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惠州市民在清明時節選擇不同方式紀念親人。在線上,除了現在網上祭英烈外,老人們還在微信群裡賦詩詠懷先烈;線下,學生們未成年人重溫入團誓詞緬懷革命先烈,激發未成年人愛國情懷,傳承民族精神。在惠州大力倡導「文明祭掃、綠色殯葬」的氛圍下,市民用綠色作別,以文明告祭,祭奠方式悄然改變。
線上:惠州網上祭英烈 老人微信群賦詩祭先烈
一群老人微信群賦詩祭先烈
清明時節,市民和遊客前往葉挺紀念園、鄧演達紀念園、廖仲愷衣冠冢、豐山烈士陵園等地緬懷先烈。
4月4日上午,在市區豐山公園,遊人三五成群,甫進園內,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和坊前「豐山浩氣」四字映入眼帘。遊客在觀看紀念碑前面的文字介紹,重溫革命歷史。
「近代史上,惠州豪傑輩出,為推動歷史進步拋頭顱灑熱血,這種精神就像豐山上的松柏,萬古長青!」家住市區江北烏石的市民周愛民對記者說。周愛民表示,他在大亞灣工作,放假時才回市區。「今天趁著天氣好,就和文友們結伴出遊。」
在惠城區三棟鎮鹿頸村,市民邱玉泰和朋友參觀了位於該地的鄧演達紀念園。「通過參觀,了解了鄧演達的傳奇一生。」邱玉泰表示,出遊讓身心放鬆,緬懷先烈讓精神得到升華。「我們應當學習革命先輩堅定信念、追求理想的不屈精神,並將這種精神用在我們的工作生活當中。」
記者走訪發現,假期踏青的大多是中年人、年輕人。那麼,老年人又是怎樣緬懷先烈的呢?記者發現,在市詩詞楹聯學會的微信群裡,一群年過花甲的老詩人在網上賦詩詠懷先烈。
「塔碑斜影照江流,幾度春深幾度秋。鐵馬金戈當日事,英雄史跡冊長留。」古稀詩人陳幼榮在群裡發了一首題為《豐山烈士陵園》的絕句,其他老詩人也紛紛發上自己的作品。「如鐵功名存浩氣,囚歌絕唱慰英靈。」詩人曾紀林作詩緬懷葉挺將軍。「生在舊金山,魂亡華夏地。名同北鬥高,後世難知味。」詩人黃昶武紀念的是廖仲愷。
「清明期間,我們做了一個清明特輯,專門收集詩人們緬懷烈士的詩詞,並發在微信公眾號上。」市詩詞楹聯學會會長陳文雄告訴記者,「此前,學會曾組織詩友去過葉挺將軍紀念園,也組織詩友去過廖仲愷衣冠冢。寫出了不少詠懷革命先輩的詩詞作品。接下來,我們還會舉行探古尋幽系列採訪活動,到惠州市其他烈士紀念園走走看看。」陳文雄說。
網上祭英烈活動截圖。
3萬人參與網上祭英烈
焚香、燒紙、放鞭炮等是人們在清明節祭奠先人的傳統方式。近年來惠州市大力倡導文明祭祀、綠色殯葬,東時記者4月1日走訪發現,市民的祭奠方式悄然改變。
網絡祭祀公祭者眾
網上祭祀近幾年悄然興起。相比其他祭祀方式,選擇網絡祭祀目前還只是公祭的人多,個人祭祀相對較少。
東時記者4月1日登錄惠州文明網,發現網站首頁就是清明網上祭英烈活動,活動時間為4月1日至4月7日,1日是活動首日,截至4月1日下午6時,惠州市已有34000多人在該網站上為英雄先烈們祈福,傳承英烈精神,立志報效祖國。
有網友留言表示,「多少英雄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義勇軍進行曲』,他們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五星紅旗。作為他們的後代,我們要使紅旗更鮮紅,五星更明亮」。
發動親友網上祭拜
東時記者也隨機採訪了部分市民,網上祭拜已被越來越的人接受,認為這樣文明又環保。還有部分受訪者認為,清明節到親人墓碑前掃掃墓、燒燒香,點幾張紙錢,那是約定俗成的規矩,祖祖輩輩都是這麼做的,如果不這樣,總覺得對不住已故親人。
「我覺得網上祭祀這種形式很好,將來會有更多的人認可。」家住橋東的80後李明說,2016年會選擇網上祭祀平臺。「我覺得祭祀先人不必拘泥形式,只要自己心裡做到誠心追思,就已經達到了祭祀的意義。網上祭祀這種形式也保留了傳統的祭祀內容,還能夠節省時間和精力,又能保護環境。」李明說他打算建議更多親友進行網上祭祀。
