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邊城》中的愛情:世間若有雙全法,不負親人不負卿

2020-12-15 皮永寧說科技

沈從文《邊城》中的愛情:世間若有雙全法,不負親人不負卿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最負盛名的代表作,人們對它評價極高,有人說它是鑲嵌中國現代文學畫廊中「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說它是「小說中飄逸不群的小仙女」。

小說描寫了一個風景優美的叫茶峒的山城,讚美了這裡淳樸民風民俗,描摹出人們嚮往的幽美寧靜的生活場景。可是,這裡上演了情竇初開的少女翠翠和母親兩代人的愛情悲劇!邊城,表面上看是「世外桃源」,非常吸引人,其實卻是一處無處安放愛情的所在,相愛之人無法廝守終生,逼得他們或者殉情而亡,或者逃離天涯。

沈從文先生為什麼創作了這篇小說呢?他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人生形式。」

筆者讀過多遍,反覆體味思索,這座邊城究竟是魅力無比其樂融融的「世外桃源」,還是一座偏僻閉塞「謀殺」愛情的「圍城」?如果是民風淳樸的「世外桃源」,為什麼幸福美滿的愛情獨獨缺席了?

一、人們苦苦追尋而不得的「世外桃源」?

景美,風俗淳。

這個處於兩省交界處的山城,「水陸商務既不至於受戰爭停頓,也不至於為土匪影響,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中國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掙扎中的情形,似乎就還不曾為這邊城人民所感到。」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生活在沈從文筆下的邊城的人,真的讓人羨慕嫉妒了。

這個叫做茶峒的小山城,不僅環境優美,沒有受到外來的破壞,這裡的人和兵士也是正直的誠實的。這裡地處川湘交界,茶峒依山面水,鳥語花香,風俗淳樸。坐渡船的非要給錢,管渡船的卻百般推卻,「給」與「推」時的爭奪儼然吵架一般。推卻不了,就仿佛受之有愧似的買了茶或者菸葉,無償供給過往的客人。即便是做妓女的也是重義輕利,守信自約,當事者不以為恥,旁觀者也不指責和輕視。

人美,人性真。

翠翠,白璧無瑕,無憂無慮,豈不是不沾塵埃降落凡間的天使嗎?

翠翠其實是爸爸媽媽愛情的結晶,但是爸爸媽媽有了孩子後結婚不成想「私奔」,媽媽捨不得離開孤獨的父親。爸爸看見媽媽沒有遠走高飛的勇氣,又因為愛惜軍人的名譽,與愛人不能同生,便選擇了同死,爸爸首先服毒殉情。媽媽吝惜腹中無辜的孩子,所以等翠翠一出生,滿懷羞愧的媽媽就故意喝了冷水,追隨翠翠爸爸而去。他們用生命踐行愛的忠貞。

翠翠在爺爺的呵護下長大,為人天真活潑,心靈澄澈如水晶。祖孫二人相依為命,他們還有一隻黃狗,閒著的時候,或逗狗,或聽爺爺講故事,或祖孫二人都用豎笛吹曲子,或者翠翠獨自低低學小羊學母牛叫著,或採一把野花獨自裝扮新娘子。

翠翠,眼眸清澈,心靈更澄澈可愛。豈不是一個不沾塵埃降落凡間的小天使嗎?

爺爺,他心疼女兒和孫女,舐犢情深。女兒未婚先孕,他沒有一句重話,不忍心責備。女兒留下的遺孤,悉心呵護。孫女翠翠是可憐的女兒託付給他的,「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給一個可靠的人」。擔心翠翠重複媽媽的悲劇,爺爺用心籌劃,為翠翠費勁心思。

大老天保和二老儺送既是青年才俊,又是好兄弟。大老天保豪爽耿直,二老儺送浪漫。無論哪一個娶了翠翠,爺爺都是很滿意,關鍵還是看翠翠的心意。可是兄弟二人同時喜歡上翠翠,讓爺爺又喜又憂。是幸,亦或是不幸?

