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7月9日在港上映電影《殺人犯》,約上映一月,收1170萬港元下畫,預期9月登臨臺灣,內地上映的時候更名為《罪與罰》,因結局改動,整體效果大打折扣,票房寥寥。
幕後新晉導演周顯揚、編劇杜致朗,據稱頗為強大的製作、發行班底,臺前影人郭富城、張均寧、張兆輝、錢嘉樂、陳觀泰,其他角色演員恕不羅列。
在當時的香港影市,上述組合價值幾何?應收幾何?
第一個問題,各人各見。
第二個問題,市場已給出答案。
上映後,有人這樣形容劇情:荒謬絕倫。
電影甫出,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即時而來。
傳媒記者與影評人的聲音如出一轍:荒唐!荒謬絕倫!
香港雅虎的論壇裡,在郭富城的影迷與部分中立者盛讚影片的罅隙裡,有人嘶聲狂喊:乾脆你編外星人殺人!徹頭徹尾的爛片!
甚至在並未上映的內地,也有媒體出招:《殺人犯》懸念劇情生硬/郭富城表演稍顯過火。
因為電影裡有個設定:不老症。
我們只好這樣理解,《殺人犯》的大熒幕下,無數的問號與青筋此起彼伏,或許就根源於「不老症」的設定,當然還有所謂部分劇情掌控上的失妥,但與之相較,早已不再那麼重要。
幸好,7月29日,好萊塢新片《孤兒怨》來了,相當巧合的橋段,《殺》片編劇杜致朗是新人,在承受多方質疑下,堅持創作自由及並未抄襲,因兩部片子上映的時間差近一個月,沒有片子會在上映前洩漏核心劇情,至少這一點上,應該信杜致朗。
香港媒體與內地媒體是有差異的,其差異在於,香港媒體在明曉真相的前提下編造話題,內地媒體卻是從來不關注本質,腳踏實地地抓住表象,並不探究內裡如何,或許說得有些許刻薄,卻仍相信這是不良媒體的昭彰特徵。
同樣的劇情設定,好萊塢的《孤兒怨》獲得滿堂喝彩,港片《殺人犯》對這些人來說卻想要殺之而後快。
這是什麼邏輯?
當年華語片第七名的成績,也被描述成為爛片的收穫。
《殺人犯》香港票房1170萬港元,「講鏟片」給了個理由:出奇地爛,引來諸多(所謂諸多,應該是講票房主要貢獻者)好奇觀影者入場。
香港影市的低迷歷時已久。新導演、新演員抑或資深導演演員的電影,票房從數十萬到千萬之內,早已見怪不怪,否則也不必要有「振興港片」的提法。
《殺人犯》是一個異數。
即便周顯揚頂著李安愛徒的光影、杜致朗戴著「才女編劇」的花環,從演員角度而言,唯有郭富城叫座力稍強,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沒有過千萬票房的潛質,更遑論與三部強勢西片同期抗衡。
也有人說,預告片剪輯、海報設計、郭富城的眼神,三大元素吸引入場。
獵奇者當然從來都有,卻也從來不可能成為票房主力。
也有人講宣傳力度,但若講到宣傳,《殺人犯》鋪天蓋地了嗎?即便是真,莫非鋪天蓋地的宣傳,可以挽救爛片的結局?
電影從來無法完美。新人首作,郭富城戮力相助與自我成就,試問:刻薄如斯,何苦?
電影是從來不可以說,這屆觀眾不行。
但鋪天蓋地的握有主導權的媒體和影評人,有時候行與不行,他們說了可以真可以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