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四藝:「點茶」為首,君不可一日無茶,更是興起鬥茶之風

2020-12-24 雲敘史今

中國是茶葉國家,茶葉在中國的發展已經有五千年歷史,但是真行流行是在唐宋時期,尤其是宋朝。相傳在神農氏曾經嘗百草,在一天內中了七十二次毒,最後幹吃茶葉才得以解毒,這個時候把茶葉當作藥材。

到了西周,把茶葉當做祭祀物品,直接把茶葉放在水裡煮,煮出來的茶水味道苦澀且不美觀,也就流行不起來,終於到了唐朝,人們對於茶葉更會處理了,當最初是"吃茶",把茶葉碾成粉末,撒入鍋中,再加一些調料,如鹽,連同茶沫喝下去,味道和品相極為不佳,導致了茶葉當時也是極其不受歡迎的。到了中唐,有個叫陸羽的,有了更高明的喝茶方式,不加調料,保留茶的原味,才讓茶葉逐漸興起。到了宋朝,當時的人們生活追求精緻,對茶葉的處理也多了許多方法,讓茶變得受歡迎,更成為了"宋人四藝"的首藝——點茶。

了解宋朝的點茶,要先了解點茶的工藝手法,不得不說,宋朝人太精緻了,把點茶玩出花來了。點茶的第一步,備水,水自然是越清甜澄澈越好,如果是冬季,不少人家要收集雪水泡茶,也有閒情逸緻的富貴人家,收集早晨的露水來泡茶,不同品質的水也會影響茶感和茶色。第二步是碾茶,用純棉無味輕薄或者紙的布包住茶葉,放入茶碾中迅速地碾碎,這個時候要迅速,否則會損壞其新鮮度。第三步就是點茶了,總共要注水七次,分為一湯到七湯,在點茶前還要用熱水把杯子燙一下,一湯是調茶膏,後面六個的步驟都是慢慢的衝水點茶,這七湯各不相同,持續時間長,還要在溫度最合適前結束。最後一步分茶給他人,這時的茶感和溫度最適合入口,這一套完整工藝極其的考驗功夫和耐力。宋朝人的點茶極其的雅興和花費時間,而且所用茶具都是非常講究的,不少人也會把收藏茶具當作心頭好,所以一般只在貴族中流行,普通人家沒有這個時間和金錢。

宋朝的文人墨客們就喜歡這種風雅之事,所以品茗茶也成了趣事,更有不少人喜歡鬥茶。宋朝人喜歡點茶,更是覺得茶葉採至山野之間,很多詩人把情懷寄於山水之間,覺得茶葉高潔,具有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喝茶的時候感受,茶香四溢,慢慢品茶,就像是品味人生,有一句話說得極為貼切,"君子不可一日無茶",君子們每天都會喝茶。

文人墨客聚在一起,除了寫詩作畫也會鬥茶,誰的造詣高,也會令人刮目相看。品茶可以修身養性,除了男子們喜歡鬥茶,女子在閨中無事的時候也會學習點茶,更會在宴席上比賽鬥茶,為自己添光彩,所以鬥茶極受上層貴族和文人雅士喜歡。當然了,普通百姓也是非常喜歡鬥茶的,不過不是親自鬥,是宋朝時期茶肆興盛,到處都是茶樓,一般的茶樓價格還不高,還會展示茶藝,有些茶樓還有說書的,這讓不少人都流連忘返。

在古代,茶水飲料是非常匱乏的,稍微有錢一點的人家家裡都會備上一些茶葉,畢竟茶香四溢,還有助於身體健康,宮廷貴族享受有專門伺候且數量極少的貢茶,中等人家享受名茶,一般人家享受普通茶。平民百姓喝茶就比較少了,也不將就,家裡一般是備著最粗糙的茶直接用碗泡,或者衝泡糖水,再不然就是喝白開水。