大老天保託人說媒,爺爺不知道翠翠愛的是誰,因此,也不敢輕易表態。可是,爺爺的含糊其辭,惹得大老二老都不高興。

天保和儺送是船總順順的兒子,順順樂善好施,兩個兒子也是「結實如虎,卻又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凌人。」這對好兄弟同時愛上了翠翠,用各自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情。哥哥心直口快,直接告訴爺爺自己喜歡翠翠,並依照習俗託人說媒。弟弟知道哥哥的心思,哥哥也明白弟弟的情意。天保儺送開誠布公的談話,使兄弟兩個知道了對方愛上了同一個女孩。他們既沒退縮,也沒謙讓,選擇了唱歌公平競爭。

後來天保知道翠翠傾心弟弟儺送,他選擇退出,駕油船下辰州,不幸中途淹死茨灘。「二老出北河下辰州走了六百裡,沿途找尋那個可憐哥哥的屍骸」。儺送在面對父親詢問到底中意碾房和渡船哪一個時,儘管依然堅持選擇渡船,可是在父親的喪子之痛和哥哥的死亡面前,恐怕他也無法坦然去接受翠翠,並和她終生廝守。

弟弟心懷對哥哥愧疚,心懷對爺爺的不滿,心懷對愛情的遺憾,毅然選擇了遠避桃源。一邊是血肉親情,一邊是甜蜜愛情,儺送無法在哥哥的死亡面前,去享受愛情的甜美。所以,儺送只能逃跑,他選擇了離開這塊傷心之地。

船總順順雖然把兒子的死歸結為命運,但是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接納跟兒子死亡相關的翠翠做自己的二兒媳。雖然在爺爺去世後,他幫助翠翠料理爺爺的後世,並要接翠翠到家裡住。他原本就是這樣樂於助人,憐憫同情弱小的。

《邊城》裡的人,自帶最古老最原始的古樸純美,本真純粹:愛,就大膽表白。愛,就付出真心。愛,就不計回報。恐怕讀過《邊城》的人,無不心靈受到震撼,受到洗滌,禁不住感嘆:此情只應世外有,人間難得一回見!惋惜翠翠母女的愛情悲劇,可是真的說不出誰對誰錯,是誰謀殺了幸福的愛情。一切是那麼自然,誰也沒有錯誤。

二、一座謀殺愛情的「圍城」?

《邊城》為我們描畫了環境優美風俗淳樸人性善良的「世外桃源」,我想每一個讀者看了《邊城》,都會喜歡這裡,嚮往這裡。然而,這麼理想的世外桃源裡,為什麼神聖的愛情總是缺席?

先看翠翠父母的愛情。翠翠的父母相親相愛,可是有了愛情的結晶卻結婚不成,導致雙雙殉情。是什麼讓這對戀人不能結婚呢?鬥膽分析一下。

首先,風俗不容。可能是當地風俗不允許軍人和當地老百姓結婚,如果在兩個相愛的人都有了孩子的情況下,還逼得兩個年輕人要私奔或以死殉情的話,只能說這個風俗真的是陳風陋俗,難怪兩個年輕人要逃離這裡。

其次,愛情和親情的矛盾。翠翠媽媽是獨生女,不忍捨棄孤獨的父親,所以媽媽沒有跟爸爸私奔的勇氣。不忍傷害無辜的孩子,所以媽媽眼看愛人服毒而亡暫時苟活,等孩子生下來,才追隨愛人而去。這算成全了不能同生求同死的愛的誓言了嗎?翠翠媽媽面對親情和愛情的兩難選擇,她的優柔寡斷,葬送了自己的愛情。即使翠翠媽媽故意生產後喝生水殉情,留給孤獨的父親一個嬰兒,這算是成全了親情嗎?

時隔十幾年,翠翠也到了情竇初開的年齡。爺爺擔心翠翠重倒母親的覆轍,為翠翠費盡心血。然而不料,翠翠的愛情還是跟父母的愛情一樣以悲劇收場:愛她的人天保死了,她愛的人儺送走了。

三、世間若有雙全法,不負親人不負卿

結尾留下的懸念,反映了人類面對親情和愛情時的艱難取捨,就像面對魚和熊掌的兩難抉擇,人們一直尋找卻始終無法找到解決這個矛盾的雙全法。

天保帶著遺憾去世,爺爺帶著未了的心願去世,儺送懷抱愧疚和無奈遠下桃源,單純的孤苦的翠翠仿佛一夜之間長大了,她以名不正則言不順的藉口謝絕了順順接她的邀請,獨自堅守在渡口,等待著沒有歸期的愛情。「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貌似「世外桃源」的小山城茶峒,唯獨不成全愛情。我們只能感嘆世事哪有完美!世外桃源也有憾事!二老儺送離開這個令他兄弟倆傷心的地方,衝出這個矇昧的「圍城」,或許能夠尋到一個可以安放愛情的地方,讓愛情在別處開花結果吧。

憧憬著愛情的翠翠,如果不衝出這個「圍城」,她可能會像傳說中的望夫石那樣,守望著無望的愛情,終老而亡嗎?

