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許多小夥伴私信問:麻雀為什麼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首先糾正一下哈,麻雀並不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而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二級」和「二類」的區別還是很大。國家將動物的瀕危等級不同分為了一級和二級保護動物,其中一級比二級要瀕危,比如東北虎、大熊貓是一級保護動物,而原雞、黑熊等等屬於二級保護動物,它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中的分級。而一類、二類保護動物則是在《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也就是「三有名錄」中的分級,相比而言,在該名錄下的動物要比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數量要多,分布也相對較廣,但是由於人為的關係有一定的滅絕危險,比如野豬、刺蝟、狐狸、黃鼠狼、狼等都在該目錄之下。簡單的說非法獵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一隻就夠刑事,而三有動物,比如麻雀,20隻以上才構成刑事。
那麼,麻雀為什麼在「三有名錄」中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麻雀是有益的鳥類?
麻雀一直以來被人視為「害鳥」的代表之一,原因有兩個:一是成群的麻雀確實經常出入農作物的田裡,而且它還是雜食性鳥類;二是固有的印象。
下面我們分開來了說一下這個兩個原因真偽。
第一,麻雀主要以農作物為食?
麻雀是我們最常見的鳥類之一,它們總是成群結隊的在房頂、樹上、牆上、電線上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而且如果你去到田裡,通常會有成片的麻雀從中飛出。不可否認的是,麻雀確實會吃農作物的種子(糧食),但是,糧食絕對不是麻雀的主食。
首先在每年的3-8月份是麻雀的繁殖期,通常麻雀一年最少可以產兩窩卵,最多4窩,在此期間,由於麻雀要有足夠的營養,而且還要育雛,而小麻雀孵化後只吃昆蟲,而這些昆蟲大都以禾本科(大多數的穀類農作物)植物上的昆蟲(鱗翅目下的飛蛾、蝴蝶幼蟲和成蟲為主),所以,它們的存在能夠減少農業的病蟲害。
只有到了秋冬兩季時,麻雀才開始由肉食轉為大部分素食,其中主要以草籽和禾本科植物的種子為主。從這個角度看,它們卻是吃糧食,但是秋季是收穫的季節,收穫完成後,它們去哪吃糧食呢?
因此,麻雀實際上對農作物的「利大於弊」,所以它絕對是一種益鳥。
第二,固有印象
麻雀是「害鳥」的固有印象是從20世紀中期開始的,因為它被劃入了「四害」之中,與老鼠,蚊子和蒼蠅同級別,而原因就是人們誤認為它主要吃糧食,在缺衣少穿的那個年代,人的溫飽都是問題,所以搶糧食吃自然就被人痛恨。據統計,在麻雀沒有從四害除名之前,全國範圍內捕殺的麻雀數量超過了10億隻。
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麻雀大面積減少並沒有讓糧食增產,反而因為大多數昆蟲缺少了天敵造成了嚴重的病蟲害。因此,了解到真相之後,麻雀被列入了「三有名錄」中。
小結:從麻雀的食性特點上看,它們雖然會以糧食為食,但是只是少數季節,而且它們能吃糧食的時間太短了,總體而言它還是以昆蟲和草籽為食的,因此,麻雀並不是「害鳥」,而是「益鳥」。
麻雀有什麼經濟價值和科研價值?
首先是經濟價值,這裡說的經濟價值並不是說買賣帶來的經濟價值,而是麻雀存在本身給人們帶來的經濟價值。由於麻雀的繁殖期較長,而且整個繁殖期它主要以害蟲為食,這樣能夠給農作物減少很大的病蟲害,這就是它最大的經濟價值。
至於科研價值就更簡單了,在世界上,任何一種生物都是獨一無二的,正是這些獨二無一的生物構成了生物的多樣性。在任何的一個生態中,都有其完整的生態鏈,生態鏈的各個位置相互制約,維持了平衡的生態。一旦是某一個物種急劇減少,必然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這一點從20世紀50年代大面積滅殺麻雀造成的害蟲泛濫就能看出來了。
其次,麻雀是文鳥科麻雀屬下的鳥類,目前全世界範圍內有27種不同的麻雀,而整個文鳥科下一共有140種鳥類,如果麻雀不被保護而滅絕的話,整個文鳥科20%的鳥就消失了。
關於「害鳥」和「益鳥」個人的看法
人們將對自己有利的鳥稱為益鳥,將對自己財產有威脅的鳥稱為害鳥,這本身就是片面的,不合理的。因為,縱觀這些會吃農作物種子的鳥,它們幾乎清一色的就是雜食性鳥類,而且在繁殖期,它們主要的食物就是高蛋白的昆蟲,也就是害蟲,相比起它們在食物匱乏的季節吃一些農作物的種子,它們都是功大於過的。
客觀的說,我們不能因為一種鳥吃幾粒糧食,就將它們瘋狂捕殺害蟲的功勞給抹殺掉,因為如果沒有它們的存在,現在的糧食農藥的使用將會更加的頻繁,量也更大,最終人還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我們再換個角度,原本鳥類都自由自在的飛翔在曠野之中,餓了就落在草叢裡找食物,但是,隨著人類對土地的開墾,樹木的砍伐以及農藥的使用,它們究竟還有多少純天然的野生食物可以吃呢?不吃就會餓死,吃了又被當作害鳥給殺掉。
總結
麻雀之所以被列入「三有名錄」中受到保護,是因為人們發現了麻雀的「功」,而且在早先大規模的捕殺下,麻雀的種群數量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不過,看了本文,你可能就不會再對麻雀產生如此強的敵意了,不過它們本就如此,它們沒有改變,而改變的是人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