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近清明。在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怎樣掃墓祭祖、緬懷先人更有意義?該怎樣為清明節注入時代內涵?
河北日報記者 仝靜海 實習生 康瑞珍
新的祭掃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雖然離清明節還有幾天時間,但白玫瑰、梔子花、百合、菊花等可用於清明祭祀的鮮花已被預定一空。」3月28日,在石家莊市長安公園花店經營鮮花生意多年的店主王女士告訴筆者,近兩年來,清明節已逐漸發展成為繼春節、情人節、母親節後鮮花暢銷的又一個節日,「用鮮花祭奠已故親人的越來越多了」。「祭祀少燒一刀紙,會讓省會的天更藍。」省英烈紀念園工作人員李寧告訴筆者,近年來,該園一直在努力把低碳環保理念滲入到祭奠活動中,倡導市民摒棄傳統祭奠方式。「我們今年早早訂了2000盆瓜葉菊、3000枝黃菊花,希望入園祭奠者用鮮花祭祀等方式替代燒紙,還專門訂製了一批紙鶴、心語訴說卡等,祭奠者可以把想說的話寫在卡片上,寄託對親人的哀思。」李寧說。
據了解,為過一個文明、安全、有序的清明節,我省不少地方制定了相關措施。位於邯鄲市內的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嚴格禁止在墓區內焚香、點燭、燒紙錢、燃放鞭炮等帶明火的祭祀行為,嚴禁攜帶塑料花等不易降解的祭祀品進入墓區;廊坊市嚴禁在墓區周邊公共場所兜售經營祭祀用品,對阻礙清明禁火禁塑工作、妨礙執行公務的人員,將依法給予治安處罰等。「獻一束花,敬一杯酒,鞠一個躬,植一棵樹……」輕輕點擊滑鼠,就可在網上完成對先人的紀念。「網上祭奠」這一新興的方式,正被越來越多的網民接受,一些學校和社區還利用多媒體活動室組織開展「網上祭祀」活動,引導人們通過這一方式表達緬懷先人之情。邯鄲市建議青少年在網上寫一篇祭文來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之情,這樣既節省時間、資金,還避開了集中祭祀的交通擁堵、保障學生安全。今年,華北軍區烈士陵園也專門開通了網上祭奠平臺(http://www.hbjqlsly.com),方便人們祭奠先烈,藉助網絡平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文明清明、文化清明還需大力推動
雖然鮮花祭祀、植樹祭祀等低碳環保的祭祀方式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在城市中的實際施行者依然有限,在農村等偏遠地區更是難以展開。
「清明前後,在一些十字路口,時常有市民趁著天黑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留下一堆紙灰,很難打掃。若是有風的日子,更是四處飄散,破壞環境衛生,給我們的工作增添了麻煩。但人家緬懷親人,我們也不好硬阻攔……」石家莊市環衛工人張阿姨無奈地說。
省委黨校哲學社會學教研部副教授王俊傑指出,清明掃墓祭祖、追思先人,源自中國傳統的孝文化,也是清明節強大的生命力和民間根基所在。但當前,一些人的祭奠行為已經走向異化。城市街頭燒紙菸霧燻人,農村墓地燒「寶馬」、「別墅」更是浪費,這就使頗有文化內涵的節日變得淺薄、低俗。他說,清明祭奠先人,關鍵在「心」,至於採取什麼樣的形式,應該與時俱進。這樣清明節才更有意義。
筆者從省文明辦了解到,每逢清明,我省各地都會發布《文明祭祀倡議書》,大力倡導綠色祭掃,弘揚文明祭祀新風尚,希望廣大城鄉居民以實際行動積極參與其中。
「我們倡議在清明節期間廣泛開展『關愛老人』志願服務活動,弘揚尊老敬老傳統美德;提倡長輩在世時多盡孝道,而喪葬祭祀時則應一切從儉,做到追思先人儉樸為本,逐漸改變燒紙錢祭祀先人的傳統做法。」省會文明辦主任閆國文認為,傳統的祭祀觀念難以一刀切,文明祭祀觀念的深入人心仍需時日。精神文明系統、媒體應該繼續大力倡導,並要充分發揮農村、社區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的力量。
據了解,為倡導文明祭祀、抵制封建迷信活動,石家莊市青園小區、金馬社區等向各樓長及轄區居民發放《文明祭祀倡議書》;青龍滿族自治縣出動宣傳車進行多方宣傳,勸導百姓改變以往燒紙寄哀思的傳統做法,用植樹、種花、種草等方式來祭祀先人;唐山市大力推行骨灰海葬、樹葬、壁葬等新葬式,以節約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王俊傑認為,尊重傳統、充分展現清明文化的意義,從社會層面上說,需要強有力的引導。這不僅需要倡導鮮花祭奠、居家祭奠、植樹祭奠等社會新風,還要借清明深入挖掘清明文化的內涵。從個人層面來說,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每一個在清明節去祭祀已故親人的掃墓者,不但要通過奉上一束鮮花、植一棵樹寄哀思,緬懷親人親情,還要教育後代繼承優良家風,傳承優秀文化。
本文連結:
http://hebei.hebnews.cn/2013-03/30/content_3179886.htm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