也就這樣,茶葉成了待客之道,清貴少年們聚在一堆,坐在蒲團上,慢慢的點茶和茶,再聊聊趣事,好不意氣風發。有人上門拜訪,送上一杯清茗,成了基本待客之道。久而久之,也出現了許多關於茶的名言,如:"端茶送客;茶滿敬人,酒滿欺人。"就是說談不好或者不想談了,端茶暗示不招待了,還有喝茶是好事,可以滿杯,而喝酒傷身,酒滿了是欺人,這些禮儀文化,也影響了中國上千年,到了現今,也永不過時。

宋人四藝,以茶為首,是極為服氣的,就像喝水吃飯一樣,已經離不開大眾生活。宋人細緻的生活和精湛的技藝讓喝茶迅速的發展起來,培育茶葉讓茶葉也不斷的進步,讓中國成為了茶葉大國,在後期,茶葉出口也為中國換取了不少了經濟利益,直至今日,與茶有關的產業鏈佔了經濟很大一部分,影響千年,現在很多人都不喜歡喝茶了,中國人應該弘揚中華茶葉文化,把茶葉和茶藝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茶錄》

《大觀茶論》

《大宋少年志》

相關焦點

  • 茶的演變與發展,看看最鼎盛時期的宋代,宋人是如何飲茶的
    茶的演變與發展,到了宋代的是最鼎盛時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提出來的。可見,茶已經上升到了和吃飯喝水的日常所需是一個層面了,謂之生活必須品。宋代大街小巷到處遍布著茶肆、茶坊。宋人也是以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鬥茶為樂,茶文化好一派繁榮雅尚。中國的飲茶法共有兩大類四小類,兩大類是煮茶法和泡茶法。
  • 宋人四雅 點茶
    視頻 & 攝影 | 老韓 19.3月拍攝於 鄭州建業中原文化小鎮之足球小鎮 | 真率會 . 瞻園
  • 由「紫禁之巔」你們不要再打啦--戲看宋人如何鬥茶?
    當年千好萬好,萬人空巷的偶像劇「紫禁之巔」,如今卻變成沙雕視頻--真是造化弄人:兩個怒目而視的男人眼看就要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本以為會有一場精彩打戲,沒想到得到的卻是兩人尬舞。如上兩種說法均為戲談:前者互嘗美茶,都是個人意見,難免有失偏頗;後者要等茶葉末消失,動輒兩三小時,費時耗力,古人真有這麼閒?宋朝是飲茶文化的巔峰,宋徽宗在其《大觀茶論中》曾言: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宋人喜歡用黑釉碗飲茶,尤以擁有建盞為榮,這在宋前或宋後都沒有過。黑盞為何在宋朝有如此高的地位?
  • 焚香、點茶、掛畫、插花 新年如何體驗「宋代四藝」
    「焚香」「點茶」「插花」「掛畫」,被宋人合稱為生活四藝(亦有稱「四事」者),是當時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一部分。這四藝也同樣在《夢粱錄》裡被提到過——「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此四藝者,透過嗅覺、味覺、觸覺與視覺品味日常生活,將日常生活提升至藝術境界,且充實內在涵養與修為。這也與現代人追求的生活美學與講究個人品位的生活態度不謀而合。
  • 宋人四藝:插花上至宮廷貴族,下至普通文人墨客,都熱衷插花藝術
    在現代,不少人以為插花就是隨隨便便的搭配一束花,一堂插花課更是需要不少的錢財,也讓很多人不能理解,其實插花的歷史久遠,最開始只是為了供奉佛前,以表虔誠,這時的插花也被稱為"佛花"。到了宋代,插花已經普遍適用於日常生活,成為了一種風雅時尚,與點茶、焚香、掛畫被宋人合稱為"宋人四藝",已經上升為具有藝術性的一件事,其創作法則也十分優美講究。能被稱為宋人四藝,插花也是極其講究的。首先容器一定能與花色匹配,不能用大紅色拼配大紅色的花,顏色一定要相得益彰。
  • 建窯盞裡說鬥茶
