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思維:做一個更具智慧的人
文/三秋樹
01
模型思維是一種更高級的思維方式,它把思考正規化,幫助我們更好地研究解決問題,理解世界。
最近讀了斯科特·佩奇的《模型思維》一書,該書原是佩奇在大學講授的課程。後來搬到了網上,成了網紅課,超過一百萬人在線學習。
之前,模型主要供科研機構、大學教授研究商業、政策和社會科學所用,包括金融分析、天氣預報和情報分析等。現在,大數據時代來臨,普通人也非常容易獲得大量的信息與數據,套用一些模型,就可以讓自己撥雲見日,見解更深刻,洞見更準確。
每天打開手機,各種信息應接不暇,如過江之鯽,但我們很難洞見各種信息之間的邏輯關係與背後的真實原因,模型卻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工具。
書中這樣一段話:無論數據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如何深刻,它都不是靈丹妙藥。我們也許可以通過數據了解到已經發生了什麼和正在發生什麼,但是,由於現代世界是高度複雜的,我們可能很難能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更何況,經驗事實本身也可能是誤導性的。
這段話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知其然很難知其所以然。現代世界高度複雜,信息多而雜亂,我們只知道發生了什麼或者正在發生什麼,很難理解為什麼會發生。今天股指漲了;全世界新冠病毒感染者是多少人;國家推出了減稅計劃等等。這些信息背後往往需要有模型來解讀。比如,你掌握了傳染病模型,你看到每天新冠感染者人數時,就可以進行預測。通過易感者、感染者和痊癒者組成的模型和傳染病的發生概率,就可以推導出一個傳染閾值,也就是一個臨界點,超過這個臨界點,傳染病會傳播。為此,還可以推演,為了阻止傳染病傳播,需要接種疫苗人數的比例。
第二層含義是,人本身存在著認知偏見,一些經驗事實本身就具誤導性,我們看不穿也識不破。
比如計件工資制統計數據顯示,每個工人生產一件產品獲得的報酬高,反而生產的產品少。這跟我們直覺相反,按理說報酬高,工人積極性更高,產品量會更多。但薪酬工作條件模型告訴我們:報酬高,產品少是跟工作條件相關。工作條件差,產品生產難,導致計件報酬高。工作條件好,產品產量高,計件報酬反而低些。
通過簡單的模型分析,我們容易克服各種認知偏差的影響,變得更加理性,更加接近問題的本質,就能澄清相關假設,更有邏輯地思考,校準、檢驗因果關係與相關性。其中最關鍵的是:如果讓模型與人面對面直接「競爭」,模型將會勝出。
02
為什麼模型會比人直觀的思考更靠譜?
因為模型是對真實世界的抽象,是數學公式和圖表的形式化結構。我們知道,只有抽象的東西,才是屬於邏輯的範疇。有了模型,我們就能用邏輯做推演,做預測。只要邏輯是對的,結果也就是正確的。
模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基於邏輯的抽象認識世界的視角。在模型中,模型是簡潔的,剝離了不必要的細節,各實體間有一定的關聯,而且模型給出了精確的定義,可以進行推演。
雖然模型是真實世界的簡化版,但這並不影響模型解釋、預測、研究解決問題。喬治婭·吉弗說:沒有什麼比現實主義更不真實了……細節令人困惑。只有通過選擇、通過消除、通過強調,我們才能獲得事物的真正意義。
書中舉例了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提供1820億金融救助款,出手拯救了跨國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而沒有救助雷曼兄弟。為什麼?
