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文明社會所講的禮義廉恥、道德倫理是要建立在人們豐衣足食的基礎之上的。「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飲食不僅是人類維持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也是關乎一個國家是否長治久安的的基礎。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國家財富豐厚,宋人的生活品質和理念不斷提高,對於食物的種類,質量以及飲食文化的禮儀有了更高層次的追求。
作為傳統社會中的統治階級,是優先享受飲食文明發展成果的,因此官方的宴飲文化代表了當時的最高的飲食理念與飲食風尚。宋代在前代飲食文化的基礎上,對官方的宴飲制度加以改進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內容豐富,風格多樣,禮儀完備的官方宴飲制度,促進了飲食文化的蓬勃發展。而在官方宴飲中,君臣共宴的官方宴飲活動舉辦次數最多,宴飲內容最為豐富。可大致歸納為:曲宴和節日賜宴。
一、宋代君臣共宴中的曲宴制度
1、 曲宴的確立與發展
「曲宴」最早的記錄出現在三國時期曹植所寫的《贈丁翼》中:「嘉賓填城闕,豐膳出中廚。吾與二三子,曲宴此城隅」這裡的曲宴只是友人之間的私宴而非官宴,地點也是城隅而非宮廷。到了北魏時期,才衍生出具有官方性質的曲宴,到了宋代,曲宴演變成賜予大臣、宗室或者外使的以休閒娛樂為主題的正式官方宴飲活動。
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便於建國初年舉行曲宴:「宴近臣於萬春殿」,九日後,「又宴於廣德殿,皆曲宴也。」這是宋朝舉辦曲宴的最早官方記錄。由於宋代君臣的大力推行,此後的曲宴制度以豐富的內容,多變的風格在宋代逐漸興盛,並達到了其發展歷史中的巔峰時期,為宋代的宴飲文化增添了一份色彩。
元明清時期曲宴雖然存在,但規模與內容和宋代相比已經不能相提並論。清朝時期甚至對曲宴的舉行頗多諷刺「陋宋主,賞花垂釣,笑唐宗,結彩評詩」。可見曲宴發展到清代已經不是一種恩寵,而淪落為一種陋習。
2、 宋代曲宴的恩賜
宋代的曲宴是君臣之間參與的最為頻繁的官方宴飲活動之一,元代曾評價宋代宴飲:「凡幸苑囿、池籞,觀嫁、畋獵,所至設宴,惟從官預,謂之曲宴」。由此可見宋代的曲宴召開並無特定的時間和原因,全憑統治者的喜好,一時性情所致便即召開,也驗證了「曲宴無常,惟上所命」的特點。雖然曲宴的召開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但以形式而論主要有幾大類型。
宋代統治者一般會在暮春時期,朝野平和無事之際,賞賜近臣到皇家宮苑賞花釣魚,此類的宴會便是「賞花釣魚宴」,也是曲宴最典型的類別之一,集中體現了「無事而宴」的特點。「賞花釣魚宴」自宋初開始發展到宋真宗時期,已由最初的單純的賞花釣魚演變為「賞花、垂釣、賦詩、宴飲、習射」五部分定製內容的宴飲活動。
外國使臣來朝,皇上接見並賜予外史的宴會被稱為「外史宴」,一般是在兩國邦交正常,國家相安無事之際召開,也屬於宋代曲宴中的一種。兩宋時期,周邊政權林立,外史宴作為國家最重要的對外宴會貫穿了宋代的整個歷史時期,可謂歷史彌久,長盛不衰。
宋代舊制,「每命將出師、勞還,曲宴於便殿。」「國朝凡宰相、樞密、參知政事、使相、節度、外國使見辭日,皆賜飲。」無論是將相出還,還是朝臣見辭,或是藩國進貢,宋代統治者常設曲宴款待之,以示恩寵,這便是曲宴中的「見辭曲宴」。
宋代推崇「重文輕武」的治國理念,文人士大夫的社會地位在宋代到達頂峰。統治階層更是好文風尚的最大群體,由此也演化出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曲宴形式。皇上召集群臣欣賞前代珍藏典籍或先帝墨寶,並賜宴盡興。此為「觀書曲宴」。