或許她會等到一份屬於她自己的幸福美滿的愛情,無關二老儺送。這是萬千讀者的美好期許,大概也是沈從文先生的心願吧。

沈從文先生通過《邊城》向人們傳遞了一種文學形式也是人生形式。主要體現在他對純美人性的塑造上。

因此,《邊城》裡的湘西世界,就是沈從文先生為我們構築的一個理想世界。不知道這樣的湘西世界大家嚮往嗎?

相關焦點

  • 《邊城》中的愛情;世間若有取捨法,定不負親人不負卿
    在「世外桃源」的小山城茶峒,唯獨不成全愛情。我們只能感嘆世事哪有完美!世外桃源也有憾事!二老儺[nuó]送離開這個令他兄弟兩傷心的地方,衝出這個蒙昧的「圍城」,或許能夠尋到一個可以安放的愛情的地方,讓愛情在別處開花結果-------沈從文創作背景《邊城》是沈從文創作的中篇小說成書於1931年,那正是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季節。首次出版於1934年。
  • 琴簫合奏《女兒情》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琴簫合奏《女兒情》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不負如來不負卿」,前一句才是千古經典,半數人不知道
    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其中不乏經典的愛情詩,「不負如來,不負卿」就是其中一個。「不負如來,不負卿」相傳是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詩,倉央嘉措是一個滿清康熙年間一個出名的民間詩人,但他還有一個更加讓人矚目的身份:達賴。
  • 倉央嘉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已指明他的矛盾生活
    《不負如來不負卿》--因抉擇而矛盾美人不是母胎生, 應是桃花樹長成,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汝尚多情。靜時修止動修觀, 歷歷情人掛目前,若將此心以學道, 即生成佛有何難?欲倚綠窗伴卿卿, 頗悔今生誤道行。有心持缽叢林去, 又負美人一片情。靜坐修觀法眼開, 祈求三寶降靈臺,觀中諸聖何曾見? 不請情人卻自來。入山投謁得道僧, 求教上師說明。爭奈相思無拘檢, 意馬心猿到卿卿。
  • 「人生若只如初見,不負如來不負卿」‖當納蘭性德遇見倉央嘉措
    由於納蘭本就為性情中人,加之其詩緣情而旖旎,因此他的詞作盡出佳品。傳世的《納蘭詞》一直享有盛譽,內容涉及愛情友誼、邊塞江南、湧物湧史及雜感等方面。他的詞風清新雋秀、哀感頑豔,其中寫景狀物關於水、荷尤其多。流水清澈淡泊、荷花出淤不染,亦為納蘭之真實寫照。
  • 西遊伏妖篇影評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西遊伏妖篇影評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時間:2017-03-04 21:10   來源:Mtime時光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西遊伏妖篇影評,據我所知《西遊伏妖篇》的投資成本高達4.4億,宣發費用就1.2億,林林總總算下來現在的15億票房,星爺和老爺貌似還沒有回本。
  • 早讀|一茶一書一知己,不負歲月不負卿
    一茶一書一知己,不負歲月不負卿 作者 | 茶詩花 主播 | 竹子 文源 | 安般蘭若(ID:anbanlr) 浮生若夢,幾度春秋。 也曾喜歡喧囂,也曾留戀繁華。
  • 世上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到最後,愛情都是用來犧牲的?
    「世上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這本是倉央嘉措的詩,倉央嘉措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人,而唐僧是唐朝太宗年間的人。唐僧西天取經之時,並無這首詩的存在,可這首詩卻真真切切地表達了這部電影的主題,或者說,這部電影就是把這首詩當作了主題。如果真有愛情,為何要苦等來生,如果來生可以比翼雙飛,今生為何卻不能?如果來生亦不能,為何還要等來生?
  • 倉央嘉措:當了一生的傀儡,最終負了紅顏,願來世不負如來不負卿
    他說:「假如真的有來世,我願生生世世為人,只做芸芸眾生中的一個,哪怕一生貧困清苦,浪跡天涯,只要能愛恨歌哭只要能心隨所願。」十四年的普通人生活,讓他無比眷戀這百丈紅塵。患得患失,他寫:「雖然肌膚相親,情人的真心卻不知道,不如信手在地上畫畫,能算出天上星星多少。」愛情給他帶來了短暫的歡愉和長久的痛苦。
  • 《不負如來不負卿》:穿越千年,只為遇見你——鳩摩羅什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西域的滾滾黃沙,淹沒了曾經繁榮的龜茲,而明珠一般的你,經過歷史的洗禮,愈發璀璨。我曾想:能和唐三藏並列的你,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後人的歷史說:你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譯經和佛學成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不負如來不負卿」,究竟是什麼意思?
