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號,周杰倫發布了新歌MV。這首以古巴為取景地的歌曲,歌名也是以古巴最著名的雞尾酒名mojito命名。這首歌在發布之後熱度非常高,原因之一就是mojito的讀音引起了論戰。大家發現mojito在歌曲中的發音並非大家常聽到的「莫吉託」,而是更接近漢語「莫喜多」三個字的讀音。
《Mojito》歌曲宣傳海報
西班牙語的成型
Mojito(國際音標:[moxito])是一種傳統的高球雞尾酒。它的具體起源已經無法追溯。不過公認的是,古巴是它的故鄉。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種雞尾酒與19世紀在古巴甘蔗田裡工作的非洲人有關。這種用石灰、甘蔗汁和薄荷加工的雞尾酒用來預防壞血病和痢疾。Mojito這個名字也反映出它的古巴背景:其一,mojo是一種用石灰製成的古巴調味料;其二,Mojito還是mojadito(西班牙語「溼」)的派生詞。
Mojito雞尾酒
古巴的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Mojito自然按西班牙語的規則來發音,不能硬套英語或者中國的漢語拼音來發音。Mojito之所以被長期誤譯為「莫吉託」,主要是因為將Mojito的j讀成了漢語拼音的j;而西班牙語的j在西班牙語中讀[x],相當於漢語拼音h的讀音。j為什麼這麼讀,這則要扯到西班牙語的歷史和j字母的歷史了。
西班牙語是羅曼語族(又稱羅馬語族)的一支,其元祖是古典拉丁語。公元前3世紀,羅馬入侵伊比利亞半島。伊比利亞人都被不同程度的羅馬化,拉丁語逐漸通行於該地區。羅馬人的官方語言拉丁語順理成章地成為伊比利亞地區的上層語言和通行語言。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拉丁語逐漸分化。各地的民間拉丁語逐漸形成,它是古典拉丁語在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羅馬尼亞等地的民間通俗變體,可以認為是古典拉丁語在各個國家和地區上的方言。
印歐語系關係樹
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徵服了伊比利亞半島。眾多基督教王國在天主教勢力支持下展開對半島漫長的收復運動,半島逐漸形成了卡斯蒂利亞王國、阿拉貢王國、葡萄牙王國等國家。半島也產生了多種語言(方言),包括卡斯蒂利亞語、加泰隆尼亞語、巴斯克語、加裡西亞語、阿蘭尼斯語和萊昂尼斯語等等。
1360年時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各王國
在收復運動中,卡斯蒂利亞王國取得了領導地位,也使卡斯蒂利亞語逐漸成為了半島的官方語言。1469年,阿拉貢王國的斐迪南二世與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女王聯姻,使這兩個王國合併,基本實現了西班牙的統一。1492年,薩拉曼卡大學教授安東尼奧·德·內夫裡哈(Antonio de Nebrija)將自己撰寫的《卡斯蒂利亞語語法》(Gramática de la lengua castellana)進獻給伊莎貝拉女王,這也是第一本歐洲方言語法書。卡斯蒂利亞語就是現今所稱的西班牙語。
安東尼奧·德·內夫裡哈
《卡斯蒂利亞語語法》
《卡斯蒂利亞語語法》其實也是對教會的官方語言書面拉丁語的一次打擊。內夫裡哈宣稱「語言將永遠與帝國相伴隨」,他認為,希伯來語、希臘語、拉丁語都有過自己輝煌的時代,現在已經是西班牙語的輝煌時代。路德用德語翻譯《聖經》後,更是加速了教權的衰落。各國君主為了樹立政治權威,紛紛主張用本地語言和文字,歐洲的語言格局為之改變,教會拉丁語也為地方語言所取代。1518年,西班牙議會宣布承認斐迪南與伊莎貝拉的外孫卡洛斯一世(即查理五世,出生地在低地國家根特,位於今比利時)為西班牙國王之時,要求他學習西班牙語。
J字母的產生和音變
拉丁字母(Latin alphabet)是目前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字母文字體系,是大部分國家使用的標準字母或工具字母。它是古羅馬所使用的字母,所以又稱羅馬字母(Roman alphabet)。最早使用的拉丁字母刻寫的銘文見於普雷內斯飾針上,這是一枚公元前7世紀的鬥篷別針,上書MANIOS MED FHEFHAKED NUMASIOI,意思是「馬尼烏斯為努梅利烏斯製作此別針」。
普雷內斯飾針
