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靈聊動漫:聽說宮崎駿的《岸上的波妞》(懸崖上的金魚姬)又要被引進國內了。去年2019年大師的《千與千尋》被正式引進,2020年《岸上的波妞》又要引進國內。感覺宮崎駿的作品忽然又重新火熱了一把,這是怎麼回事呢?裡面有沒有什麼道道,本篇東靈君就瞎扯一下自己的想法。
《千與千尋》的地位咱就不提了,對此作品我對喜歡看我的頭像就知道了,我也講不出什麼新花樣,只能說早就該引進了,我都不記得當年白嫖的國語版是哪裡出的。
《岸上的波妞》東靈君也看過,一樣是白嫖的字幕版,不過那是在很久以前。那個時候要有寫筆記發到網上的習慣該多好,如今劇情早就忘乾淨了,所以這劇情我也不細聊了。
《岸上的波妞》有童話《美人魚》的影子。小金魚偷偷離開她的家,來到人類生活的世界,卻不慎卡在海洋垃圾裡的玻璃罐內,她被一個叫「宗介」的小男孩救了(話說那個大魚海棠的開始也差不多呢)。小女孩喜歡上小男孩,打算變成人類。小男孩則一心要保護小女孩。後來小金魚的爸爸來帶自己的女兒回歸大海,女兒不想走,戲劇衝突開始……。再後來,我就忘了,哈哈。
宮崎駿創作這部電影的初衷:希望人們看後能愛上這個世界。小孩能看懂,大人有收穫。三觀端正,影評頗佳,值得再看一遍。
這部作品的特色:手繪。沒錯,就是有電腦CG技術了,也不用。「想再回去紙上作畫的動畫根源,再一次,自己划槳,拉起帆渡海」,一年半內,大約有70名工作人員畫了17萬張圖,畫面上的手法表現能讓成人或幼童皆能感受到作品的奇幻魅力。
尷尬的命運:作品無限好,可惜點兒真衰。院線上映收穫頗豐,後來也登上了日本的電視螢屏,收視率也很高,但是,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後;由於本片中有海嘯拍打崖邊的畫面,容易讓人引起災後的聯想,加上宮崎駿激烈反核,後續本片遭日本各大電視臺禁播。這禁播的原因奇怪不?方不亮,東方亮,希望這作品能在我國再掀熱潮。
不論如何,兩部作品能先後引進,這就是個值得關注一下的事。為什麼以前不引進,電影都公映十好幾年了才想起引進。
便宜,有可能。以前太貴,放涼了便宜,道理上似乎說得通。
賺錢,很有可能。以前誰去電影院看動畫片呀,隨著「哪吒」「大聖歸來」等賺得盆滿缽滿,高質量的動畫電影或許供不應求。於是,沒引進的高質量能有話題的老作品就走上了舞臺。
小屁孩長大了,這個可以有。看著宮崎駿作品長大的娃子們也有了娃子。帶上自己的娃,看看那些年我們一起白嫖的動畫。不少家長或許就有這麼一個心理訴求,以孩子的名義,二刷自己的童年。
當然還有可能是因為如今需要樹立的價值觀剛好和宮崎駿想要表達的一致。畢竟不同的發展階段,它就需要符合這個階段的精神食糧。一樣是《岸上的波妞》,大海嘯前和大海嘯後,日本社會對這部作品的態度就可以有大轉折,大變化。這正好說明了本條的觀點。聯繫本條,再來看看動畫版的《日本沉沒》,那部作品是如何處理災難場景的,一聯繫起來,對它的評價就會有所轉變。
以上,不論什麼原因,能引進有了地地道道的中配版《岸上的波妞》,對於漫友們來說都是一件好事。至於去不去影院看,就要看看您喜不喜歡這種風格和主題的動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