鮮花祭拜漸成新寵
同樣是祭祀新變化,相比網上祭祀,鮮花祭拜更受市民歡迎。東時記者走訪發現,目前以白色、黃色等素色為主的清明祭祀花卉已經大量上市,銷量也逐漸上升。
4月1日上午,東時記者在市區多家鮮花專賣店看到,菊花、康乃馨、馬蹄蓮等佔據顯眼位置。麥地一家花店的老闆告訴記者,現在菊花等適合清明祭掃的花卉很受歡迎,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
漲價並沒有影響鮮花的銷售,市民購買鮮花祭祀的熱情依然很高,不斷有人前來購花,大部分市民傾向於選擇保鮮期較長的菊花,也有些市民選擇百合、康乃馨等。「掃墓還是用鮮花好,又環保又美觀,清明節鮮花適度漲價,也在情理之中。」一對正在購花的夫婦表示。
又是一年清明時,朵朵鮮花祭英魂。4月1日,帶著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惠州市各界人士前往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廣場、紅花湖故鄉園等地,緬懷先烈豐功偉績,繼承先烈遺志,弘揚傳承民族精神。
線下:未成年人重溫入團誓詞緬懷革命先烈
4月1日,少先隊員向革命先烈敬禮。 記者黃俊琦 攝
蒼松肅立,翠柏靜哀。4月1日9時,市區豐山公園,蒼松翠柏掩映下的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莊嚴肅穆,惠城區社會各界2016年清明祭奠革命先烈活動在這裡舉行,人們懷著對烈士的崇敬之情,紛紛獻上鮮花。
「這是我第三年參加清明祭奠革命先烈活動,每參加一次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惠城區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政說,緬懷革命烈士,就是要學習、傳承革命精神,做好本職工作,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我還寫了評論投到惠州文明網,文章主題是 『傳承先烈精神就是最好的紀念』,希望大家從自我做起,傳承好革命精神。」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前,仲愷潼湖中學的學生們舉起右手,莊嚴宣誓。「在今天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們組織孩子到這裡重溫入團誓詞,緬懷革命先烈,引導他們銘記歷史,傳承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十分有意義。」潼湖中學團委書記譚芳說。
記者在豐山公園看到,時不時有市民前來瞻仰烈士紀念碑。
「重溫入團誓詞後,我一直在心裡問自己是不是一名合格的團員。」潼湖中學八(五)班學生王心如告訴記者,飲水思源、牢記歷史,今後她會繼承革命先烈的光輝遺志和高尚品德,學習先烈們的愛國情懷,珍惜美好時光,勤奮學習、銳意進取,用行動踐行青春誓言。
記者在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前廣場上看到,有的父母帶著孩子拿著掃帚、垃圾袋在打掃衛生。張女士告訴記者,她孩子才4歲,帶孩子到這裡打掃衛生是讓他從小感受這種莊嚴肅穆的氛圍,用行動向英雄表達敬意,在他們心裡種下愛國的種子。
繼承先賢遺志弘揚革命精神
