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0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井陘發布 井陘發布
當過木匠、養過大車
開過煤場、包過飯店
……
半年前,這個井陘人又轉了行當
開始種紅薯
2020年秋,井陘縣南峪鎮地都村「志軍農場」生產的紅薯,憑藉品味俱佳的「硬實力」,再乘上網際網路和強大朋友圈的「東風」,迅速竄紅成為「網紅」紅薯。
「志軍農場」位於地都村通往核桃園村方向的古道旁。藍天白雲下,層層疊疊的梯田宛如雲梯直上天間,綠油油的紅薯地裡有人揮鋤採挖紅薯,有人分揀裝箱,一堆堆剛出土的紅薯擺滿了田間地壟。幾條黃狗在紅薯地裡上躥下跳,或與田間翩翩起舞的蝴蝶追逐嬉戲,或轉身撲向不時閃現的野雞,好一幅美麗的豐收畫卷。
「現在正在挖的是『慄子香』,一口能吃出板慄和紅薯兩種味兒!」農場主段志軍邊裝車邊介紹說。農場引進了包括慄子香、西瓜紅、煙薯、粉條專用薯等共8個品種。最早開挖的「西瓜紅」2.5元一斤早被搶購一空,「煙薯」是專供烤紅薯的,其中一個從日本引進的稀有紅薯,打算最低賣6元。
「我特別認同劉書記的『小產量、大市場、高品質、高效益』提法。」段志軍說。今年50歲的他學歷不高,工作閱歷卻非常豐富。初中畢業後先是跟著父親做木匠,後來轉行開拖拉機,隨著煤炭市場興盛,他又轉行養大車、開煤場,前幾年關了小煤場開起了洗車場和飯店。天資聰慧的他每次都抓住機會及時轉行,還走出大山在省城買了樓房,過上讓村民們羨慕的日子。
從媒體上聽到「花(花椒)紅(紅薯)果(山地特色水果)綠(綠色有機產品)」「比較農業」「後背箱經濟」這些山區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後深受感觸,又從省城鑽回大山當起了「山大王」!流轉土地、清理雜草、壘砌地堾、拉水種苗、打井砌池……經過數個月的辛勤忙碌,撂荒多年的紅土地上再現了生機與活力。
紅薯成熟時,段志軍定製了便於保存運輸的禮品包裝盒,通過組織農場探訪、紅薯「品鑑」等活動,發動親朋好友通過抖音、朋友圈等渠道宣傳。這些全部施用農家肥,不噴灑任何農藥,沒有任何藥物殘留的紅薯,憑藉過硬的品質,大部分在「雙節」前就在「網上」預訂出去了。
「春節前就能吃上咱家自產的無公害粉條啦!」現在的段志軍,白天鑽進山裡打理農場,晚上開車給預定的客戶送貨,抽空還要考察學習粉條加工廠的設備和相關技術以及手續跑辦、商標註冊等事宜。「粉條加工產生的廢水我要全部還田。」加工廢水流在外面是汙水,放到地裡則是肥水;紅薯的莖蔓也要做成飼料,再辦一個小型養牛場。
「今年是嘗試,明年繼續流轉土地,擴大種植規模!」談起未來打算,段志軍信心十足地說,借勢縣裡的《農十條》政策,明年嘗試上馬優質秧苗培育,紅薯冬儲反季銷售等項目,將來通過「公司+農場+農戶」形式發展,打造集育苗、種植、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紅薯產業鏈條,讓「井陘紅薯」紅遍全網、紅遍全國,帶領更多的父老鄉親致富奔小康。」
作者 | 篤正
原標題:《趕緊瞅瞅!井陘煤老闆轉型種紅薯!6個月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