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7 14: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920年早春,29歲的陳望道收到《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主編邵力子的來信,上海《星期評論》雜誌請他全文翻譯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隨信還附上《宣言》日文版,以及由李大釗從北大圖書館借出、請陳獨秀帶到上海的《宣言》英文版。
懷揣著追求真理、救亡圖存、民族復興的遠大理想,陳望道一頭扎進家鄉義烏分水塘村老宅的柴房中,「硬是費了平時譯書五倍的功夫,把彼底原文譯了出來」,於是,這部標誌著馬克思主義誕生的經典著作變成了方塊字,「共產黨」「共產主義」來到了東方。同年6月27日、28日,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最初5位成員之一且最年輕的俞秀松在日記中,記錄了他將《宣言》譯稿送交老漁陽裡陳獨秀等審校的史實。8月,在陳獨秀和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的直接支持下,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宣言》在上海今黃浦區復興中路的「又新印刷所」以單行本的方式出版問世。8月22日,陳望道及其學生俞秀松、施存統、宣中華等人在新漁陽裡發起成立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俞秀松當選為首任書記。談及在滬建團的原委,陳望道後來回憶道:「五四運動後,青年要求進步、要求找出路的心很切,需要有人指點。當時上海一些進步報刊,經常答覆青年們的問題,於是,一些青年便跑到上海來了。我們曾為他們安插住處,給他們補習功課。以後,在他們中間發展了團員。」
改革先鋒,追望大道。《新青年》創刊初期,陳望道僅28歲,雖身處東瀛,便以筆為刃,投身新文化運動,走在白話文改革的前列。1919年1月,還在日本留學的他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首次署名「陳望道」發表《橫行與標點》一文,鼓勵青年編者和讀者。1919年夏,陳望道受五四運動的感召回國,受聘於浙江第一師範學校,任語文教員。8月,他在《致仲九》一文中寫道「適應時代的,才可以叫做真理……我們以為青年人,決不可存一種懦怯的心理,因為一些些兒風吹草動,就裹足不前;仍舊應該圖謀發展的!」。在「一師」,陳望道積極推行國文教學改革,教學形式上採用白話文,教學內容上大力批判封建舊思想,支持青年學生施存統等宣傳新文化新道德,反對盲目崇拜,提倡思想解放。這場國文教育改革遭到了反動當局的鎮壓,釀成聞名全國的「浙江一師風潮」。有一個細節印證了這場改革在當時青年人中的影響力:這場新文化運動的主陣地《浙江新潮》由「一師」學生在陳望道、夏丏尊的支持下於1919年10月創辦,很快建立起北至哈爾濱、南及廣州、西達成都、東到日本神戶等30多個代派處(發行點),當時26歲的毛澤東同志亦是它的關注者和積極參與者,刊物中縫左起第三條標註:湖南長沙的代辦點和發行人便是「馬王街修業學校毛澤東君」。
這場青年人思想啟蒙引發的風波,使陳望道認識到如不進行制度的根本改革,一切改良措施都是勞而無益的。他自述道,對於新舊「就有了更高的判別準繩,也有了更精的辨別,不再渾稱為新,渾稱為舊了。這更高的辨別準繩,便是馬克思主義」,這為陳望道翻譯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同時,全文使用白話文翻譯,也成為歷史選擇陳望道首譯《宣言》的三項重要條件之一,正因為贏得了青年,《宣言》「第一版印千把本,奉送,有很多地方翻印。」
掩護學生,隱蔽革命。1940年秋,陳望道從上海經香港輾轉到了重慶北碚夏壩,重返西遷至此的復旦大學任教。此時,當局力邀陳望道擔任學校的訓導長——負責師生思想政治教育。望老本不願應承,周恩來同志領導的中共南方局通過地下黨與陳望道取得聯繫,希望先生憑藉這一身份,保護革命師生,因為一旦該職由反動分子擔任,進步力量就會遭到打擊。陳望道領悟了地下黨的意願,同意接受這一職務但提出條件,那就是不受訓,即不接受國民黨當局的集中培訓等。正是利用這個職務,望老掩護了地下黨員,保護了革命力量,使得復旦大學成為南方局的一個據點,其居所「潛廬」院中的其他房屋,也成為地下黨的活動場所和進步刊物《中國學生導報》的辦公室。陳望道對負責聯繫他的地下黨學生鄒劍秋說:「請把黨的意圖告訴我,我會知道怎樣行事的。」
1945年,擔任新聞系系主任兼復新通訊社社長的陳望道親自募集資金,建成了「復旦大學新聞館」。望老以「錄音實習課」為名組織進步師生在新聞館內收聽延安廣播,輯錄新華社的重要消息,將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延安的聲音傳播於校園、渝碚,為此國民黨反動派蔣介石11月25日發出專電,勒令校方「防制」。同年,周恩來同志在中共南方局青年組《目前工作的方向與半年工作計劃》做出重要批示。在這份文件中,青年組明確提出「學校據點以復旦大學為最好最典型」,總結「復旦大學的據點」先進經驗包括,「領導的核心、組織多樣性、反特務鬥爭」等,復旦大學黨的「秘密組織的多樣性,以適合各樣的先進同學,如菊社團結女同學……爭取公開組織的領導權(如自治會選舉,系會舉選);用個別人參加某團體內起作用(如對壁報編輯等)」等等。由此,復旦的「紅色基因」日益壯大,成為抗戰大後方有名的「民主堡壘」,學校也被當時的青年師生譽為「夏壩的延安」。
《宣言》精神,代代傳承。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心系青年,關心青年工作,寄語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奮鬥。今年6月6日,平均年齡29歲的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陳望道舊居)黨員志願服務隊全體隊員,在黨的99周歲生日到來之際,寫信給總書記匯報了堅持展示館志願講解服務的經歷和體會,表達了「90後」「95後」青年黨員做《共產黨宣言》精神忠實傳人的信心和決心。6月27日,總書記給隊員們回信,再一次對100年前青年陳望道首譯《宣言》高度評價,對青年黨員積極宣講老校長追尋真理故事、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給予肯定期許,對復旦大學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更多宣言精神的忠實傳人提出殷切期望,同時要求全體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習近平同志先後多次專題就《宣言》中譯及其精神內涵發表重要講話,對當代青年給予肯定與勉勵,尤其是6·27重要回信,專門強調青年要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為當代青年運動提供了重要遵循。
新中國成立初,陳望道會見外賓時有人問及,恩格斯曾說「翻譯《宣言》是異常艱難的」,他當年為什麼能夠堅持,望老回答說:五四運動時代,青年人都關心國家的命運,許多人在尋求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當時有各種各樣的新思潮湧進來,有無政府主義、工團主義,以及其他一些名目的主義,「因為我信仰馬克思主義,所以就答應翻譯了。」1976年6月,望老以「大病後留言」的方式,在生命的最後時日留下遺囑,在這封最新的珍貴檔案中,陳望道用顫抖的字跡,強忍著病痛寫道:「振新吾兒,良玉吾媳同鑑:我經常以紅燈記的那革命家庭來比作我們家庭,目的在乎督促你們努力改造思想,刻苦攻讀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提高自己的政治識別能力,爭取早日加入共產黨,為黨工作……」
正如總書記在6·27重要回信中指出的:100年前,陳望道同志翻譯了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為引導大批有志之士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興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100年後,紀念望老首譯《宣言》和發起成立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一百周年,就要學習陳望道同志「活著一天就要為黨工作一天」的馬克思主義終身信仰,努力做到——「心有所信,方能行遠」。
原標題:《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陳望道首譯《宣言》百年與紅色精神傳承》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