉辦宮廷茶宴,以示對臣子的恩寵。

宋徽宗趙佶就曾在茶宴上親自煮茶賜給大臣,大臣們受寵若驚,深感皇恩浩蕩。唐代以陽羨茶為重,宋代以北苑茶為重,建州出產的「龍鳳茶餅」專為皇室享用,大臣們每每與帝王共飲北苑茶,都會感到來自皇帝的寵信。

因此,範仲淹在《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中感嘆「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

每逢茶葉收穫的時節,建州的茶農們都會爭相拿出自己種植採摘的茶葉參加「茶王」比賽,獲勝的茶葉將被選為該年度的貢茶。「茶王」比賽其實就是將「鬥茶」變得更加正規化了,少了文人間的情趣。

但是卻回歸了茶本身的色、香、味等飲品價值上。在比賽時由當地德高望重的老茶農作為評委,細細品嘗並點評各種茶葉的優劣,選出最好的茶葉。

宋人的鬥茶雅趣已經把飲茶發展為專業的興趣活動,在工具上有茶磨用來碾碎茶葉,茶帚用來清理碎茶葉,茶盞用來盛裝茶水方便鬥茶,茶壺用來煮茶水,茶勺用來攪拌茶湯,茶筅用來拂動茶湯等等。僅這些專業工具就有十多種,因此也怪不得鬥茶也能成為宋代茶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而茶文化也是宋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和酒同為古代文人的喜好,酒為豪放之時的飲品,茶則是清靜時候的飲品。喝酒以託物言志,飲茶以淡泊名利。宋代文風繁盛,也是茶文化得以興盛的主要原因。

總結:鬥茶這項活動雖然逐漸沒落,但茶葉的影響卻延續至今

宋代的鬥茶使茶文化在前人的基礎上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從關於茶的典故到關於茶的詩、詞,再到關於制茶、飲茶的茶畫,為後人了解宋朝文化提供了更多有力的資料。

而茶葉在經濟、對外交流上起到了更關鍵的作用,宋代與周邊國家開展的茶馬互市中茶葉就是重要的商品。在絲綢之路的對外貿易中,茶葉也是主要的產品之一,茶葉為宋代在當時偏羸弱的國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雖然隨著團茶的廢棄和茶葉直接浸泡的流行,鬥茶這項活動也逐漸沒落。但從古至今每年舉行的茶葉評比大賽不正是鬥茶的縮影嗎?

當代的民間鬥茶大賽很大程度上還原了宋代鬥茶的盛景,茶王勝出後會手捧獲勝的茶葉坐在轎子上踩街,回應全場的歡呼。只要茶葉還在被人們所飲用,那麼茶文化就不會消失,鬥茶也會被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參考資料:

《雲仙雜記》《茶經》《浣溪沙》《西山蘭若試茶歌》

相關焦點

  • 建窯盞裡說鬥茶
    古之鬥茶者,都為一些名流雅士,圍觀者眾多,非常熱鬧。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鬥茶,或多人共鬥,或兩人捉對「廝殺」,三鬥兩勝。鬥茶內容包括:鬥茶品、鬥茶令和茶百戲。鬥茶品以茶「新」為貴,鬥茶用水以「活」為上。一鬥湯色,二鬥水痕。首先看茶湯的色澤是否鮮白,純白者為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
  • 蘇軾與高僧鬥茶每次都落敗:古代鬥茶究竟有哪些講究?
    北宋文學家蘇軾心性豁達,不太理會俗世間的爭奪和爾虞我詐,因此也頗有佛緣,於是,他在杭州的幾年時間中,與杭州各個寺廟的高僧都有交情,或是議論佛法,了悟禪機,或是玩笑打鬧,遊山玩水,這樣的日子好不快活,但是在眾位高僧中,能夠與蘇軾談及茶藝的,也只有高僧謙師。
  • 由「紫禁之巔」你們不要再打啦--戲看宋人如何鬥茶?
    今天的主題就是宋朝文鬥:戲看古人如何鬥茶。什麼是鬥茶?是你倒一杯,我倒一杯,咱倆互相品嘗,誰的味道好,誰贏?還是你我各倒一杯,以茶葉末消失的快慢來判定輸贏?漢朝王符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多吸取各方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如上兩種說法均為戲談:前者互嘗美茶,都是個人意見,難免有失偏頗;後者要等茶葉末消失,動輒兩三小時,費時耗力,古人真有這麼閒?宋朝是飲茶文化的巔峰,宋徽宗在其《大觀茶論中》曾言: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宋人喜歡用黑釉碗飲茶,尤以擁有建盞為榮,這在宋前或宋後都沒有過。黑盞為何在宋朝有如此高的地位?
  • 千年茶文化:從煮茶、茶宴表演、鬥茶、飲茶中窺視唐朝下的茶文化
    當時的唐朝是一個即繁榮又開放的國家,社會安定,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使茶的生產、貿易和消費得到了發展;加上唐政府頒布「禁酒令」,更進一步的促進茶文化傳播。《唐代金銀器烹茶器具》 03、唐朝的鬥茶文化,即是文人雅士的「武鬥」 雖然唐朝的詩人在喝茶方面不像市民那麼粗野豪放,但在玩茶這塊可不是像喝茶那麼回事
  • 宋人四藝:「點茶」為首,君不可一日無茶,更是興起鬥茶之風
    到了西周,把茶葉當做祭祀物品,直接把茶葉放在水裡煮,煮出來的茶水味道苦澀且不美觀,也就流行不起來,終於到了唐朝,人們對於茶葉更會處理了,當最初是"吃茶",把茶葉碾成粉末,撒入鍋中,再加一些調料,如鹽,連同茶沫喝下去,味道和品相極為不佳,導致了茶葉當時也是極其不受歡迎的。到了中唐,有個叫陸羽的,有了更高明的喝茶方式,不加調料,保留茶的原味,才讓茶葉逐漸興起。
  • 以「品茗圖」為視角,看宋朝從皇族到市井有多愛喝茶
    例如,唐代的"煎茶法"到了宋代就是"點茶法",在器皿上由於瓷器製作技術的發展,還出現茶盞等專門裝茶用具,在民間更有鬥茶、分茶的活動成為娛樂方式。從對茶的鑑賞、點茶技藝到鬥茶、茶百戲等風俗內容,都成為了許多文人雅士創作品茗圖的靈感素材。
  • 茶,喝茶,喝好茶
    而喝茶時呢?喝茶是一種情調,是一種沉默,是一種落寞。有時候獨自一人喝茶,有時候又和朋友一起喝茶。有時候欲語還休,有時候獨自熱鬧。茶桌上談生意的時候,大家都覺得自己很窮,都在琢磨著怎麼賺錢。這時候越喝茶反而越清醒,思路也越來越開闊。而酒桌上談生意的時候,都在大吹特吹,一喝起酒來,都覺得自己行,比別人行,並且還想讓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行,喝完了回家睡覺,第二天繼續喝,繼續吹。2、茶是什麼?
  • 宋朝人居然用茶做拉花,比現在咖啡拉花還厲害!
    原來用茶水作畫,需要用到的茶叫研膏茶。將搗好的研膏茶放入模具中陰乾後,研磨成細細的粉末。往茶粉裡加水,在茶筅的攪拌下,茶水裡逐漸形成了一層細密的泡沫。接下來,老師用茶勺沾著一碗清水,準備開始作畫。清水在進入到茶湯中的一瞬間,出現了白色的痕跡。
  • 談什麼人生,喝茶足矣
    茶湯清爽,入口微苦之後回甘,淡淡的甘甜,略帶青澀,有茶香,卻不濃烈。 少了一份深度和厚度,卻多了一分輕盈和清新。這是一杯茶的好光景,也是人生最美得一種回味。