    但是,這片高原卻誕生出了這樣的一句詩歌:寧負如來不負卿。創作這首詩歌的是一位喇嘛——既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倉央嘉措的父母都是農奴。而在舊西藏,達賴則是藏地的最高領導者之一。一個農奴之子,不用經過任何努力,不用拼爹,依靠好運,就可以成為雪域之王,這樣的好事,在世界歷史上都很少見。倉央嘉措就是因為這樣的好運,成為雪域之王。
  • 《古都》《邊城》:「憂鬱」寫作下,沈從文的生與川端康成的死
    正如沈從文自己所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 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川端康成在文學創作上對文學語言,要求極為嚴格。
  • 《白夜行》|錯誤的愛情觀:寧負天下不負卿
    衝突環環相扣,隨警察走訪發現,死者妻子疑似劈腿,死者好像存在婚外情及情敵,情敵、情人又陸續死去……整個故事伴隨死亡、傷害,在重重迷霧中神速展開。書中有個男孩叫「亮司」,有個女孩叫「雪穗」。從這二人的角度,列一份受害清單:洋介:「亮司」的父親。
  • 《不負如來不負卿》鳩摩羅什和《誤佛》青燈,僧俗戀cp你站誰?
    如倉央嘉措詩中所言:「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美好愛情和清規戒律的矛盾常常難以化解,可是,在一些小說裡另有一番美好境界——世間可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不負如來不負卿》的鳩摩羅什、《誤佛》的青燈大師,都是功成名就的得道高僧,卻也愛一人極深,寧入地獄也要和心愛之人相伴左右,兩者的愛情都結了美好的果子。只不過,一個走優雅感人路線,一個走腹黑賣萌路線。
  • 縱卿卿誤我或我誤卿卿,都須不負往昔恩情
    為此,我把房子車子賣了全部幫他還債了,現在跟兒子租房住,我不知道上輩子欠他什麼,親人朋友都罵我傻,可我真的做不到絕情,畢竟生活了20多年,更何況還是兒子的父親呢?一段辛酸的感情婚姻經歷,道盡人間奇妙的緣分。人與人之間講的是緣分,世間所有的際遇,都有緣由。
  • 何時才能懂《邊城》——我們隨同沈從文先生去純美的邊城走走吧
    第一次讀《邊城》好像是高中時期,一本語文類的教材當中有一篇《邊城》的節選。印象是有的,翠翠、祖父和黃狗……,但說實在話,讀是讀了確實是讀不懂,不知道寫的是什麼,覺得囉裡囉嗦平淡無味,雲裡霧裡的說的什麼……太簡單了又太深奧了!
  • 《邊城》:沈從文看透人生本質,真相殘酷到不得不用優美掩蓋
    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邊城》第一節「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個當前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悽涼。於是,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翠翠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
  • 再讀《邊城》:從三個角度淺析沈從文筆下的敘事美
    《邊城》被譽為「現代文學史上最純淨的一個小說文本",1999年《亞洲周刊》評選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邊城》名列第二。1988年,沈從文因《邊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只可惜在評審期間去世,無緣獎項。沈從文和他筆下的《邊城》卻成為國人心中的永恆記憶。
  • 風靡世間,美到骨子裡
    是「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還是「絕似花蜂困網羅,奈他工布少年何」,亦或是「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閒事」?倉央嘉措這一生都在情與佛中間迷茫,但卻用一首首淳樸卻又充滿感染力的詩句,給我們帶來了另類獨特的美。十四歲被帶到西藏布達拉宮,他無能無力,不能拒絕。然後他變為了一個傀儡,最終喪命押送路上,年僅23歲。
  • 倉央嘉措非常深情的一首詩,28字說世間無奈,情根深種卻只能相望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住進布達拉宮,他是雪域最大的王,走在拉薩街頭,他是世間最美情郎。倉央嘉措一生都在與情糾纏,與佛糾纏,情與佛之間不斷徘徊。相傳,倉央嘉措經常與女子私會,但有一次私會被別人發現了,那些人當場把女子給殺死了,倉央嘉措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愛人死在自己面前。「世界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這個世上哪有什麼兩全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