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留下了許多供後人回憶的物品,作為時光的見證。
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位於江西省南昌市,展廳裡,一隻黑色派克鋼筆靜靜躺在展櫃中,筆帽上纏繞著一圈圈金色細紋,這支鋼筆是由張遠之先生捐贈的,如今已過不惑之年的他,白髮蒼蒼,他的父親是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華東解放等作出重大貢獻的大將——張雲逸。
1940年,年僅12歲的張遠之和母親跟隨新四軍三支隊政治部副主任曾昭銘等幹部、戰士,去江北指揮部尋找他的父親張雲逸。
曾昭銘有著豐富的革命鬥爭經驗,經歷了三年遊擊戰爭,並在繁昌五次保衛戰中屢獲成功。他帶領著同志們小心謹慎,通過國民黨軍的一道道盤查,在安徽無為縣劉家渡,卻在遭到國民黨的無理扣押。
暗無天日的牢獄中,曾昭銘意識到,自己和其餘新四軍戰士恐怕兇多吉少。在一次「囚犯」更換牢房的時機,曾昭銘迅速將口袋中那支心愛的派克鋼筆塞到了少年手中。經歷了六個多月的羈押,這對母子重獲自由,而戰士們被敵人殘忍活埋。
從血泊中走出的張遠之一直將這支鋼筆珍藏,鋼筆化作先輩們信念的載體,把希望傳遞給少年。戰士倒下的是血肉之軀,絕不是精神。一支小小的鋼筆,凝聚著戰士不滅的希望、抗爭的精神、不屈的血性。那為了勝利而壯烈犧牲的烈士英靈,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史冊上,永遠銘刻在人類正義事業史冊上。(實習編輯 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