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3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晉蒙兩省交界處、彌陀山腳下,有一座靜謐的小山村——新榮區郭家窯鄉拒門堡村,而在這個不起眼的邊塞小村卻有一段被烈士的鮮血染紅的革命歷史。
它的建立者
原大同大學醫學院校長助理(副校長)張日升將拒門堡村豐富的實物史料轉化為鮮活教材,在此創建了大同地區唯一一所農村特色、也是新榮區首個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拒門堡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建立者張日升
69歲的張日升,是新榮區郭家窯鄉拒門堡村人,早年求學走出山村。拒門堡村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120師賀龍部隊在晉北開闢的抗日根據地。這裡曾經發生過不少大大小小的戰役,烈士的鮮血染紅了這片古老的土地。2018年初,張日升回到闊別50年的家鄉拒門堡村,從同年夏天開始,他奔走多地,搜集先烈的資料,著手籌建紀念館。
走進拒門堡紅色革命教育基地,館內一張張照片、一幅幅圖片、一件件文物把人的思緒帶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在烈士紀念館,張日升對烈士的姓名、事跡、犧牲年齡如數家珍。
張日升介紹
抗戰時期,在新榮區座堡窯、沙河堡,內蒙古的豐鎮、涼城縣都駐守著日偽軍,於是八路軍120師六支隊、獨立團、騎兵支隊等部隊就在拒門堡村建立山西晉北抗日根據地,該村在進步人士教師張登峰的愛國精神帶動下,這個不足千人小山村全民參戰,先後有70餘人參加了八路軍。村裡武工隊、遊擊隊、民兵連、擔架隊、婦救會在晉北戰場的局部戰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據統計,該村有19位烈士、3位老紅軍、2位軍職將領、4位飛彈專家、7位參加過祖國大閱兵,其中3位參加了開國大閱兵、8位參加過抗美援朝老戰士,有2位參加過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和春季大反擊戰。其中,參加過抗日百團大戰英雄張廣義還是建國初期與陳庚將軍共同創立哈爾濱軍工大學的創始功臣。
「先烈們用生命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幸福,如果沒有一個像樣的紀念館,他們在天上看到了會流淚的。」張日升說,八路軍、家鄉民眾的抗戰故事在他孩提時就已經播下紅色種子。上世紀八十年代,張日升去呼和浩特出差,他也順便去拜訪了同村的老八路魯平,「老人家給我看了一份11個聯名申請,希望能在拒門堡村建一個碑紀念烈士們,是他們那一代人的心願。」
「戰友們,今天是建軍節,我炒了你們愛吃的菜,咱們一起過節,乾杯!」幾年後的8月1日,張日升再次來到呼和浩特,拜訪了同村的另一位老八路。他正在家裡舉行一場紀念儀式,一大桌子菜和擺的數不清的酒杯,老八路的孩子告訴張日升,他們的父親已經連續數十年在這一天,自己買菜、下廚,「請」戰友開懷暢飲。觀之,無人不動容。
從2018年開始
張日升先後趕赴呼和浩特、豐鎮市、左雲縣、雲州區、懷仁市、涼城縣等地,到烈士家鄉走村串戶,拜訪烈士的親屬和知情人,搜集先烈的資料,他還徵求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多次召開村民及軍烈屬和革命後代座談會,通過各種形式進行認真細緻的調研採訪和收集整理工作。
籌建紀念館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工作,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資料越來越多,張日升共搜集並整理、撰寫了近2萬字的先烈材料。有了這些寶貴的材料後,張日升開始組織人手籌建紀念館。在區鄉有關部門及社會各界的支持配合下,僅半年時間創建了大同地區具有農村特點唯一一所農村特色的黨建館、烈士紀念館、軍人榮譽館、民俗文化館。
目前,基地佔地面積約3000平米,共創建了4個紀念館,館藏面積約300餘平米。館藏物品與珍貴史志及相關資料約千餘件,其中人物肖像約100餘件,其他展板展櫃鏡框等260餘件,文物及資料約200餘件,其他資料1000餘件。
©大同日報社融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辛雅君
攝影:於 宏
責編:周建新
審核:鄧 琳
監製:劉雙英
大同日報社新媒體矩陣
所刊發的原創內容歡迎轉載轉發
但是一定要註明出處呦~
● 冬至來!大同的早晨,片刻溫暖貫穿整個寒冬
● 鄭太高鐵開通運營!鄭州至大同、大同至上海即將開行
● 盛會開幕,未來可期!● 桌椅凳、床案幾,扯出一個「大同老神仙」~~● 桑乾河的天鵝有故事:今年,「二白」會回來嗎?點分享
點點讚
原標題:《緬懷先烈!大同一位六旬老人為革命烈士建紀念館》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