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陳望道首譯《宣言》百年與紅色精神傳承

2021-01-09 澎湃新聞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陳望道首譯《宣言》百年與紅色精神傳承

2020-12-07 14: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920年早春,29歲的陳望道收到《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主編邵力子的來信,上海《星期評論》雜誌請他全文翻譯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隨信還附上《宣言》日文版,以及由李大釗從北大圖書館借出、請陳獨秀帶到上海的《宣言》英文版。

懷揣著追求真理、救亡圖存、民族復興的遠大理想,陳望道一頭扎進家鄉義烏分水塘村老宅的柴房中,「硬是費了平時譯書五倍的功夫,把彼底原文譯了出來」,於是,這部標誌著馬克思主義誕生的經典著作變成了方塊字,「共產黨」「共產主義」來到了東方。同年6月27日、28日,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最初5位成員之一且最年輕的俞秀松在日記中,記錄了他將《宣言》譯稿送交老漁陽裡陳獨秀等審校的史實。8月,在陳獨秀和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的直接支持下,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宣言》在上海今黃浦區復興中路的「又新印刷所」以單行本的方式出版問世。8月22日,陳望道及其學生俞秀松、施存統、宣中華等人在新漁陽裡發起成立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俞秀松當選為首任書記。談及在滬建團的原委,陳望道後來回憶道:「五四運動後,青年要求進步、要求找出路的心很切,需要有人指點。當時上海一些進步報刊,經常答覆青年們的問題,於是,一些青年便跑到上海來了。我們曾為他們安插住處,給他們補習功課。以後,在他們中間發展了團員。」

改革先鋒,追望大道。《新青年》創刊初期,陳望道僅28歲,雖身處東瀛,便以筆為刃,投身新文化運動,走在白話文改革的前列。1919年1月,還在日本留學的他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首次署名「陳望道」發表《橫行與標點》一文,鼓勵青年編者和讀者。1919年夏,陳望道受五四運動的感召回國,受聘於浙江第一師範學校,任語文教員。8月,他在《致仲九》一文中寫道「適應時代的,才可以叫做真理……我們以為青年人,決不可存一種懦怯的心理,因為一些些兒風吹草動,就裹足不前;仍舊應該圖謀發展的!」。在「一師」,陳望道積極推行國文教學改革,教學形式上採用白話文,教學內容上大力批判封建舊思想,支持青年學生施存統等宣傳新文化新道德,反對盲目崇拜,提倡思想解放。這場國文教育改革遭到了反動當局的鎮壓,釀成聞名全國的「浙江一師風潮」。有一個細節印證了這場改革在當時青年人中的影響力:這場新文化運動的主陣地《浙江新潮》由「一師」學生在陳望道、夏丏尊的支持下於1919年10月創辦,很快建立起北至哈爾濱、南及廣州、西達成都、東到日本神戶等30多個代派處(發行點),當時26歲的毛澤東同志亦是它的關注者和積極參與者,刊物中縫左起第三條標註:湖南長沙的代辦點和發行人便是「馬王街修業學校毛澤東君」。

這場青年人思想啟蒙引發的風波,使陳望道認識到如不進行制度的根本改革,一切改良措施都是勞而無益的。他自述道,對於新舊「就有了更高的判別準繩,也有了更精的辨別,不再渾稱為新,渾稱為舊了。這更高的辨別準繩,便是馬克思主義」,這為陳望道翻譯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同時,全文使用白話文翻譯,也成為歷史選擇陳望道首譯《宣言》的三項重要條件之一,正因為贏得了青年,《宣言》「第一版印千把本,奉送,有很多地方翻印。」

掩護學生,隱蔽革命。1940年秋,陳望道從上海經香港輾轉到了重慶北碚夏壩,重返西遷至此的復旦大學任教。此時,當局力邀陳望道擔任學校的訓導長——負責師生思想政治教育。望老本不願應承,周恩來同志領導的中共南方局通過地下黨與陳望道取得聯繫,希望先生憑藉這一身份,保護革命師生,因為一旦該職由反動分子擔任,進步力量就會遭到打擊。陳望道領悟了地下黨的意願,同意接受這一職務但提出條件,那就是不受訓,即不接受國民黨當局的集中培訓等。正是利用這個職務,望老掩護了地下黨員,保護了革命力量,使得復旦大學成為南方局的一個據點,其居所「潛廬」院中的其他房屋,也成為地下黨的活動場所和進步刊物《中國學生導報》的辦公室。陳望道對負責聯繫他的地下黨學生鄒劍秋說:「請把黨的意圖告訴我,我會知道怎樣行事的。」

