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原住民。
2.63億,在中國。
消費傾向更新潮,更個性,內容付費傾向高,二次元屬性強大。
這些屁話大家早就聽膩了。
房間裡的大象已經越長越大,你可以裝作看不見,但我忍不住了。
這屆新人,讀毛選,談內卷。
在90後從「佛」到「喪」數年無果後,他們開始失去耐心變得憤怒。
眼下,恨不得爆了每一個資本家的菊花。
在他們面前,前幾年所謂個性昭彰的85至90後一代們,被襯得像印度甘地,最多算非暴力不抵抗。
01
據庫潤數據 2020年9月的調查發現,目前有62.5%的Z世代用戶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長為6個小時及以上,其每天平均花費6.73小時使用智慧型手機。
據 QuestMobile,僅有2.8%的Z世代沒有進行過任何線上消費,有65.9%的Z世代在線上的消費佔比超過20%。
根據企鵝調研,截至2019年6月,充值產品/APP會員(64.2%)及遊戲/平臺貨幣(58.2%)是Z世代最常見的兩種虛擬消費。
其中接近70%的男性Z世代用戶進行過遊戲/平臺貨幣的充值,接近50%的女性Z世代用戶曾為在線小說讀物/周刊雜誌消費。
Z世代最常逛的社區是B站,單日使用時長可達82.4分鐘。
據嗶哩嗶哩在招股書說明,其82%的用戶為Z世代群體。
據庫潤數據2020年9月的調查,Z世代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26元/月。主要來自父母零花錢、節日壓歲錢、學校獎學金、兼職打工、實習工資等多種渠道。
在其消費支出中,除基本保障之外,旅遊、遊戲等精神消費佔比較高佔到了10.10%,其次戀愛、聚會等社交消費也同樣值得關注,佔比在9.60%。
以美妝為代表的顏值經濟,以潮玩為代表的精神體驗經濟,以代餐為代表的健康經濟,以宅文化、外賣為代表的懶人經濟,分別代表了Z世代將捧出的新經濟巨頭的潛伏方向。
從2017年關注未來社交為切入,我就開始持續關注關於Z世代的各種研報分析。
三年過去了,報告細節越做越深入,但方向卻始終如一。
我翻來覆去地看,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如今回頭看,在商業研報裡,Z世代是新興市場,是消費者,是初生的嫩綠韭菜,唯獨不是人。
02
據AppAnnie統計,Z 世代的人口數量現已佔據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超越了千禧一代(Y 世代),成為地球上人口數量最多的一代人。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計算,我國的Z世代人群數量為 2.63 億人,佔目前我國總人口的 18.79%。
進入2020年,我國Z世代中的2063萬人(佔比7.9%)將年滿25歲,開始正式步入職場並賺取收入;
6047萬人(佔比23%)處在研究生階段,正在讀研、實習或找工作;
6954 萬人(佔比26.5%)在讀本科的年紀,4809萬人(佔比18.3%)在上高中。
剩下那6379萬人(佔比24.3%)處於初中或小學。
拋開最後這六千多萬的中小學生,攏共有2億的Z世代人口,正處於意見表達的高峰期。
他們不能代表社會主流。
但他們的聲音,絕對已經構成了網絡主流。
而網絡作為聲量的放大器,將產生他們的意見就是社會主流的錯覺。
一代人一代審美傾向,一代人一代政治訴求。
一代人一代消費偏好,一代人一代歷史使命。
全面深入地展開對Z世代的研究,應儘快在更大範疇裡,提上日程。
而無論你的年紀幾何,只要你處在社會運轉的巨輪之中,那你的生活,也終將被這一群體所影響改變。
03
英國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曾提出科技三定律:
1、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鬆平常的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
3、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科幻作家寶樹模仿這一句型,又給出了「流行文化三定律」:
1、大多數我出生時已經有的流行文化都是陳舊老土不值一提的。
2、大多數在我10-30歲之間誕生的流行文化都是無法複製的經典。
3、大多數在我30歲之後誕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愚蠢膚淺,幼稚可笑的。
依照此,我們還可以給出審美三定律,政治主張三定律,飲食偏好三定律以及穿衣打扮三定律。
紛繁的表象下是一個雋永的規律:人類永遠反對上一代,以及永遠承受來自下一代的反對。
話語權的搶奪只能開闢新戰場。
年輕人如果也一樣喜歡周杰倫、羅納爾多、麥迪,那他們永遠得接受來自上一代的教訓:老哥我當年聽歌/看球的時候......