上圖可見,AIG金融機構佔據了中心位置,它向其他公司出售保險。如果AIG破產,會引發相關公司跟著破產,像美國銀行、摩根大通、美林、花旗銀行等,牽一髮而動全身,產生連鎖反應,動搖整個美國的金融界。
反觀雷曼兄弟,並沒有佔據網絡的中心地位,與其關聯的只有AIG和貝爾斯登,其倒閉影響甚微。事實上,美國政府最終也沒有伸手拯救雷曼兄弟,讓其倒閉。雷曼兄弟破產也沒有導致金融體系崩潰。
通過這個模型,也就清晰了解了美國政府決策的原因,救AIG,不救雷曼兄弟。
有時一個簡單模型勝過千言萬語,清晰明了的洞悉問題的本質。
不過,模型並不等同於真實的複雜世界,有時單個模型面對複雜世界會顯得身單力薄,解讀乏力。這時,就需要用多個模型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同一事件。讓不同模型進行碰撞,補充,從而得出正確的推演與解讀。
美國政治學家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採取多模型思維方法解釋了古巴飛彈危機。
1961年4月17日,美國中情局訓練了一支部隊在古巴海岸登陸,企圖推翻菲德爾·卡斯楚政權,加劇了美蘇之間的緊張關係。作為回應,蘇聯將短程飛彈運到了古巴,而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則以封鎖古巴作為回應。最終,蘇聯做出讓步,危機結束。
艾利森用了三個模型解釋這件事。
首先,他運用理性行為者模型得出,美國選擇封鎖古巴是最優策略。
其次,他運用組織過程模型得出,美國不具備在一次打擊中摧毀所有蘇聯飛彈的能力,選擇封鎖為上策。
最後,他運用政府過程模型得出,赫魯雪夫在古巴部署飛彈更多地是一種力量的宣示,而不是準備真正的發動核戰爭。
通過三個不同的模型,從三個不同的視角評估這個事件,也就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雖然,單個模型的解讀不一定全面,多個模型的同時運用就容易修正偏差,得出滿意的結果。
03
如果通過三個模型得出的結論並不一致,甚至彼此相悖,那該怎麼辦?這就需要看一個人的智慧。
上圖所示。這個智慧層次結構的最底部是數據。數據代表原始的各種事件和現象。出生、死亡、市場交易、投票、降水、足球比賽,以及各種各樣的(物種)發生事件等。看到數據你只能了解發生了什麼,並不能讓你理解為什麼會發生。數據是缺乏意義、組織或結構的。
在數據的上層是信息。信息是結構化的數據。信息把各種數據命名歸入相應的類別。比如:落在你頭上的雨是數據,北京7月份總降水量則是信息;超市買的白菜、蘿蔔是數據,超市每個月白菜或蘿蔔的銷售量是信息。信息不再是原始的數據,他可以幫助我們來分析和解讀事件或現象。
信息的上一層是知識。知識是把信息組織起來,告訴我們各種事件之間的邏輯關係。我們可以用各種邏輯關係解釋事件或現象是怎麼發生的。下雨了是數據,知道地面的水蒸氣上升到高空遇冷變成小水滴,小水滴組成了雲,在雲裡相碰撞,合併成大水滴,空氣託不住時,便從雲中落下來,這就是知識。知識呈現為模型的形式,能夠進行解釋和預測。
最上一層是智慧。智慧就是指識別和應用相關知識的能力。對於下雨有多種解釋,是龍王發怒、還是雷公打雷,還是水蒸氣凝結導致,智慧就是在你了解的眾多知識或模型中找出最優解。以上三種下雨的解釋,你選哪一種,這是你的智慧。
從數據到智慧,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認知升級。如果一個人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只體驗而不總結,那他得到的就只有數據。有人看看新聞,讀讀報紙,知道現在社會上發生了的事情是什麼意思,那他得到的就是信息。有的人能從看到的信息中總結出一些規律,從經驗中獲得一些判斷,從書本上學到一些說法,他獲得是知識。但知識不等於智慧,智慧是懂選擇該用哪個知識,哪個模型作出決策,而且有勇氣去執行,去兌現。這才是真本事。
智慧層次圖給了我們一個成為智者的清晰路徑。先要有大量真實的數據,再把這些數據分門別類形成信息,再從眾多信息中找出各種邏輯關係變成知識,最後綜合各種知識,面對一個問題,選擇什麼樣的模型,選擇一個還是幾個模型,當不同模型推演的結果存在相悖的情況時,你怎麼選擇,並做出相應的決策,則是智慧。
善用模型思維,刪繁就簡,洞悉本質。把複雜的問題看簡單,從而做出選擇,你就會成為一個更具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