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後一天,中國足球職業聯賽中有關俱樂部中性名更改的提報截止日期,相信所有俱樂部都已選定並向足協提出了新名稱。近期內,當足協審核完各球隊名稱後,各球隊球迷需要重新認識自己的球隊,並建立起新的球迷文化(助威口號和球隊歌曲更改)。自然,最近各大媒體也提前曝出了不少球隊的新名字,特別是中超球隊的名字基本都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例如,如將廣州恆大改為廣州隊、廣州富力改為廣州城、上海上港改為上海隊、江蘇蘇寧、天津泰達也有可能同時鎖定江蘇隊和天津衛。另外還有大連人和深足,我們發現中超的大部分球隊都沒有按照足協的建議優化中性名。根據足球協會的定義,中超各隊的中性名最好都不叫地域名+FC(即足球俱樂部的意思),也就是直接用地區性名稱來命名球隊。這位足協主席陳戌源還特別舉出了剛剛降級到中乙的新疆天山雪豹隊的例子。這個名字講得不錯,即好聽,又能突出地方文化。
但是,政策出臺後我們發現,中超球隊中,除了不需要更名的上海申花、山東泰山(去掉魯能)和試圖保留「國安」二字的北京國安,其他球隊幾乎都傾向於用域名給球隊直接命名。正如廣州富力即使是「廣州隊」一名先被廣州恆大搶先註冊,自己也將與廣州隊相似的廣州城市名稱圈入球隊。如果不是申花沒有改名,個人認為,恐怕上海也會出現一個球隊,叫做上海城或者上海聯隊。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中超球隊能夠無視足協的建議?真把足協的建議當成耳旁風?
這當然並非如此,相信中超各隊也都特別想把自己球隊的名字寫得好聽,而且包含著地域文化特徵。同時滿足足協的需求也有助於品牌推廣。但這將牽涉到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在球迷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假設。在中超球隊註冊一個中性名之後,第三方公司註冊了一個相同或相似的公司,然後把球隊賣給該公司,這樣球隊就可以改名字了。合情合理地說,這一假設可能不成立,因為足協可能不同意這種轉讓。但這一假設卻引出了一個令中超各俱樂部高層擔憂的問題。
也就是說,如果俱樂部中性名很容易被其他行業的公司複製。然後,就會出現賠錢為他人喝彩的結果。眾所周知,目前中超俱樂部基本都是賠錢賺吆喝,唯一的作用就是能讓母公司出名,而且能節省一大筆廣告費用,這其中做得最成功的無疑就是廣州恆大。現在,中性名改革後基本掐斷了賠錢賺吆喝的道路。但俱樂部高管們也必須避免新的球隊名字被其他公司「抹黑」。特別是一些擁有強大影響力的俱樂部,他們對此尤為重視。因此,我們也看到廣州恆大很早就鎖定了「廣州隊」的位置。接著,廣州城,江蘇隊,天津衛,上海隊一擁而上。
這篇互動式小主題:猜一猜下個賽季有多少球隊以地域命名,會給人一種全運會的感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