經筵官為皇上解惑去疑、闡釋君王之道,皇上為表對其的尊重酌情賜宴,即是「講書曲宴」。國史,實錄修成之際或史書補修、校刊完全之時,皇上為表慶賀,常賜編撰群臣宴飲,此類宴會便是「修書曲宴」。
此外,還有「霖雨天降,滋潤萬物」的「喜雨曲宴」,「瑞雪籠罩,預兆豐年」的「喜雪曲宴」,遊幸園林時賜予的「遊幸曲宴」,春闈射獵的「畋獵曲宴」觀看種稻刈麥的「觀稼曲宴」等等,宋代的曲宴形式之豐富,絕非上述幾種宴會形式所能涵蓋,可謂是包羅萬象,絢麗多姿。
3 、宋代曲宴的罷停
但宋代曲宴的恩賜也會在天時不和、人力不迨、局勢不佳的狀況下罷免取消。
國家徵戰之際,這種以休閒娛樂為主的曲宴便不會召開。宋仁宗時期,因與西夏在邊境的連年作戰,賞花釣魚曲宴一度罷停,司馬光記載:「春月,多召兩府兩制三館,於後苑賞花釣魚賦詩。自趙元昊背誕,西陲用兵,廢缺甚久。」到再次重啟賞花釣魚曲宴,已擱置了長達二十年之久。
除此之外,遭遇惡劣的天氣環境,被統治者認為是上天給予的警示;逢國喪期間,舉國哀悼之時,也會暫時罷停曲宴宴飲的召開。另外還有統治者個人緣由的罷賜,如勵精圖治,變法革新的宋神宗生性不喜娛樂,在位期間賞花釣魚宴一度停辦。有臣僚見辭的曲宴,統治者為表示對臣子的關愛,也會允許免除。
4 、 宋代曲宴的特點
曲宴是蘊含多種意義的統治階層召開的官方宴會,歷經前代的發展演變到宋朝時達到鼎盛時期。其規格與禮儀也趨於成熟與完善,形成不同以往豐富特點。除形式風格的多樣性外,宋代曲宴還具有活躍性,隨意性和錯落性。
宋代曲宴制度在宴會舉辦上不拘泥於形式,氣氛輕鬆活躍,君臣共飲,其樂融融。籌辦也多為朝野平和,國家安定,社會繁榮,君臣閒暇之際,且舉辦的時間地點也無明確規定,與會人員也是臨時御批,一切制度章程非常隨意。各種類型的曲宴形式也是錯落髮展演變乃至消亡。
如終宋一代興盛的外史宴、講書宴、觀書宴,因外交,重文的國策長久不衰,其他以歡愉為主的曲宴多在和平時期興盛,國家多難之際便遭罷停甚至取消。各種形式的曲宴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軌跡,有時齊頭並進,有時此消彼長,呈現出錯落興榮的特點。
5、 宋代曲宴的影響
宋代的曲宴經北宋初年確立,到北宋中後期發展成熟完備,歷經靖康之變後一度荒置,到南宋時再度復甦,終究因國力的衰退而消亡。但它的發展與興盛,對於宋朝的治國思想,政治格局及社會文化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對統治者來說曲宴的舉辦是君臣交流、溝通的最佳渠道,對促進君臣和睦共處、國家穩定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對赴宴的朝臣而言,卻關乎著他們的仕途前景,曲宴之上群臣竭盡所能博取聖心,因此驟然升遷飛黃騰達者有,弄巧成拙遭受貶黜者也有,官位的升降往往只在帝王的一念之間。
而宋代曲宴的賜罷也體現了古代敬天畏民,以農為本的傳統思想,其中「喜雨曲宴」和「喜雪曲宴」的召開便是遵循天意,期盼豐收的慶賀,但逢自然災害的爆發,曲宴便會一度罷免,也是統治者對於上天警示,自我反省的表現。古代帝王的任何決策旨在尊天意,順民情,曲宴的賜罷也是遵循這一思想。
二、宋代君臣共宴中的節日賜宴
1、節日賜宴的確立與發展
宋代節日賜宴,分為諸慶節節日賜宴與官定傳統節日賜宴兩部分。諸慶節因其政治性僅興盛於宋真宗、徽宗兩帝時期,活躍程度無法與官定傳統節日賜宴相比。官方傳統節日源自於民間,是國家認可且全民參與的氣節性節日或季節性節日。如正旦、上元、清明、下元、重陽、冬至等節日。國家上層逢官定節日之際賜宴慶賀,與民間宴樂互相配合,增加了國家各階層的凝聚力,也彰顯了國家的繁榮昌盛,社會的和諧平穩。因其擁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兩宋時期,歷代帝王都大力推行不曾擱置。
