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0年12月3日上午九點三十分,「時尚設計與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在線上成功召開。這是繼2018年以來成功舉辦的第三屆時尚可持續發展的國際主題論壇。該論壇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米蘭藝術設計學院主辦,邀請了來自美國、瑞典與中國的時尚與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專家、學者和行業領袖,就時尚設計與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出席論壇的嘉賓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教授,開雲集團大中華區總裁蔡金青女士,H&M集團大中華區可持續發展環保事業經理Malin Lundahl女士,著名媒體人、專欄作家洪晃女士,美國帕森斯時裝學院前院長Simon Collins教授,北京服裝學院孫雪飛教授,中央美術學院時裝專業教研室主任謝夢荻老師,清華大學米蘭藝術設計學院執行院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與服裝藝術設計系主任、論壇主席臧迎春教授,以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師生等各界人士。論壇分為嘉賓演講、沙龍討論及博士論壇三個部分。
論壇嘉賓線上合影
魯曉波院長致辭
首先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教授致辭。他從嚴峻且多變的時代背景出發,指出後疫情時代加快了時尚發展的迭代步伐,其中新的時代語境下如何定位可持續時尚,又如何通過可持續設計重塑人類的生活方式,共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將是未來全球時尚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作為藝術和時尚行業的教育者以及從業者,我們的全球視野、人文情懷以及責任意識都將通過設計廣泛地影響人們的觀念和行為。因此,我們應該以前瞻的眼光、開放的視野來謀劃和推進時尚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升產業發展的新動能,開拓全球時尚行業的新格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Part 1
主旨演講
演講環節共有三位嘉賓,分別是開雲集團蔡金青女士、H&M集團Malin Lundahl女士以及著名媒體人、專欄作家洪晃女士。蔡金青女士從奢侈品企業的角度探討可持續時尚,強調大企業及大品牌該肩負社會責任,並基於此提出編織可持續時尚未來Crafting Tomorrow’s Luxury這個願景,鼓勵旗下品牌以最高的標準來進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奢侈品公司潛力。同時她也帶來了一些相應的設計案例分享,如珠寶品牌寶詩龍展覽中的一條新材料項鍊,以氣凝膠為主要材料,這種材料曾經被美國航天航空局NASA用於太空中採集星辰所用。除此之外,還介紹了Gucci品牌旗下首個名為「off the grid」的設計系列、Bottega Veneta品牌2020春季新品中的雲朵包,都使用了有機或者可循環的新型環保材料。對於眾多的奢侈品品牌而言,天然的材質、手工藝的價值、設計師的才華,這些仍然是品牌故事敘述的核心,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著消費者,而環保材料、循環經濟,甚至變廢為寶這些概念在目前階段仍然需要時間去被消費者充分理解。其中名叫「環境損益表」(EP&L)的創新工具由開雲公司於2013年開發,可測量整套供應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水的消耗,對空氣和水資源的汙染、土地使用和廢物生產量的指標,通過這些量化的指標,進行實時監測。
蔡金青女士演講
Malin Lundahl女士就「LEADING THE CHANGE TOWARDS A SUSTAINABLE FASHION INDUSTRY」 一題作了主旨演講。她提及「循環經濟」的概念,通過循環經濟來實現人類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循環做到最小化的環境影響,達到最大化的資源利用,使我們的產品生命周期更長,也是原材料製造、分配、使用、再利用的過程,其中還有維修、回收等具體實現方式。H&M為循環經濟提出了解決方案,試圖打破時尚界的界限,努力實現全周期的可持續發展。
Malin Lundahl女士演講
洪晃女士演講
洪晃女士主要圍繞「作為一個媒體人如何接觸時尚界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主題來討論可持續時尚。最初是通過接觸動物保護組織PETA後了解這個概念,包括其創辦的「薄荷糯米蔥」第一代中國設計師集成店合作的活動,PETA的理念宣傳與消費者的真正需求相斥,這也同時反映了可持續時尚踐行的一些問題。其次是洪女士個人作為法國可持續發展月的大使,在這裡談及的「Up Cycle」概念,中國上升的時尚地位及時尚影響力,梳理了時尚、可持續、中國時尚的關係,總結了「時尚到底環保不環保,在於在中國環保不環保」。最後是不久之前與知名設計師Stella McCartney的訪談,Stella女士在可持續時尚一向堅持——奢侈品行業中罕見的不用與動物有關的皮草面料行為。洪晃女士就以上三段經歷分享總結並提出了隨處可見的可持續聲音,與沒有人能夠真正把要做可持續的公司和可持續的設計師放在一起的現實,以及清華在其中的特殊位置。
Part 2
論壇沙龍
論壇主席臧迎春教授主持了沙龍環節的對話:
論壇沙龍主持人及對話嘉賓
臧迎春教授作沙龍部分主持
Simon Collins教授發言
01 Simon Collins
Q(臧迎春教授):
對於院校和品牌以及企業在可持續發展領域應該進行怎樣的合作?
A(Simon Collins教授):
我特別同意剛才洪晃老師的觀點,我們說了這麼多年的可持續發展,但現在什麼都沒有發生,而且也看不到未來會有什麼大的動作。像開雲、H&M這樣的大集團,他們其實已經在開始做了,但是還不夠。,清華作為一個非常有優勢的學府,跟產業有非常深度的結合、對接和交流。這方面的優勢是別的學府和機構所不具備的,所以清華在這方面大有可為。如果Stella McCartney能夠影響ZARA甚至更大的集團,我覺得這是她可以真正發揮作用的地方,影響大的企業和政府,而不是等著依靠小的良心發現的企業來做這個事情。
02 孫 雪 飛
孫雪飛教授發言
Q(臧迎春教授):
這麼多年您一直指導學生在進行時裝設計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教學和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那麼未來教學中,您如何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貫穿到教學當中,有沒有新的計劃或者是想法?
