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一拍宋朝#
關於中國人飲茶的歷史,最早起源於哪個朝代已經難以考證了,但是可以從記載中確切知道的「茶」文化主要起源於唐代。唐代的陸羽始著世界第一本專門講述茶葉的書籍《茶經》,因而被後人稱為「茶聖」。
自唐代「茶文化」發展起來後,便成為文人、士大夫最為喜愛的飲品之一,與酒香齊名。鬥茶是茶文化中的一種,從唐代出現鬥茶這種玩法後,經過發展和完善,到宋代時成為文人士大夫階層頗受歡迎的一項文化娛樂活動。
唐代的《雲仙雜記》中的「建人謂鬥茶為茗戰」是最早關於鬥茶的文獻記載。鬥茶的內容從茶葉的品質,到茶水的顏色,再到茶水的衝點技藝,湯盞相接地方的水痕等等。甚至還有類似行酒令的「行茶令」,都是文人們用來助興增趣的遊戲。
一、宋代的鬥茶花樣多,技巧性強
1.鬥茶中最重要的是茶品
唐代的煎茶方式不同於宋代,《茶經》中記載,在水開時先加入鹽花,等水沸騰時加入茶末並攪拌,等第三次沸騰時才開始倒茶。這種煎茶方法可能在當代人看來難以理解,但是在當時已經是經過改進後的煮茶方法了。南北朝時期,用蔥姜作為調料的煎茶法更是複雜。
宋代的煮茶方法類似於唐代,不過不再放入鹽等調味品,只使用茶末,飲用時連同茶末一起喝下。這個時候要比的就是茶的湯色和水痕了,茶的湯色以純白色為最優的顏色,淺白、青白、黃白都是次於白色的湯色。
茶的顏色之所以呈現白色,而非現在茶水的淡黃色或淡青色,和制茶的工藝有關。宋代制茶工藝在採茶之後需要經過揀芽、蒸茶、榨茶、研茶、造茶和過黃這六大步驟,製成最後的團茶。團茶的外形多為印有龍或者鳳的茶餅,經過多道工序製作,茶葉的苦味已經非常清淡了,顏色也在蒸、泡、洗、烘之後泡入水中呈白色透明狀。
湯花水痕與煮茶技術有關,採用合適的清水,把茶餅研碾得足夠細膩,點茶、點湯都恰到火候,那麼湯花持續的時間就會更長。在點湯的同時,用茶筅擊打並拂動茶湯,便會出現湯花。
湯花咬盞時間越長,就證明茶湯越好,如果湯花不能咬盞,露出了水痕,就說明在水痕上就輸了。宋代的鬥茶需要鬥茶者對於茶的性質、水的選用、煎煮的過程都有很大的要求。不精通的人即便用上好的團茶,也難以在鬥茶中取勝。
宋代雖然在軍事實力上有所不足,但是在生活中卻流行有很多競技類玩法,從蹴鞠到投壺,從吟詩作對到鬥酒、鬥茶。這是宋代在文娛方面發展的表現,很多文人在事業上立志投身軍隊報國,在生活中文雅的一面就表現在各種競技類的遊戲上。
2.行茶令和茶百戲同樣是鬥茶的項目
鬥茶,鬥的不僅僅是茶品。行茶令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人們在品茶之餘,吟詩作賦,列舉古往今來有關茶的典故、詩詞,增添喝茶的情趣。
宋代的蘇軾曾經和司馬光鬥茶中因水質的微弱優勢取勝,司馬光以「茶欲新,墨欲陳」,蘇軾卻同時愛兩物「刁難」他。蘇軾立即以「奇茶妙墨俱香」,自己只不過兼愛茶墨之香罷了來回應。讓圍觀群眾無不信服。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作為茶令的首創者,常常在飯後與丈夫趙明誠品茶交流,有次在投入之下,茶水打溼了衣服仍舊渾然不知。
清代的納蘭性德便在作品《浣溪沙》中描繪了這一場景:「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
茶令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古代文人們在品茶的時候談論的諸多典故,才讓關於茶的記載更加的豐富。
茶百戲最早出現於唐代,是在茶湯花出現的基礎上,用注入茶湯或者用茶勺攪拌的手法製造出各種各樣的圖案。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的「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形容的就是茶湯花呈現出的精彩圖案。
茶百戲由於是茶湯花呈現的瞬間圖案,因此當時的技藝已經難以復原,但也正因為是茶湯花浮在茶水表面所形成,所以圖案往往瑰麗多變。有人甚至把茶百戲與琴棋書畫相併列,來表達士大夫對它的喜愛和崇尚。
茶令和茶百戲是文人雅士們在品茶時的娛樂活動,喝茶本就是陶冶情操的事情,茶令和茶百戲賦予了茶更深的文化含義。宋代以後的煎茶方式多有改變,但在喝茶的同時談文論道卻成了不變的內容。
二、宋代鬥茶文化的盛行是經濟文化繁榮的一種表現
1.先進的制瓷技術是為鬥茶文化提供了工具基礎
說到宋代的鬥茶,就不得不提一下「建盞」。既然鬥茶的過程已經如此嚴謹了,那麼所用的杯盞器具當然也是專門用於鬥茶的,「建盞」中最為出名的兔毫盞釉色黑青。
