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賽馬的故事都學過吧?齊國大將田忌和齊威王賽馬,三局兩勝制。原本田忌是沒什麼勝算的,因為他的馬不如齊威王的馬跑得快。好在當時田忌身邊有位門客,叫做孫臏,此人乃是戰國時期有名的軍事家,腦袋瓜非常靈光。
孫臏通過觀察發現,田忌的馬雖然整體水平不如齊威王,但是雙方差距也並不是太大,只是頂尖層次稍差而已。他結合賽制,將田忌的馬按速度分為上中下三個級別,然後用最慢的下等馬去對齊威王最快的中等馬,再用最快的上等馬去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去對齊威王的下等馬。結果田忌三局兩勝,贏了齊威王。
單就從勝負角度而言,孫臏無疑是幹得漂亮,他巧用智謀,只是把相同的馬調換一下出場順序,就幫助田忌扭轉了劣勢,轉敗為勝。也正是因為這一點,田忌賽馬的故事才會被搬上課文,意在教導學生們去養成認真觀察分析的態度和科學的思想方法。
但如果結合整個歷史背景而言,你就會發現,孫臏這一招其實很陰險,他不是在幫田忌,而是在害他。大家要搞清楚,和田忌賽馬的人是誰?齊威王,齊國的國君,田忌的主公。田忌贏了齊威王,就相當於員工把老闆給贏了,而且還是老闆在佔據優勢的時候,反敗為勝,很明顯一點面子不給老闆嘛,這不是等著被穿小鞋嗎?
孫臏之所以這麼做,無非兩個可能。首先可能是他好心辦壞事兒,一心只想幫田忌贏得比賽,從而沒有想到所謂君臣有別這一點上來。要知道孫臏這個人雖然行軍打仗是把好手,但情商一直都不怎麼樣,否則也不會遭到師兄龐涓的殘害。
其次也可能是孫臏故意而為之,他想要通過這件事來在齊王面前表現自己,從而得到齊王的重視。畢竟當時的孫臏只是田忌的一個門客而已,毫無成就。而經過田忌賽馬一事後,他則是得到了齊威王的重用,成為了齊國的軍師。
當然,這些其實都不重要,畢竟當時的孫臏人微言輕,他只是提個建議,真正做決斷的是田忌。君臣尊卑有別的道理,孫臏不懂,難道他田忌也不懂嗎?他怎麼敢贏自己的領導,一點都不給齊威王面子,誰給他的膽子?
其實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一個問題,那就是田忌在齊國的地位很高,高到足以讓他可以無視齊王的權威。關於這一點,我們其實還可以從孫臏的經歷中找到一些證據。當初孫臏為龐涓所害,處以臏刑。雖然目前關於這個臏刑到底是砍掉雙腿還是挖去膝蓋骨,尚有爭論,但都是沒法正常走路了,基本上成了廢人。孫臏失去了行動能力,而龐涓在魏國又是權勢滔天,看樣子孫臏幾乎是難有出頭之日了。
好在有齊國使者慧眼識英雄,覺得孫臏是個人才,就偷偷將他帶回了齊國。而有趣的是,當時使者並沒有第一時間將孫臏帶給齊威王,而是交給了田忌。作為齊國使者,不以齊王為先,而是以田忌為先,這就很說明問題了。
當然,這裡不僅僅是權臣和帝王之間權力爭鬥那麼簡單,因為田忌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他是陳姓田氏,大概率是齊國的宗室子弟。如果再結合田忌的武將身份,那麼田忌很可能就是當時齊國的宗室代表,掌控著齊國兵權。有著如此的身份和權力,他自然不會太在意齊威王的想法。這一定程度上說明,當時的齊威王其實是比較憋屈的,手中權力是遭到了田忌所代表的宗室壓制。
關於齊威王早期的尷尬處境,其實我們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一些證據。一鳴驚人這個成語許多人應該都聽過,其講的就是齊威王從昏君轉變為明君的故事。大致故事就是齊威王原本是個荒淫散亂、不理國政的昏君,結果被大夫淳于髡譏諷為不飛也不叫的大鳥。齊威王聽後,突然就醒悟了,立志要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然後他就變成了一代明君,威震七國。
這個故事聽起來很勵志,其實現實中哪有那麼簡單?一個整日沉迷酒色的昏君,難道一句話就能讓他改變了?那還要監獄幹什麼?