我們現在常見拉丁字母有26個字母,各有大小寫兩種形式。不過,最初的拉丁字母只有21個,沒有J、U、W和Y、Z。羅馬徵服其他地區後才引進了Y、Z,增加到了23個字母。拉丁字母也沒有J、U和W,分別以I、V、V代替。11世紀後,J、U和W產生,增加到了26個字母。但是,I和J都可以發作[i]、[i:]以及[j],兩個字母經常互換,J因此也被稱為「輔音I」。《新約》的「約翰」(希伯來語:Yoanna),傳到羅馬後,拉丁語就有Johannēs和Ioannes兩種寫法。
古典拉丁語字母表
常見語言中字母發音表
到了16世紀中期,J永遠地從I中分離了出來。在此之前,這兩個字母經常互換。1542年,法國語法學家路易斯·梅格雷(Louis Meigret)就最先建議將這兩個字母分開,以表示不同的發音。有意思的是,最早明確使用這兩個字母的使用範圍的並非是上述學者,而是荷蘭印刷商,這就是在印刷行業中J被稱為「來自荷蘭的I」的緣故。
西班牙語本來與現在的法語、葡萄牙語等羅曼語族兄弟語言類似,在中世紀發音為舌叶音[];15世紀以後逐漸從濁音演變為清音[];緊接著又軟顎音化為[x],也就是現在J在西班牙語裡的發音。這個演變結果大概在16世紀基本定型。
普通話的h其實也是[x]。發音時,舌面後部接近軟顎。南方漢語方言的吳語、粵語、閩語與英語的h一樣,讀[h],發音部位在喉部。普通話以及很多北方漢語方言中,實際上並不存在[h]音,取而代之的是清軟顎擦音[x]。由於[x]與[h]讀音接近,《漢語拼音方案》就把[x]設計為h,把[x]對應的顎化音[]設計為x。雖然普通話裡已經沒有hi這個音,不過「希」「喜」等字在團化前讀hi。西班牙語的ji音節可以譯成「喜」。
《漢語拼音方案》聲母部分
此James非彼James
2014年夏天,年輕的哥倫比亞球員James Rodríguez(西班牙語:[xamez roies])一鳴驚人,以5場6進球2助攻的優異表現,奪得巴西足球世界盃的金靴獎。NBA聯盟頭號球星勒布朗·詹姆斯說:「他這麼強,因為他和我一樣,都叫James[deimz]。」勒布朗的話並不對,因為另一個James並不叫「詹姆斯」。央視體育主持人此前並不認識這個年輕球員,按照英語規則,音譯為「詹姆斯」。這當然不正確的。哥倫比亞是西班牙語國家,James當然得按西班牙語規則發音。根據西班牙語的讀音,中文應該音譯為「哈梅斯」。
最為中國人所熟悉的外語英語,它屬於日耳曼語族的語言,並不遵循羅曼語族的發音規則和演變規則。J不像法語、葡萄牙語等羅曼語族語言這樣讀[],而是[d]。古英語本來也沒J字母,也無[]音,只有[d]這個音。受法語影響後,把法語裡的J[]挪用過來表示自己的近似音[d]。
英國政治家約翰·福蒂斯丘書上所列的撒克遜字母表(古英語字母表)
歐洲的語言格局改變後,同個詞彙在歐洲各國變成了不同寫法。以上文提到的聖經人名「約翰」為例,它在拉丁語中寫成Johannēs或Ioannes,現在演變為俄語的Ivan(伊萬)、英語的John(約翰)、德語的Johann(約翰)、法語的Jean(讓)以及西班牙語的Juan(胡安)。Juan是西班牙常見的男子人名,比如曼聯足球俱樂部的Juan Mata。按照西班牙語發音,Juan讀作[xwam],音譯為「胡安」。如果按照漢語拼音規則硬套,恐怕要讀成「捐」或「娟」了。
「約翰」的部分變體
同個人名,在不同國家也是不同讀音,即便是在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這種兄弟語言。葡萄牙著名足球教練José Mourinho經常被我國媒體譯成「何塞·穆裡尼奧」。José在西班牙語裡讀作[xose],可譯成「何塞」。但他是葡萄牙人,José在葡萄牙語裡讀[uz],當譯作「若澤」或「儒澤」。
《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Jose譯名規則
那麼,Mojito的to[to]為何要譯成「多」呢?這也是英語發音規則和漢語拼音的鍋。英語與法語、西班牙語等羅曼語族的輔音雖說都是兩分,但前者的t其實是國際音標的[t'],後兩者是國際音標的[t],即漢語拼音d的讀音。漢語拼音的特色是另一個是用濁音字母b、d、g表示不送氣清音聲母[p]、[t]、[k];用不送氣清音字母p、t、k表示送氣清音聲母[p']、[t']、[k']。此方案是給國人使用的,這樣處理好處是省掉了符號,但在讀外語時候容易受到幹擾。按照[to]的讀音,它實際上接近普通話「多」[tuo]的讀音。
綜上,Mojito譯成「莫吉託」,是一個典型的中式音譯,按照漢語拼音規則去讀西班牙語單詞。還是一句話,「廣泛使用的錯譯」不等於這個錯譯是對的。姓名讀法名從主人是翻譯的一大重要原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