2、宋代節日賜宴的內容
元旦是宋代京師三大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年節序,此為之首。」「世俗皆飲屠蘇酒,自幼及長。」元旦為諸節之首,上至帝王宗親下至平民百姓,皆會隆重慶賀。正旦日朝廷舉行大朝會,百官須冠冕朝服入朝拜賀,朝見完畢,皇帝賜宴群臣,即為「元旦宴」。
清明節始於寒食節第三日。是祭祀節日,首要事宜即是祭拜墳墓,「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禁中前半月,發宮人、車駕朝陵,宗室、南班、近親,亦分遣詣諸陵墳享祀,從人皆紫衫,白絹三角子、青行纏,皆系官給。」
祭祀事宜完畢後,民間會舉行各種文娛活動。皇帝也會賜宴臣僚,意在休閒放鬆即為「清明宴」。
冬至,與元旦、寒食並列為宋代東京三大節日。「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宋代皇帝不僅要舉盛大的郊壇行禮儀事,還會登臨宣德樓下赦,由此可見冬至在宋代時期的重要程度,在一應禮儀事畢,皇帝會下令賜宴群臣,這便是「冬至宴」。
此外,還有祭祀土地神的「社日宴」,九月登高賞菊的「重陽宴」等等,朝廷會在各種官方節日適時賞賜宴會。並通過對民間節日規範化、制度化的管理,使之上升為國家的典章制度,對促進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3、 宋代節日賜宴的罷停
宋代官方節日賜宴是統治者為鞏固其統治,加強社會凝聚力,舉辦的與民同樂宮廷賜宴,形式多樣,名目繁多。但天有不測風雲,即使舉國逢節歡慶之日,如有氣候異變,自然災害,國喪等重大事件的突發,朝廷也會酌情罷停節日賜宴。但是無論是何種原因的宴會賜罷,都是統治者加強其統治權利的政治手段。
4、 節日賜宴的特點與影響
節日賜宴既不像官方正式國宴那樣莊嚴肅穆,也不想曲宴那樣隨意活潑,雖然波及範圍較大,但在隆重度與重視度上影響較低,但其仍具有獨特之處。由於這些官方節日均是由民間傳統節日演變而來,節日賜宴自然含有親民性的特點。而這些節日又是根據自然氣候的變換更替而定義的,便也具有了節氣性。同時又因其波及範圍廣泛,賜宴對象眾多,各宗室皇親,朝廷群臣均可在各自場所宴樂歡愉,也體現出了它的分散性。
宋代節日賜宴不僅對國家政治和社會統治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對社會風俗和節日文化的盛行同樣有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既體現出了統治者對臣屬的愛護之情,又彰顯了對民間百姓和傳統節日的重視和推崇。對鞏固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和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總結
宋代君臣共宴的官方宴會,是宋朝舉行的最為頻繁,宴飲氛圍最為活潑,宴飲束縛最為輕鬆的宴飲活動。它的舉辦不受時間、地點、規模和與會人員的限制,呈現出一片自由歡愉,輕鬆自在的景象,相較於正式國宴的嚴謹拘束,君賜臣宴更能在一片祥和中拉近君臣之間的距離,促進君臣之間的和睦。
作為宋代官方宴飲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君臣公宴實際也是統治者為鞏固政治統治權力,籠絡天下臣民士子之心的一項政治策略,它隨著宋代的興衰不斷發展演變並最終消亡,也在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痕跡。
參考文獻:
1、《宋史》
2、《宋會要輯稿》
3、《宋代文化史》
4、《中國飲食禮俗與文化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