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臺灣「太陽花學運」將滿五周年,臺大政治系教授、國民黨臺灣地區領導人參選人張亞中15日表示,這是兩岸衝突上的最高潮,浪潮之後,大陸也調整對臺政策,吸引臺青赴陸就業就學,民進黨再也擋不住,「很難大規模煽動『仇中』情感,因為臺灣人民開始覺醒」。
國臺辦主任劉結一3月5日在談到臺海局勢時說,儘管兩岸形勢依然嚴峻複雜,儘管前進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但大道之行民心所向,兩岸關係必將前行,朝著祖國統一的方向邁進。
據臺媒3月15日報導,臺灣孫文學校15日上午舉辦「太陽花運動五周年省思」座談,由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國民黨政策會前執行長蔡正元、卓越雜誌發行人林定芃、國民黨文傳會前副主委毛嘉慶、「以核養綠」公投發起人黃士修、臺北市青年聯合會秘書長陳建維對談。
座談會現場 圖片來自臺媒
張亞中指出,「太陽花學運」發生有其時代脈絡,馬英九執政前幾年在兩岸交流「只經不政」就像開車兩個輪子鎖住,必然「翻車」。
他認為,當時抗爭者認為「反服貿」是反大陸統一,主要是國民黨沒有去想辦法結束兩岸緊張狀況,用的也是民進黨改的課綱,推行「去中國化教育」、排斥大陸,加上經貿交流的成果沒有分享給每個老百姓;「太陽花學運」後,國民黨當時被貼上「無能政黨」標籤,至今形象沒有完全改善。
「太陽花」學運資料圖 圖片來自臺媒
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表示,當時學潮攻佔「立院」,馬英九當局官員跑光,沒人出來辯護,話語權都在民進黨身上;學潮把柯文哲拱出來,結果柯選上臺北市長後,知道「反中」是末路,開始主張「兩岸一家親」;當時「行政院長」江宜樺強力驅逐佔領「政院」的群眾,否則股市停擺,會造成臺灣更大挫傷。蔡正元認為,江宜樺作了正確的事,馬英九當局卻無法保護他,國民黨「戰鬥無力、強敵壓前、人人棄兵卸甲,成了軟腳蝦」。
林定芃提到從數據來看,「太陽花運動」後的第二、三年,臺灣的經濟數據表現受到影響而下滑。
毛嘉慶批評,當時的「太陽花」採取「文青語調、空洞內容,轉移對事實的論辯」,還加入很多反核、同性戀運動等議題,結果當用政治鬥爭處理社會議題時,最後只剩下政治議題,「只有鬥爭、沒有進步」, 這些「第三勢力」當上「民代」、掌握政治資源後,當年訴求的「公平」和「反黑箱」在哪裡?
「太陽花學運」時所謂「廷帆二神」中的陳為廷曾自爆在公交車上對女子襲胸,後被爆出是襲胸慣犯 圖片來自臺媒
陳建維認為「太陽花」造成的最重要結果,是加快大陸對臺統一的政策進程。 「太陽花學運」後,大陸的青年政策是「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低收入、中南部以及青年)」、「一代(青年一代)一線(基層一線)」,改吸引臺灣人到大陸念書、創業,就業,推出惠臺政策,「現在把資源都留在大陸,你想要你就來」,自然對當地有所認知、融合。
國臺辦等29個部門2018年2月28日發布「31條惠臺措施」,以吸引臺灣企業、社團、文藝等領域人士前來大陸發展,被境外媒體形容「為兩岸關係投下一顆震撼彈」,臺灣《遠見》雜誌同年3月的一項針對「31條惠臺措施」的民調顯示,18歲至29歲的所謂「天然獨」世代態度出現大轉變,有近六成年輕人表示願意到大陸發展。
臺灣《遠見》雜誌2018年3月14日報導稱,根據其上周進行的民意調查,認為大陸對臺灣民眾友善的佔30.3%,不友善的42.1%。然而,「天然獨」世代對大陸的看法已有轉變。
在10年前的同類調查中,「天然獨」認為大陸對臺不友善的比率高達50.8%,是所有年齡層中最高的,但10年後的今天,持相同看法的下降至39.8%,變為所有年齡層中最低。友善佔比也從35.5%增至40.8%,成為所有年齡層中最高,更有近六成(59.6%)願意到大陸發展。
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今年2月27日「31條惠臺措施」實施一周年時表示,頒布實施的「31條惠臺措施」體現了我們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的真誠意願,彰顯了「兩岸一家親」重要理念。一年來,「31條惠臺措施」實施取得良好效果:提升了臺胞在大陸各地學習、工作、生活的便利化;臺胞享受同等待遇在更大範圍和更多領域得到了落實;臺胞有更多參與感、獲得感和融入感,進一步促進了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