1945年,擔任新聞系系主任兼復新通訊社社長的陳望道親自募集資金,建成了「復旦大學新聞館」。望老以「錄音實習課」為名組織進步師生在新聞館內收聽延安廣播,輯錄新華社的重要消息,將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延安的聲音傳播於校園、渝碚,為此國民黨反動派蔣介石11月25日發出專電,勒令校方「防制」。同年,周恩來同志在中共南方局青年組《目前工作的方向與半年工作計劃》做出重要批示。在這份文件中,青年組明確提出「學校據點以復旦大學為最好最典型」,總結「復旦大學的據點」先進經驗包括,「領導的核心、組織多樣性、反特務鬥爭」等,復旦大學黨的「秘密組織的多樣性,以適合各樣的先進同學,如菊社團結女同學……爭取公開組織的領導權(如自治會選舉,系會舉選);用個別人參加某團體內起作用(如對壁報編輯等)」等等。由此,復旦的「紅色基因」日益壯大,成為抗戰大後方有名的「民主堡壘」,學校也被當時的青年師生譽為「夏壩的延安」。

《宣言》精神,代代傳承。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心系青年,關心青年工作,寄語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奮鬥。今年6月6日,平均年齡29歲的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陳望道舊居)黨員志願服務隊全體隊員,在黨的99周歲生日到來之際,寫信給總書記匯報了堅持展示館志願講解服務的經歷和體會,表達了「90後」「95後」青年黨員做《共產黨宣言》精神忠實傳人的信心和決心。6月27日,總書記給隊員們回信,再一次對100年前青年陳望道首譯《宣言》高度評價,對青年黨員積極宣講老校長追尋真理故事、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給予肯定期許,對復旦大學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更多宣言精神的忠實傳人提出殷切期望,同時要求全體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習近平同志先後多次專題就《宣言》中譯及其精神內涵發表重要講話,對當代青年給予肯定與勉勵,尤其是6·27重要回信,專門強調青年要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為當代青年運動提供了重要遵循。

新中國成立初,陳望道會見外賓時有人問及,恩格斯曾說「翻譯《宣言》是異常艱難的」,他當年為什麼能夠堅持,望老回答說:五四運動時代,青年人都關心國家的命運,許多人在尋求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當時有各種各樣的新思潮湧進來,有無政府主義、工團主義,以及其他一些名目的主義,「因為我信仰馬克思主義,所以就答應翻譯了。」1976年6月,望老以「大病後留言」的方式,在生命的最後時日留下遺囑,在這封最新的珍貴檔案中,陳望道用顫抖的字跡,強忍著病痛寫道:「振新吾兒,良玉吾媳同鑑:我經常以紅燈記的那革命家庭來比作我們家庭,目的在乎督促你們努力改造思想,刻苦攻讀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提高自己的政治識別能力,爭取早日加入共產黨,為黨工作……」

正如總書記在6·27重要回信中指出的:100年前,陳望道同志翻譯了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為引導大批有志之士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興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100年後,紀念望老首譯《宣言》和發起成立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一百周年,就要學習陳望道同志「活著一天就要為黨工作一天」的馬克思主義終身信仰,努力做到——「心有所信,方能行遠」。