紅花湖故鄉園樹木蒼翠,鳥語花香。4月1日上午,仲愷區2016年清明祭拜廖承志同志活動在這裡舉行,駐仲愷部隊官兵代表、區直機關單位幹部代表、學生代表等社會各界人士參加祭拜活動,他們在廖承志的陵墓前肅立默哀、鞠躬致敬,表達繼承先賢遺志、弘揚革命精神的堅定信念。
「他名為承志,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為革命事業和統戰工作奉獻一生。戰火紛飛的年代,他曾數次深陷囹圄,嘗盡牢獄之苦卻不墜青雲之志,鄧小平戲稱他為『坐牢專家』。」仲愷中學學生劉洪表示,他為惠州有這樣一位人物感到驕傲,今後將努力學習為社會作貢獻。
「廖承志先生愛國愛鄉,我很喜歡他在惠州西湖寫的一首詩。」仲愷中學學生李彪表示,「秘密大營救」時期,廖承志曾途經惠州西湖,見到惠州遭日寇掃蕩後的慘狀,痛心萬分,於是作詩 《惠州西湖留丹亭》:「破碟樓頭來復去,留丹亭畔恣徘徊。悠悠夜月東江水,忍望天南剩劫灰」。「廖承志先生這份愛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李彪說。
祭拜活動結束後,鏗鏘有力的《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久久迴蕩。
70餘人水口祭掃烈士 繼承革命先烈光榮傳統
餘浪(右)為大家講述烈士的革命事跡。 方蓮花 攝
日前,在惠州市區水口街道水口村螺嶺山的一處地裡,來自水口街道、水口中學、龍湖學校、合生實驗學校、市紅棉公益協會等單位的70餘人,祭掃水口革命烈士曾石松、馬萬富。
年年都有人來祭掃烈士,來的人越來越多
祭掃開始,大家一一為烈士獻上鮮花或自己製作的紙花,沉痛默哀。水口街道關工委主任餘浪為大家講述了烈士的事跡。來自合生實驗學校的一位老師還為烈士們獻上了祭文。學生代表向烈士獻詞,表達了對烈士們深切的哀悼,也表達了作為新時代青少年堅定的決心,號召大家繼承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用知識武裝自己。
「年年都有人來祭掃烈士,來的人越來越多。」2016年70多歲的餘浪十分欣慰。據餘浪講述,這兩位烈士是在水口剿匪行動中犧牲的。曾石松烈士是當地人,1950年參加家鄉民兵。馬萬富烈士則是南下軍隊第二十三區宣傳工作者。兩人都是在1951年當時水口公社陂頭山剿匪戰鬥中犧牲的,現葬於水口螺嶺山。「烈士犧牲的時候我還在讀小學,當時還參加了追悼會,和大家一起為烈士送葬。」水口東興社區的嚴振強老人說。
兩位烈士是在水口剿匪行動中犧牲的
1951年農曆五月初一,在惠陽姚村圍仔,當地村民發現土匪嚴忠英、嚴忠強及其部下藏在村後的山嶺草堆上,村民馬上將此事告知該村民兵。民兵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通知該村其他民兵對土匪進行圍剿。但土匪非常狡猾,未等圍仔民兵到來時,他們已經悄悄地往陂頭山的水庫方向逃去。不久,圍仔民兵又從村民口中得知土匪的逃跑方向,就通知了曾石松,他是陂頭村民兵隊長。
情況緊急,圍仔民兵聯合曾石松及陂頭民兵往土匪逃走的方向追擊。曾石松帶領民兵一直追到馬安田布的一條山坑溝裡。山坑溝裡有一個洞,這裡是土匪窩。平潭、馬安的民兵得知消息後,紛紛趕來一起圍剿。當時,參加圍剿的還有一位革命軍南下大軍第二十三區負責宣傳工作的馬萬富同志。
民兵堅守在山坑溝旁邊等待土匪出來,伺機將其抓捕。到了中午時分,土匪還沒動靜,民兵開始搜捕土匪,曾石松拿槍往洞口搜查,還沒有進去,就被躲在暗處的土匪發現。土匪拔起手槍,對準曾石鬆開了一槍,子彈射入曾石松的肺部,曾石松中槍後立即倒下。
馬萬富看到曾石松被打傷後,顧不上悲痛,端起槍衝進洞口,同時喊著「繳槍不殺」。但窮兇極惡的土匪對準馬萬富開了一槍,這一槍打中了馬萬富的喉嚨,他當場犧牲。當時曾石松受傷倒地後,被民兵抬起來止血搶救,血止住了,但子彈還留在肺裡,民兵用擔架抬曾石松去惠州醫院救治。因傷勢過重,還未抵達醫院,曾石松就不幸犧牲。
