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提起黃巢這個人,我們知道他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他有一首著名的詩——《不第後賦菊》。
比起那些懷古傷今,滿懷浪漫主義的文人騷客,他詩中的菊花不再是悠然見南山的清高和風骨,而是表露出我花開後百花殺的肅殺之氣,
黃巢是山東曹州冤句人(今山東菏澤),鹽商世家,不愁吃不愁穿,就是因為成年後科舉落第而對朝廷不滿,遂投入了農民起義的浪潮之中。
可以說,黃巢文武全才,5歲就能寫詩,擅於騎射,精通劍術,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長大後曾幾次應試進士科,但皆名落孫山,在不甘和憤恨中寫下了這首《不第後賦菊》。
不第後賦菊作者:黃巢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第一句待到來年九月八,為何不是九月九,我們都知道每天農曆的九月初九是重陽節,用《易經》來解讀,「九」為數之極,為陽數,九九歸真,一元肇始,重陽節這天是不可多得的黃道吉日。而詩中寫九月八不僅是為了押韻,也是為了營造出一種緊迫感,與黎明前的黑暗同理。
第二句我花開後百花殺,深秋時節,百花凋零,唯有菊花在寒霜中盛開,體現出詩人要打破這個腐朽的唐王朝,建立一個「烏託邦」的決心和意志,「苟利國家生死以」的英雄氣概。
第三句沖天香陣透長安,詩人用菊花的香味來喻意大軍攻入長安,解放受苦受難的黎民百姓,讓愛像花香一樣灑滿人間,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香便可衝破腐朽的天。
第四句滿城盡帶黃金甲,滿城遍野的菊花盛開著,就像給長安這座古城披上了金黃色的戰甲,表現出起義軍摧枯拉朽,推翻李唐王朝,所有人歡欣鼓舞的美好願景。
離開長安後,黃巢繼承祖業成為鹽幫首領。我總說性格決定命運,這黃巢的為人脾性和《水滸傳》中的宋江好有一比,宋江曾說:「他年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黃巢喜歡結交江湖朋友,收養那些綠林道上的亡命之徒,成天和這些人混在一起,漸漸地,骨子裡的冒險基因被勾了出來。
鹹通年間(唐懿宗李漼的年號),唐朝同南詔國便展開了長達十餘載的戰爭。這南詔國後來被段思平的大理國所取代,而段思平就是《天龍八部》中段譽的先祖,這都是互通的。
連年的戰爭給平民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再加上統治階級的奢靡之風,老百姓們食不飽腹,衣不蔽體的情況下,無奈只能揭竿起義了。
黃巢不是個安分的主,或者說他早有預謀,遂加入了唐末浩浩蕩蕩的起義運動之中,黃巢帶領的起義軍軍紀嚴明,每攻下一座城池,首先貼出安民告示,向貧民散發財物,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評。
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和元年(881年),黃巢軍進入長安,十一月,黃巢即位於含元殿,建立了大齊政權,年號金統。
中和四年(884年),黃巢兵敗戰死於狼虎谷(在今山東萊蕪市西南),時年六十五歲。黃巢流傳於世的有三首詩,除了前文提到的《不第後賦菊》,還有《題菊花》和《自題像》。
紅辰說
事分兩面看,黃巢起義軍善待貧民,但是也屠殺過富紳巨商,還有很多外國商人,這也是他最後失敗的主要原因吧,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