對茶文化精通的宋徽宗不但在書法領域發明了「瘦金體」,在茶文化領域也頗有建樹。宋徽宗所著的《大觀茶論》中記載,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採色也。
宋代的祝穆《方輿勝覽》記載:「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青黑色的釉面更容易襯託茶的白色,也更加便於觀察水痕。
建盞的製作工藝複雜、配方獨特,當時福建、四川、浙江、江西等地都出產茶盞,其中以福建建州出產的茶盞最為出名,這也是「建盞」名稱的來源。
可惜的是,隨著明太祖下令廢除團茶,改飲用清茶。因此鬥茶的風氣也漸漸消退,而伴隨著鬥茶沒落的,建盞也逐漸走向衰落。
宋代的制瓷技術在同時期的世界上處於絕對的領先地位,但由於建盞的久不生,從而導致建盞的製作技術也慢慢遺失,以致於現在仍未完全還原宋代的建盞製作技術。
建盞不僅僅在中國的兩宋時期流行,宋末,日本僧侶到中國學習佛法,帶走了一批建盞茶碗。隨著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流行,建盞也受到日本愛茶人士的喜愛。
可見隨著中國茶文化的傳播,在受中國文化影響較深的日本韓國等地,茶道也俘獲了一大批的粉絲,連建盞等茶具也被上層人士所追捧。
2.從詩詞到書畫,茶文化是宋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宋代重文輕武,茶以其清雅、文質的特點被讀書人所喜愛,關於茶的典故和詩文數不勝數。古代所流行的活動絕大多數源於宮廷和士族階級,宋代就常常舉辦宮廷茶宴,以示對臣子的恩寵。
宋徽宗趙佶就曾在茶宴上親自煮茶賜給大臣,大臣們受寵若驚,深感皇恩浩蕩。唐代以陽羨茶為重,宋代以北苑茶為重,建州出產的「龍鳳茶餅」專為皇室享用,大臣們每每與帝王共飲北苑茶,都會感到來自皇帝的寵信。
因此,範仲淹在《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中感嘆「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
每逢茶葉收穫的時節,建州的茶農們都會爭相拿出自己種植採摘的茶葉參加「茶王」比賽,獲勝的茶葉將被選為該年度的貢茶。「茶王」比賽其實就是將「鬥茶」變得更加正規化了,少了文人間的情趣。
但是卻回歸了茶本身的色、香、味等飲品價值上。在比賽時由當地德高望重的老茶農作為評委,細細品嘗並點評各種茶葉的優劣,選出最好的茶葉。
宋人的鬥茶雅趣已經把飲茶發展為專業的興趣活動,在工具上有茶磨用來碾碎茶葉,茶帚用來清理碎茶葉,茶盞用來盛裝茶水方便鬥茶,茶壺用來煮茶水,茶勺用來攪拌茶湯,茶筅用來拂動茶湯等等。僅這些專業工具就有十多種,因此也怪不得鬥茶也能成為宋代茶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而茶文化也是宋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和酒同為古代文人的喜好,酒為豪放之時的飲品,茶則是清靜時候的飲品。喝酒以託物言志,飲茶以淡泊名利。宋代文風繁盛,也是茶文化得以興盛的主要原因。
總結:鬥茶這項活動雖然逐漸沒落,但茶葉的影響卻延續至今
宋代的鬥茶使茶文化在前人的基礎上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從關於茶的典故到關於茶的詩、詞,再到關於制茶、飲茶的茶畫,為後人了解宋朝文化提供了更多有力的資料。
而茶葉在經濟、對外交流上起到了更關鍵的作用,宋代與周邊國家開展的茶馬互市中茶葉就是重要的商品。在絲綢之路的對外貿易中,茶葉也是主要的產品之一,茶葉為宋代在當時偏羸弱的國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雖然隨著團茶的廢棄和茶葉直接浸泡的流行,鬥茶這項活動也逐漸沒落。但從古至今每年舉行的茶葉評比大賽不正是鬥茶的縮影嗎?
當代的民間鬥茶大賽很大程度上還原了宋代鬥茶的盛景,茶王勝出後會手捧獲勝的茶葉坐在轎子上踩街,回應全場的歡呼。只要茶葉還在被人們所飲用,那麼茶文化就不會消失,鬥茶也會被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參考資料:
《雲仙雜記》《茶經》《浣溪沙》《西山蘭若試茶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