  • 何炅喝茶的杯子是建盞,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用建盞喝茶?
    現在建盞是越來越多人知道,也越來越多人在使用,其中就包括很多明星,相信很多喜歡何炅老師的朋友看到這一幕,在《嚮往的生活》中何炅老師用來喝茶的茶杯就是建盞。何老師一直以來都是娛樂圈中"德藝雙馨"的榜樣,對自己內心的修養是十分注重,因此他對喝茶使用的杯子也是十分講究的,而建盞作為宋代茶具中的上品,雖低調卻不失內涵,更是喝茶的首選了。
  • 文人與茶——中國茶文化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浮梁,在今江西景德鎮北,由此可見唐代已是一個茶葉集散地了。有人統計,白居易存詩2800首,涉及酒的900首;以茶為主題的有8首,敘及茶事、茶趣的 有50多首,二者共60多首。可見,白居易是愛酒不嫌茶。《唐才子傳》說他「茶鐺酒杓不相離」, 這正反映了他茶酒兼好的情況。
  • 看茶籽化石、鬥制茶工藝、展黔茶風採!2020年貴州春季鬥茶大賽系列...
    平塘縣茶園  由貴州省農村產業革命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主辦,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貴州廣播電視臺、多彩貴州網、貴州省茶葉協會、貴州省茶文化研究會、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承辦的2020年貴州春季鬥茶大賽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將於2020年
  • 喝茶到底會不會上癮?茶癮到底存不存在?
    而以李嘉誠先生為首的潮汕籍商人幾乎日日在茶桌上飲茶,一邊飲茶一邊談生意。顯然他們把「茶或咖啡」當成了如教育、一日三餐一樣的日常必需品,而非是「癮」品。又有些新茶友,很恐懼、很擔心的問了,看有些老茶友喝茶喝習慣了,一天不喝 不舒服、難受、好像缺了點什麼。
  • 建盞·宋代鬥茶第一茶盞 中國史上最全才的皇帝宋徽宗為何如此獨愛
    茶藝:古代文人雅客嗜好飲茶,宋徽宗在這方面也不含糊,他撰寫了中國茶書之經典《大觀茶論》,為歷代茶人所用。 這樣一位在藝術領域造詣奇高的人,為何在茶具使用方面,獨愛建盞呢?
  • 《三十而已》闊太太們的名利場,除了「愛馬仕」,還有下午茶
    喝茶,是李清照夫妻兩人悠閒自在生活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媒介。而他們每日的遊戲,後來傳播開來後,上層人士的聚會時,行「茶令」變得十分流行。除了茶令外,當時的文人士大夫階層,還流行鑑玩分茶。分茶又稱茶百戲,湯戲或茶戲,即用茶的泡沫表現字畫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在煮茶時,待茶湯浮細沫如乳,便用箸或匙攪動,使茶湯波紋變幻出各種各樣的形狀與圖案。「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當年曾勝賞,生香薰袖,活火分茶。」
  • 與茶氤氳中尋一方靜謐,《茶日子》一杯好茶乾淨為上
    茶作為一種飲品已飛入千家萬戶,成了大部分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而茶亦作為一種境界,一種修心養性的文化,成為一種高品味的必需品!中國茶文化連鎖店「巖陶茶空間」發起人李啟彰先生撰寫的《茶日子》,分享了茶的知識,茶在引起人體的生理結構的感知以及茶安全、茶韻味、茶席和鬥茶的樂趣。
  • 茶好喝,喝好茶,你的這些煩惱都會跑掉!
    茶的好處這麼多,除了本身令人著迷的口感享受之外。越來越多的茶友也在關注,喝茶能不能防病等問題。 - 01 - 想暖胃,喝點紅茶 紅茶屬於全發酵茶,所以茶多酚含量比不發酵的綠茶要小很多。所以有些胃弱的茶友可能喝綠茶會覺得不舒服,但是喝紅茶就覺得沒事,可以過過「茶癮」。
  • 人生就像一杯茶,正如蘇軾的一生,一盞清茶,一生不羈
    「香濃奪蘭露,色嫩欺秋菊」是蘇軾《寄周安儒茶》詩裡的句子,全詩太長啦,600字,120句,從取水到煎茶到斟茶到喝茶,整個過程,實在是不想贅述,選這一句,重點是言明茶的香,茶的色,至於好味道,就不言而喻了。蘇軾留下了近百首關於茶的詩詞,但還不是最多的;陸遊寫了三百來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