    宋代是一個極講究茶道的時代,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可見宋代鬥茶之風極盛。清明節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鬥。鬥茶的場所,多選在有規模的茶葉店,前後二進,前廳闊大,為店面;後廳狹小,兼有廚房,便於煮茶。有些人家,有比較雅潔的內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臨水,或清幽,都是鬥茶的好場所。
  • 蘇軾與高僧鬥茶每次都落敗:古代鬥茶究竟有哪些講究?
    據悉,高僧謙師的佛法雖然不及佛印禪師精進,但他點茶的手藝以及對茶道的理解,使得兩人十分投機。每隔幾日,只要蘇軾休沐,就會來到淨慈寺拜會謙師,兩人也小小地聚一會兒。在談經論道的同時,謙師與蘇軾也總要鬥一番茶,不過每次都是蘇軾落敗。不甘的蘇軾也只能繼續心有不甘,後來,他還寫下了讚揚謙師點茶的詩句「道人繞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乎」。
  • 建盞收藏:「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別樣的美麗氣質!
    崇文之風盛行,人們有能力,也有心境去追求一種悠閒愜意,更有品位品質的生活調子。各種奇思妙招成為裝點風雅生活的必須,風風火火,張張揚揚不再是這個時代的追求。人們推崇的是充滿了儀式感的悠然,一等一的風致,無論做什麼,都要來得雅致,哪怕是喝一口茶。於是,與最風雅閒事相嫁接的跨界遊戲風靡開來,鬥茶,就是其一。
  • 建盞·宋代鬥茶第一茶盞 中國史上最全才的皇帝宋徽宗為何如此獨愛
    建築:宋徽宗酷愛石藝園藝,他修建了著名宮苑「艮嶽」,集中古典園林之大成,對後世建築影響深刻。 茶藝:古代文人雅客嗜好飲茶,宋徽宗在這方面也不含糊,他撰寫了中國茶書之經典《大觀茶論》,為歷代茶人所用。 這樣一位在藝術領域造詣奇高的人,為何在茶具使用方面,獨愛建盞呢?
  • 宋代人「鬥茶」趣味多,行茶令、茶百戲,喝茶不耽誤談文論道
    這種煎茶方法可能在當代人看來難以理解,但是在當時已經是經過改進後的煮茶方法了。南北朝時期,用蔥姜作為調料的煎茶法更是複雜。宋代的煮茶方法類似於唐代,不過不再放入鹽等調味品,只使用茶末,飲用時連同茶末一起喝下。
  • 基金項目:宋代文人集會茶事圖中「點茶法」器具研究
    圖22 宋茶畫中點茶法器具對照分析點茶起源於鬥茶,鬥茶起初是民間流行的一種茶事活動的方式,通過鬥茶來區分茶葉的好壞,後來文人們將鬥茶法吸收提高形成了點茶法,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也可以自煎、自點、自品
  • 千年茶文化:從煮茶、茶宴表演、鬥茶、飲茶中窺視唐朝下的茶文化
    「五之煮」記載煮茶的手法; 「六之飲」描述了各地飲茶、品茶的風俗習慣; 「七之事」匯總了與茶道有關的諸多掌故,以及茶葉的各種藥效; 「八之出」則列舉茶葉的產地和各種茶葉的優劣; 「九之略」意在說明茶道的規矩可以因條件發生改變,不必拘泥一格;
  • 中國茶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茶畫興於「飲」,安於「隱」
    一、茶畫興起皆由飲茶之風盛行而來,飲茶習俗的傳承亦因茶畫而得以傳承 l 古今飲茶事 喝茶在現在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我們可以在茶室裡享受一下行雲流水的烹茶手法,也能夠煮一壺水,扔幾片茶葉享受一下粗放型的茶香茶味,但千萬不要覺得喝茶是一件
  • 畫中的宋人,千年前已活成我們理想中的樣子!
    點擊提問馬麟《秉燭夜遊圖》宋朝外患不斷,但內亂不多,因而「八荒爭湊,萬國鹹通」,市民文化興起,生活氣息濃厚。宋人業餘生活豐富,生活品味高:撫琴弈棋,宴飲集會,踏春賞花,帶雨種竹,汲泉煮茶,古鼎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