如果將田忌和齊國宗室帶上,那麼其實就說得通了。齊威王原本就不是什麼昏君,她有能力有才華,也有志向,但是沒有絕對的權力,處處受制,才華能力得不到施展,志向更是無法實現。後來自己一步步奪得了權力,才華得以施展,自然就一飛沖天了。
而這其實又和後來的鄒忌挖坑陷害,田忌出走楚國給聯繫上了。《戰國策》記載,齊國國相鄒忌與田忌不和,為了扳倒田忌,勸說齊威王派田忌討伐魏國。打贏了,他作為策劃者,自然有功;而打輸了則全是田忌的責任,鄒忌便可乘機對田忌發難。當然,更為理想的情況是,田忌戰死沙場,皆大歡喜。
《戰國策》:公孫閈謂鄒忌曰:「共何不為王謀伐魏?勝,則是君之謀也,君可以有功;戰不勝,田忌不進,戰而不死,曲撓而誅。」鄒忌以為然,乃說王而使田忌伐魏。
然而,鄒忌沒有料到,這田忌太猛了,或者說是他身邊的孫臏太厲害了。討伐魏國期間,田忌三戰三捷,大勝而歸,鄒忌根本就沒有機會發飆。當然了,鄒忌沒有放棄,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派人假冒田忌下屬,花重金去街上找人佔卜,並宣稱是將要圖大事,所以來佔卜吉兇。然後,鄒忌又賊喊抓賊,把那人抓到齊威王面前,然後舉報田忌想造反。
《戰國策》:田忌三戰三勝,鄒忌以告公孫閈,公孫閈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於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欲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不為人卜者,亦驗其辭於王前。
被誣陷的田忌十分生氣,於是就帶著親兵去討伐鄒忌,然而鄒忌早有準備,田忌無功而返,隨後出走楚國。表面上看,整個事件似乎都是鄒忌在主導,其目的是為了扳倒政敵。但實際上,鄒忌不過只是一枚棋子,真正想動田忌的乃是齊威王。如果不是齊威王想動田忌,單憑鄒忌那蹩腳的編劇,根本對田忌就構不成威脅。如果田忌想要造反,他會傻到讓屬下如此招搖過市的跑到街上去給自己佔卜嗎?這麼明顯的漏洞,齊威王他難道看不出來?
如果是齊威王想要對田忌動手,那麼這個漏洞就變得不重要了,因為他需要的只是一個動田忌的理由罷了。或許田忌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才會選擇起兵「清君側」。否則作為一名戰功赫赫的老將,再加上自己宗室的身份,面對如此沒有水平的誣陷,田忌根本就不需要去做出如此不理智的舉動。畢竟如果他起兵,那麼這個造反的罪名就坐實了。
關於這個論點,其實我們同樣可以從其他地方找到依據。比如說田忌伐魏歸來,孫臏就勸他不要解除武裝返回齊國,而是乘著兵權在手,直接帶兵攻入齊都,拿下鄒忌。雖然沒有明說造反,但也差不多了。
《戰國策》:孫子曰:「將軍無解兵而入齊。使彼罷弊老弱守於主。主者,循軼之途也,擊摩車而相過。使彼罷弊老弱守於主,必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然後背太山,左濟,右天唐,軍重踵高宛,使輕車銳騎衝雍門。
田忌大勝而歸,理應是獲得封賞,孫臏為什麼勸他造反?因為孫臏很清楚,此次伐魏,就是齊威王給田忌挖的坑,贏不贏的無所謂,關鍵是能夠找到動田忌的機會。結果田忌和孫臏的組合過於厲害,三戰全勝,不僅沒有給齊威王發飆的機會,反而是再添軍功,聲望大增。
對於齊威王來說,田忌的威脅無疑更大了,此時已經不是奪權的問題了,而是田忌功高震主。田忌是否有造反的想法,那都不重要,只要他的這個威脅存在就行。這就是咱們所常說的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所以,田忌雖然打了勝仗,但其實處境更加危險,孫臏這才提醒他。
當然,田忌並沒有聽孫臏的,知道被鄒忌如此輕而易舉的誣陷,他才明白,孫臏說得對,於是起兵清君側,不過已經晚了。
除了孫臏的提醒以外,鄒忌的結局也很能說明問題。齊威王去世之後,兒子齊宣王登基,他知道田忌是被冤枉的,所以就把田忌接了回來,官復原職。按理說,此時鄒忌應該要被清算了,畢竟是他誣陷了田忌。但是,田忌回來後,鄒忌依然活得好好的,繼續當他的丞相。很明顯,齊宣王很清楚,鄒忌當初就是給齊威王跑腿的,一切也都是為了齊國,齊王自然不會降罪於他。
當然,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齊威王費盡心思扳倒田忌,為何後面齊宣王又會把田忌接回來,又給他官復原職?其實這裡並不矛盾,因為沒去楚國的田忌與去了楚國的田忌,其實完全就是兩個人。因為之前起兵造反,田忌幾乎是失去了在齊國的一切,他再也不是那個功高震主的宗室大佬了。就算後來他又回到齊國,也無法再擁有當年的權勢。這樣的田忌,不僅不會對齊宣王造成威脅,還會因為齊宣王還他清白,並且重新起用他,而對齊宣王感恩戴德。畢竟當初整他的是齊威王,又不是齊宣王。
這樣一來,新登基的齊宣王手中,就多了一位忠心耿耿的心腹,而且他還是丞相鄒忌的死對頭,正好能幫齊宣王制衡鄒忌這位齊宣王的舊臣。不得不說,齊威王這一手棋下得妙啊,其眼光之長遠,實非一般人所及。
所以,不僅鄒忌是齊威王的棋子,田忌其實也是齊威王的棋子,齊威王不愧為戰國的一代雄主。田忌當初賽馬時還沒將齊威王放在眼中,狂妄的贏下了賽馬,卻不知道自己輸掉的是整個人生。
總結來看,在田忌賽馬這麼幾個簡單的歷史故事背後,則是隱藏著一段驚心動魄的帝王權謀。這樣的歷史,是不是細思極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