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史記》的《田忌賽馬》這個寓言故事相信很多朋友都是知道的,忘記的朋友也別急,我們不妨來簡單的回顧一下。
《田忌賽馬》大致的內容講述是這樣的:
據說戰國時期,齊國的大將田忌很喜歡賽馬。某天,他和齊威王約定好要比一比誰的馬好。
按照事先的溝通,雙方挑選三匹馬,而且必須把馬分三等,進行上、中、下三等對決,以獲勝次數多的為勝利一方。
可想而知,田忌雖然也擁有好馬,但是和齊威王的馬比,檔次還是差了那麼一點。按照這種上等馬對上等馬,下等馬對下等馬的對決,田忌沒有任何懸念的輸了比賽。
在好朋友孫臏的建議下,田忌改變了賽馬方式,再次邀約齊威王比賽。結果這次田忌用下等馬對齊威王上等馬,用上等馬對齊威王中等馬,再用中等馬對齊威王下等馬。改變策略後,除了第一場上等馬對下等馬輸掉後,田忌沒有懸念的贏了後面兩場比賽大獲全勝,齊威王輸掉了上千兩的黃金。
而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的實則是這樣一個道理:遇事要學會靈活變通,善用長處應對短處。
乍一看,這似乎確實是給世人講述一個值得學習的道理。可是故事畢竟是故事,講不完的話,如果我們單單只抓住某個方面來評價的話,顯然是很唐突的。
就拿田忌賽馬來說:可以這樣說,純粹的「糊塗做法」。
功高蓋主,乃為臣之大忌
在古代,似乎來說「富可敵國、功高蓋主」者,能夠得到善終的寥寥無幾。
說到這,田忌的功高本身已經讓田忌可以說時刻處在「危險」的邊緣徘徊了。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還不有所收斂,那麼等待的就真的是「大禍臨頭」。
田忌的功高,到底體現在哪幾個方面呢?
或許說田忌,我們只能想到田忌賽馬,但是要說到一個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那麼你就知道田忌為何能夠成為齊國一代名將。而這個典故就是我們很多人經常掛在嘴邊的――《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派大軍攻打趙國,面對魏軍,趙國連連敗退。不得已,趙王向齊王求救,齊王於是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
而面對魏國的大軍,在孫臏的建議下,田忌並沒有支援趙軍,而是直接率兵圍攻魏都大梁。在這個節骨眼下,魏國考慮到國內空虛,怕魏都失陷,於是將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的大軍回援。就這樣,田忌解了趙國之危,經典的圍魏救趙就是這樣來的。
在孫臏這個謀士的出謀劃策下,田忌可以說經常屢立奇功,在朝中威望也是越來越高。馬陵之戰,田忌再次讓魏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奠定了當時齊國東方霸主地位,而田忌的聲望和地位也達到頂峰。
但是如果說田忌是良將的話,那麼齊國之中,有一個人就可以稱為名相,他就是――鄒忌。
鄒忌是齊國有名的國相,頗得齊王重用。為政期間,勸誡齊王進行革新政治,修訂法律,選拔人才,獎勵賢臣,處罰奸吏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也才使得齊國逐漸強大。
我們應該學過一篇文章,那就是《鄒忌諷齊王納諫》,說的就是有關鄒忌勸誡齊王的故事。
可偏偏就是這樣兩個人,在朝中卻水火不容。而田忌賽馬贏了齊王這件事,最終讓田忌差點丟了命。
為何這樣說呢?別急,我們往下看。
田忌賽馬――焉知禍福?
田忌和鄒忌,前面我們已經說到。二人在朝中是水火不相容的,那這為何要把二人的這種關係扯進來呢?這其中和田忌賽馬又有什麼關聯呢?
有關於二人的將相之鬥,在《資治通鑑》中有過這樣記載:
成侯鄒忌惡田忌,使人操十金,卜於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為將三戰三勝,欲行大事,可乎?」卜者出,因使人執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臨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怎麼理解這段話,簡單來說就是:
鄒忌讓人假冒田忌的人去找算命先生算命,說田忌讓他來算個卦,說田忌想欲圖大業,算一下兇吉。
然後鄒忌就去齊王面前說田忌圖謀不軌,並把算命先生抓來詢問,一問真有此事,齊王大怒。其實大家都明白這是鄒忌陷害田忌。
得知此事的田忌惱羞成怒,居然派兵攻打齊都臨淄,要求齊王交出鄒忌,當面對質。可這正中了鄒忌的下懷。
如此以下犯上,後果可想而知,齊王直接發兵平定叛亂,田忌最終不得已逃亡楚國。對於這件事,我們似乎可以說,正是田忌平時的居功自傲為他埋下了這樣的伏筆。
拿田忌賽馬來說,齊威王作為一國之主,賽個馬你都要在齊威王頭上動腦筋,絲毫不給齊威王面子。在這方面,顯然田忌是非常不明智的,這我們可以看成他平時一個為君臣之道的縮影,田忌平時估計也是姿態高得很。
齊威王可能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心裡估計也堵得慌,早就也想找個藉口殺殺田忌的威風。這不,鄒忌的這次陷害正是齊威王所等的時機。
一個算卦的江湖術士,一個是戰功赫赫的大將軍,齊威王斷然是不會說去聽信這些讒言的,從齊威王發火來看,斷然有不可言說的東西在裡面,就是借題發揮。
再有一點,從田忌惱羞成怒發兵攻打臨淄來看,一個將軍居然以部隊威脅君主交出鄒忌,可見田忌已然是在「作死」了,居功自傲至少是實錘的。
換句話來說,如果田忌平時能夠不居功自傲,有所收斂,顯然齊威王也不會說借題發揮,最終讓田忌落得個逃亡的下場。
田忌賽馬應該就是最好的證明,只有笨人才會在皇帝和君主面前居功自傲,自認為聰明。
大家覺得田忌賽馬是不是很「愚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