A(孫雪飛副教授):
龐大的學生群體也是讓我意識到我們在教學當中把可持續時尚的觀念灌輸給學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為他們將來會在工作當中影響到他們所服務的企業。因此,在教學工作當中我們會首先按照產業鏈上下遊的順序在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比如說在產業鏈上遊,我們在尋找面料、紗線,甚至在上遊追溯纖維的時候,我們會選擇與中國化纖工業協會進行合作。設計環節方面,會給學生講述像中國傳統思想當中的惜物節用思想;會跟學生講零浪費的裁剪方式,或者利用廢舊的紡織品進行收集再造,以及用已經穿舊的衣服進行重構,給他們介紹這些設計方法。並且與化纖工業協會旗下的幾十家企業合作,把他們符合可持續要求的纖維紗線以及紡織面料帶到課堂上給學生去使用。
03 謝 夢 荻
謝夢荻老師發言
Q(臧迎春教授):
在研究當中,您是如何考慮通過新材料、新技術來提高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時尚設計當中作用?
A(謝夢荻老師):
技術升級的背景下,時尚產業如何去討論可持續發展以及技術帶給時尚的變革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從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尚發展的每一步中都與技術相依存,相互促進、相互推動。談到技術變革帶來的可持續發展,如何運用這些技術去優化產業結構以及設計流程,這裡面有非常多的可能性,也有很多方向,如Google已經有了人工智慧的服裝設計師,以及誕生於阿姆斯特丹的第一件區塊鏈服裝,讓時裝變成了虛擬的靈活的可追蹤可交易可收藏的一種藝術品。另外還有我們積極嘗試的3D建模列印一體成衣,通過3D和虛擬軟體在設計過程中的使用,可以減少傳統製衣產業中很多環節資源和時間的消耗,縮短設計到投入的周期。
04 Malin Lundahl
Q(臧迎春教授):
H&M跟其他企業或者跟院校未來的合作有什麼具體的想法?
A(Malin Lundahl):
就像您所說的,我們在可持續時尚產業方面一直在做長時間的努力,我們也將持續這樣的努力和實踐。目前我們特別關注的是提升透明度和原材料可追溯性。10年前我們就開始和SAI合作,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我們希望產品到它的生產流程、到它的原材料都是可持續的、綠色的、可追溯的,而且是公開透明的,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是知道的。
05 洪 晃
洪晃女士發言
Q(臧迎春教授):
您對於我們如何整合各方力量,以及清華大學如何發揮統籌的作用,有什麼樣的見解或者建議?
A(洪晃女士):
第一,我覺得清華應該有一個這樣的小組,能夠把全世界願意做這件事情的人聚在一起;第二,清華同時也應該發起成立一個聯盟,建立在中國市場上銷售的標準,像美國的棉花協會那樣給符合中國市場標準的企業掛牌。第三,清華在課程上應該找所有願意做可持續的國內國外的牌子一起建立一個消費者溝通渠道。中國的年輕人已經對環保非常有意識了,因為00後、90後都是在霧霾中長大的,所以他們特別知道不環保的結果是什麼。我特別希望用品牌講故事的方式去說服他們,告訴他們可持續時尚不僅能夠表達他們個人想表達的東西,同時他們也在為社會做貢獻。
Part 3
博士論壇
姜珊梓主持博士論壇
肖瀟博士作分享
第三部分是博士論壇分享環節,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生薑珊梓主持。第一位分享的是就讀於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生物醫學工程、同時也是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訪問學者肖瀟博士,主題為「用於個性化醫療的智能紡織品」。他圍繞著用於健康監控、輔助治療和能量供應的智能織物進行介紹,並展開講述了一些現有的前端醫療可穿戴技術及產品,提及個性化醫療的關鍵就在於每天能夠實時監控我們人體狀況,而目前有效採取幹預的是可穿戴電子產品。
餘秋雨作分享
碩士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女裝設計方向,目前就職於西南大學的餘秋雨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時尚創意造型設計研究、時尚可持續發展以及新材料的應用研究,此次針對「熱塑面料的真空塑形研究與應用」帶來系列分享。餘秋雨主要進行的是熱塑材料複合與真空塑形技術的3D造型的研究,而這項研究的起源來自於她對廓形及版型廓形及版型的研究應用,以及身體、空間及廓形的關係探討。在當代時代語境下關注廢棄物,探索生物塑料等新材料,並將在未來持續跟進集合仿生學、可持續綠色設計及合成美學的生物設計,來貫徹自身的可持續時尚理念。
活動的最後,清華大學米蘭藝術設計學院執行院長臧迎春教授作本次活動的總結髮言。她感謝今天到會的嘉賓,將各自的智慧與我們進行分享,其中的精彩發言也一定會給我們的研究人員、給我們的同學帶來更加深刻的思考。此次論壇收穫頗豐,同時也看到了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品牌、不同院校的老師所取得的優秀的成果,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可持續時尚之路將越走越寬闊。
文稿:石婧
圖片:韓潔、陸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