「1991年時,水口中學的青年團員還籌錢重建了紀念碑。」餘浪說,「不斷有後人來祭奠革命烈士,我們十分欣慰。」
市民用綠色作別,以文明告祭
「天堂信箱」投信寄哀思
4月3日,記者走訪發現,通過信件寄託哀思,將想對親友說的話投入信箱「傳遞」給他們,這種更加文明的祭掃方式為2016年清明假期吹來祭掃新風。
4月3日,在惠州市殯儀館,逝者家屬向「天堂信箱」投信寄哀思。記者朱金贊 攝
移動式「天堂信箱」受追捧
「老婆,願你在天堂一切安好,我和兒子永遠思念你。」4月3日上午11時許,市民王先生來到移動式「天堂信箱」,在卡片上寫下這句話。接著王先生的兒子,在同一張卡片上繼續寫道:「媽媽,我們都過得很好,不用擔心,很想你,很想你,很想你……」隨後,父子倆將寫滿濃濃思念的卡片投入「天堂信箱」。
記者在市殯儀館思親樓門前看到,現場有不少市民在「天堂信箱」前排隊寫下想對逝去親人說的話。其中有頭髮花白的老人,也有穿著校服的中學生。00後的小琪跟隨父母一起在寫信給外公、外婆,只見她自己拿了一張卡片,在卡片的各個角落上,畫滿了許多笑臉圖案,在畫面正中畫了一個大大的紅色愛心。「希望外公外婆能感受到我和爸爸媽媽的愛。」小琪說。
信件將在重陽節焚化
據介紹,寫信所用的筆、卡片都是免費提供的,可以寫多張,除了放入信箱,市民還可以將卡片直接貼在「愛心牆」上。東時記者看到信箱下面有四個輪子,可以移動。東時記者從市殯儀館了解到,過往是在室內設置「天堂信箱」,2016年是第一次設置移動式「天堂信箱」。
據現場負責「天堂信箱」管理的工作人員介紹,這兩天無論上午、下午,都可以看到市民排隊寫信,可見市民普遍接受天堂信箱寄思這一祭祀方式。「我們會保管好所有卡片,大概在重陽節前後,擇取吉時焚化信件和寄語,幫家屬『寄信』給天堂的親人,『傳遞』他們想說的話。」
鮮花祭奠逐漸成主流祭拜方式
越來越多市民選擇用鮮花來祭祀。 記者朱金贊 攝
4月3日,惠州市各陵園、公墓早早迎來祭掃的市民。記者走訪市殯儀館和位於惠陽區沙田鎮的龍巖藝術陵園發現,隨著時代變遷、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市民的祭掃方式也變得更加安全、文明。一條黃絲帶、一束鮮花、一首歌曲……在惠州市大力倡導「文明祭掃、綠色殯葬」的氛圍下,市民用綠色作別,以文明告祭,祭奠方式悄然改變。
「黃馬甲」志願者宣傳文明祭掃
「提倡文明祭拜,確保平安清明」、「節地生態安葬,文明低碳祭掃」……4月3日9時,記者在市殯儀館看到,館內各祭拜場所均掛上了宣傳橫幅或標語,提醒市民文明祭掃。
「今天迎來了清明祭拜小高峰,前來祭拜的市民預計達15000人,明天清明節當天預計3萬人前來祭掃。」市殯儀館館長羅楠說,2016年市殯儀館首次安排中巴提供免費接送服務,服務點設在梅湖路進入市殯儀館的主要路口,市民可免費乘坐中巴進出殯儀館,「梅湖路路口到市殯儀館有一公裡路程,清明節期間我們安排了5輛中巴,20分鐘一趟來回接送,每輛接送20人。」
記者在市殯儀館看到,有不少穿著「黃馬甲」的志願者在維護秩序、宣傳文明祭掃及打掃衛生。
海邊祭祀
清明時節寄哀思,人們通過各種方式緬懷和祭奠逝者。4月3日上午,市民蘇女士一家來到大亞灣澳頭海邊,撒菊花祭奠在此海葬的親人。(記者 龔妍 楊熠 曾酉璇 雷欽健 方蓮花 周楠)
惠州市民文明祭祀方式已成為現代人追求的方向。用文明託起有境界的清明祭祀,才能讓「祭祀」這一文化符號更「清明」,這也終將會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改革傳統祭祀的弊端,樹立文明進步的祭祀新風,必將成為今後的主旋律。(惠州文明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