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麻雀」為什麼會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麻雀。我們叫它「家鳥」,年長的,就叫它「家賊」吧。
曾經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麻雀被一張「判決書」定為「四害」而執行死刑,於是,全國範圍內發起了「除四害、講衛生」的轟轟烈烈的宣傳活動,無論城鄉,人人齊心協力,圍殲麻雀,使麻雀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滅頂之災,時至今日,麻雀已逐漸消亡。
不知過了多久,一紙文書為麻雀「平反」,使麻雀如重獲新生,人類開始與麻雀和諧共處,麻雀從此安然無恙,麻雀名正言順地受到國家保護,儘管麻雀有偷食禍害莊稼的惡習,但人類念及自己捕捉蚊蠅等害蟲有功,讓這些永遠離不開人類的小精靈一一麻雀變得涼爽。
以往人們對生態的認識很淺,曾經一度對麻雀進行過毀滅性的捕殺。
「麻雀」一詞在1958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消滅四害講衛生的通知》中就有體現,圖中是全民捕殺麻雀。的確,麻雀在人們的生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別是在穀類作物生長的地方,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定位為害鳥也不過分。
但是實際上,麻雀對生態的益處遠遠大於這些有缺陷的地方,畢竟它也需要生存,麻雀是鱗翅目蟲類動物的天敵,我們也應該對這些自然生物慷慨一點。
此外,張勁夫還指出,生物的益害因時代和地點不同,起到的作用也不同。而且現在麻雀的數量大大減少,在四川省的一些地方甚至已經消失。
與麻雀相伴的還有人類數萬年的生命,因此為了保護生態,為了保護人類自身,將麻雀列為我國三大保護鳥類。
麻雀可以人工飼養,而且非常聽話。要緊的是要從小飼養,當小麻雀還沒吃飽的時候,就把它從麻雀窩裡拿出來(比較殘忍),用籠子把它關起來,放在麻雀窩附近,讓它的父母餵它,或者人工餵它米糰,等它長大了要飛,先在屋裡放飛,再慢慢讓它認人放飛就可以馴養了。若成鳥不能被人工飼養,因為它已經對人類產生了恐懼,會驚恐,拒食而死。
回到三十年前,從小在鄉下長大,記得小時候媽媽給小雞餵時,常常有幾十隻麻雀下來搶食物,抓麻雀也成了兒時的一種樂趣。那時的麻雀到處飛來飛去,到處是一片莊稼地。農作物播下的穀子,菜籽,常被麻雀掃過。農場主們曾經視麻雀為害蟲,再加上殺蟲劑的危害,環境的汙染,以及對麻雀的大量捕殺,造成大面積的麻雀死亡,現在已經很少了。為維護生態環境的平衡和良好發展,國家將其列為保護動物的一項重要內容。
孩提時代的四害,如今的保護動物,說明了環境的變遷!
殺蟲劑使用頻繁,麻雀成為直接受害者!實際上,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而且有很多被忽視的,比如蜜蜂的大量減少,以及許多鳥類的滅絕…
鄉下小水塘清澈無比,現在全是臭水塘,由於洗衣粉汙染大,含大量磷。目前飲用自來水,遠不及孩提時代的水池清潔。童年時在水塘裡遊泳,非常快樂。此刻,我們卻離那個世界很遠。
而且農村也用這種水來灌溉土地,生產糧食,糧食也同樣受到汙染。這和農作物有關,環境破壞也很嚴重。
但也看到一些好的方面,山上有很多樹,還有很多野生動物。近十年來,由於城市化,加上人口減少,大量農村開始荒蕪,許多村莊人口逐漸減少,甚至變成無人村。這時,周圍的樹和灌木,都被砍光了,長得很茂盛,有許多野生動物。兒時,偶爾也有野豬、獾、狼、狐狸出沒,但現在已經很少了。現在,在鄉下,特別是山區,到處都是野豬、財狼、狐狸,甚至有人還見過豹子。山峰是青的,但是水要過很多年才會變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