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香、點茶、品茶、吟詩、下棋……在寧波財經學院《藝術品禮儀》的課程教學成果匯報展上古代文人雅集的場景被搬進了課堂。
雅集是古代文人吟詠詩文,議論學問的集會,文人們通過焚香、掛畫、瓶供、吟詠詩文、撫琴、禮茶等藝術形式陶冶情操,有點類似於現代的沙龍。
昨日,在寧波財經學院的中國文化體驗館內,人文學院文管專業的30多名學生在課堂上體驗一回宋代雅集的樂趣,不少學生表示,上課真是一種「享受」。
為了讓學生們真正體驗到中國傳統生活美學,在這場名為「茶香之約」的雅集上,任課老師汪染秋準備了不少制香品茶的器具,力求復原宋代雅集的場景。「我希望通過互動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使教學內容更為深刻,互動的同時也讓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課堂上,汪染秋帶著學生們體驗制香、印香、品香、點茶、品茶。
大三學生曾雯熟練地將香爐中的底灰輕壓平整,把香篆模置於香爐之上,將學生製作的木樨印香的香粉小心翼翼地填入祥雲花樣的香篆中,「為了便於點燃,把香粉用模具壓印成固定字型或花樣,然後點燃,循序燃盡,這樣一種品香方式稱之為『香篆』,也叫『香印』或『香拓』」汪染秋在一旁講解,「打香篆是一個細巧的過程,下面的香灰壓得太緊實了,壓得太疏鬆了,香都會滅。印香時,心定要靜,心無旁騖才能印出疏密得當的香篆。」隨著香被點燃,一股濃鬱的花香,夾雜著醇厚的木質香迴環縈繞在教室中,雅集開始了。
點茶介紹
雅集上不可缺少的是泡茶品茶的環節,課堂展示的是宋代流行的一種品飲方式——點茶。
「唐人煎茶,宋人點茶,明人瀹(yuè)泡,不同的品茶方式衍生出不同的飲茶器具。宋代文人很有趣,他們將茶餅或散茶磨成粉倒入茶盞中,少量多次加入水去衝點,用茶筅反覆擊打使其產生白色泡沫,品的便是那打出來的沫餑,沫餑色澤潔白且豐富細膩持久,意味著上等品質。」汪染秋介紹的同時,已有學生在展示點茶的整個過程,點茶時動作行雲流水,不急不躁,將宋代點茶美與雅完美展露,圍觀者大呼漲知識了。
課堂一角還展示了學生們對茶器和香器的研究作業。「學生們根據《香乘》記載的傳世香方復原了不少香品,如趙清獻公香、壽陽公主梅花香、宣和內府降真香和江南李主帳中香等。」汪染秋說有一些香方記錄的比較抽象,要成功復原有一定的難度,比如有名的「二蘇舊局」雖然原料簡單易得,但不同的原料配比制出來的香氣味上會有差異。
下棋
竺旭東所在的研討小組成功復原出江南李主帳中香。「方子看著簡單,做起來卻差點前功盡棄!」竺旭東小組復原的江南李主帳中香又名鵝梨帳中香,顧名思義要用梨制香。要將梨去瓤核切成甕子狀入香末,用牙籤封住梨頂上鍋蒸,使梨的皮肉分離,蒸將近50分鐘等待梨冷卻去皮,「但在梨肉與粉末研和過程中,我們發現梨仍存在很多水分,如果完全蒸乾香味會流失,不立即蒸乾梨肉又很容易變質。」在竺旭東小組一籌莫展的時候,汪染秋以多年制香的經驗建議他們反覆切割搗碎梨肉使其更為細膩,並與香粉一同放入過濾紙上去除剩餘的水分,最後成功復原了香丸。
「汪老師在課上講解傳世香方的同時會鼓勵我們參與進來,進行復原實踐,把古籍《香乘》中記載的香一步一步復原出來,讓大家品聞,這個過程十分有趣,我們也收穫頗多!」竺旭東說。
「希望同學們能通過實踐操作更直觀的感受到茶道香道之美,更好的把中華茶文化、香文化傳承下去。」汪染秋想通過《藝術品禮儀》這門課與眾不同的上課方式來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學的興趣,「從目前來看,課程效果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