這樣的反叛還體現在更內在的地方,比如生活態度。
過往四十年來,中國經歷了有史以來最高速的蓬勃發展期,對應到三代人身上,都以對個人奮鬥的認同為底色。
70後講究的是草根奮鬥精神,唱的是「我的未來不是夢」、「愛拼才會贏」,在經濟粗放增長的過程中,搭建了各個產業的「毛坯房」,完成了產業鏈的初步搭建,吃到了「開荒」紅利;
80後要反叛上一代,重點提出了對個人意志的追求,講個體尊嚴,講生命自由。在經濟高速擴張的過程中,與上一代緊密配合,構成了堅實的中層力量,同時在經濟周期中吃到了「房價」紅利;
90後同樣要反叛上一代。一方面,這一代人眼看耳聽的故事,都是父輩兄長們依靠著個人奮鬥打下的一座座江山,內心深處有著對奮鬥精神的認同;另一方面,L型新常態的增長模式註定了躍遷式機遇的減少,實際生活中的經歷也很快令這批人發現組織內部的上升階梯開始變得陡峭。
為了消弭這一矛盾心態帶來的自我落差,這一代人分別嘗試了「佛」與「喪」,試圖以「不在乎」和「自我否定」的姿態來消解內心的向上欲望。
在90後的「隔離作用」下,Z世代不再信任個人奮鬥的內核,同時不願接受以「佛」和「喪」為代表的上一代態度。
在這樣的背景下,Z世代開始第一次將目光朝向了個人奮鬥之外的因素,試圖為命運的壓抑找到情緒出口。
04
中國的政治教育是大膽且深入的。
與西方整日裡喊著「愛」、「民主」、「自由」不同的是,中國的青年張嘴就是「資本」、「階級」、「剝削」、「託拉斯」。
兩年前馬雲還是各位的爸爸。
前幾代人,親眼看著他從被雅虎摁著頭打,到上市時開心得恨不得殺了自己助興。
那時,大家把他當勵志人物,當青年創業的夢想導師。
從今年開始,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馬雲已經變成了各位的殺父仇人。
其中在號稱Z世代精神後花園的B站彈幕裡,這一特徵已經極為明顯。
Z世代生下來時,巨頭們就已經很大了。
我們沒見過阿里來之前的那個世界,阿里是如何改變世界的,我們沒有感知。
但阿里如何給眼下這個世界造成弊端,我們則頗有發言權。
從騎手困在系統裡開始,到螞蟻金服風波,再到整頓直播亂象,乃至最近的社區團購大討論,包括我在內的財經媒體從業者,鮮有反應過來的。
基本上還是處於一個就事論事的態度。
但輿論的傾向已經十分明顯了:立場高於論證,屁股決定流量。
05
風暴已經集結。
它將捲起什麼,我並不知道。
但誰將面臨這些風暴,誰將與風暴共舞,風暴又會帶來哪些機遇,我們可以試著聊一聊。
大廠PR,首當其衝。
誰是力的「直接承受者」已經很清楚了。
從BAT到TMD到京東、拼多多乃至B站自己,輿論正在磨刀霍霍,滿世界找豬來出氣。
以前不久張一鳴質疑《原神》為例。
說真的,要不是員工懟了一句「你退群吧」,這個事情很難以喜劇收場。
試想,如果字節的氛圍稍微傳統一些,再出來一兩個馬屁精自我反省,輿論必然會把字節跳動再次淹沒。
事實上,在事態發酵初期,我們依然在各大社交平臺中看到不少聲音到對張一鳴的「監工」行為的聲討:
「剝削」、「敲骨吸髓」、「資本家」等成套的說辭,如同模板一樣直接好用。
如今的輿論,就像一個裝滿燃料的火藥桶,只需一點火星。
對PR們來說,眼下只是暴風雨前夜的寧靜。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任何負面事件的量級,都不能以過往的經驗來常規判斷。
其次是內容創作者。
流量的財富密碼已經擺在這了。
身邊的同行也已經旗幟鮮明地總結出了經驗:「在B站,噴資本永遠是對的。」
這一範圍,也眼瞅著從B站開始擴散到知乎、微信乃至虎嗅。
「為誰而寫」的元命題,再一次懟在了各位的臉上。
聰明的人,或者說價值觀本身契合的人,已經開始聞風而動,因勢利導。
一篇《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替公眾情緒打開出口,以一篇響噹噹的十萬加,吹起了對社區團購的討伐號角。
隨後,因勢利導也將變得不夠用了。
從等風來到造風去,向來是媒體老師的專長。
一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向職業打假人王海老師致敬,Salute。
接下來,我們還能想見的爆款文章,或許將出現在「App竊聽問題」、「廣告騷擾問題」、「快遞櫃收費問題」、「遊戲肝氪問題」等諸多老生常談的領域裡。
各位PR們除了對內要強調謹言慎行之外,還要當心來自專業媒體老師的狙擊。
06
我總是擔憂的。
不穩定但強大的力量,總讓我感到敬而遠之的恐懼。
在這樣的風暴面前,試圖扭轉什麼是過於狂妄的心態。
我能做的,也只是闡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