原標題:《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陳望道首譯《宣言》百年與紅色精神傳承》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地評線】品味「心有所信,方能行遠」
    付彪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願服務隊全體隊員回信,勉勵他們繼續講好關於理想信念的故事,並對全國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提出殷切期望。100年前,陳望道同志翻譯了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為引導大批有志之士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興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 365行動-籤言、手繪、紀錄片 創意描摹「宣言精神」 「新」火傳承...
    7月1日,在復旦大學「紅色基因永傳承,百年奮鬥再出發」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主題黨日活動上,「賡續紅色百年·365行動」正式啟動。他表示:「在製作過程中,我學習了老校長的生平,讀了一些望老的作品,最終選擇以開篇的『共產主義』為關鍵詞,主體輪廓中振臂高呼的青年背影代表了繼承『宣言精神』的新聞學子,同時在背影中嵌套陳望道老校長的形象,表明新聞學子在前行過程中堅定理想信念,方能走得更遠。」「創作每日籤時,我將初升的太陽作為畫面主體,用它來象徵著無產階級的崇高信仰,照亮前進的路。」
  • 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暨馬克思...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和《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陳望道舊居)共同主辦的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召開。  發揚紅色傳統 傳承紅色基因  周亞明表示,在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之際召開本次研討會,對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願服務隊全體隊員回信的精神,研究闡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重大問題,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著作的宣傳與普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 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100...
    由復旦大學與上海市檔案局(館)共同主辦的「真理之甘 信仰之源——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100周年主題展」在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開幕,力圖用好紅色資源、講活歷史故事,再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從理論走向實踐的光輝歷程,為全市和學校的「四史」學習教育提供鮮活生動的歷史教材。
  • 紀念陳望道先生誕辰130周年,講述「真理很甜」
    影片以陳望道先生的生平事跡為線索,以總書記回信中提到的「心有所信,方能行遠」為主題,表現以陳望道為代表的一代知識分子追尋真理、堅守大道的故事和精神。新主流青春勵志電影講述「真理之甘」1891年1月18日,陳望道出生在浙江義烏分水塘。1920年,年僅29歲的他翻譯了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同年在上海第一次公開正式出版,首次印刷1000冊。
  • 做《共產黨宣言》精神的忠實傳人——義烏市舉辦「追望大道」系列...
    做《共產黨宣言》精神的忠實傳人——義烏市舉辦「追望大道」系列活動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 2020-07-02 23: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陳望道首譯的《共產黨宣言》,為什麼會被歷史選擇?
    今年是陳望道的《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100周年它的翻譯和出版不是偶然的、孤立的歷史事件而是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緊密聯繫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說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也是歷史的選擇「四大金剛」與「一師風潮」1919年6月,陳望道在五四運動的熱潮中從日本回到祖國。
  • 在馬言馬,懂馬信馬,提升思政育人能級,做宣言精神忠實傳人
    如何深入踐行宣言精神,感悟真理力量?近日,馬克思主義學院各黨支部召開主題黨日活動。教師支部將「三集三提」制度與支部理論學習有機結合,注重提升教師黨員育人育才本領。學生支部將專業發展與踐行宣言精神深度融合,在實際行動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傳承復旦紅色基因。
  • 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百年,復旦新聞學院如何回應時代答卷
    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中,總書記以6個深刻闡述」和3個「經典著作」,論述了《共產黨宣言》的經典地位。他強調,「《共產黨宣言》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理論寶庫,值得我們反覆學習、深入研究,不斷從中汲取思想營養」。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素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與研究傳統。1920年,老系主任陳望道翻譯了第一個《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對後來馬克思主義事業的領導者影響巨大。
  • 心有所信,方能遠行——2020畢業季,北大人對祖國的告白
    心有所信,方能遠行——2020畢業季,北大人對祖國的告白 2020-07-06 2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陳望道130周年誕辰前夕開機電影《望道》致敬守望信仰大道的勇者
    影片以陳望道的生平事跡為線索,以總書記回信中提到的「心有所信,方能行遠」為主題,表現以陳望道為代表的一代知識分子追尋真理、堅守大道的故事和精神。圖說:電影《望道》海報 官方圖「青春」相隔百年「對話」電影片名《望道》,源自陳望道先生之名,但更透露著「守望信仰大道」的深意。
  • 鉤沉|陳望道與《共產黨宣言》出版百年
    今年是《共產黨宣言》中文版出版百年。1936年,毛澤東在陝北與斯諾會見時,談到自己走上馬列主義道路的過程。其中提及自己最早接觸馬列主義,是在1920年夏秋讀到的三部啟蒙讀物。
  • 百年漁陽裡正青春 新青年傳承紅色初心不變
    時光走過了一個世紀,漁陽裡迎來百年,漁陽裡精神需要繼續研究,更需要通過新形式宣傳與傳承。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館長洪穎哲在發言中表示,「漁陽裡的紅色文化精神將引領廣大團員青年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百年前,《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在上海問世「真理之甘 信仰...
    本報訊(記者李婷)1920年,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在上海出版。這是《共產黨宣言》的首個中文全譯本,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傳播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也是陳望道長年生活、工作的地方。
  • 傳承紅色基因 汲取榜樣力量
    (學校供圖)    本報記者莫俊 通訊員沈毅 曾嫻 吳詩玥 舒麗 馮小明   2020年《紅色傳奇》進校園系列活動啟動後,南寧市各中小學以此作為學校德育教育的工作重點,創新活動載體,策劃、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讓師生有收穫,思想受洗禮,爭做時代新人,讓紅色精神在綠城不斷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