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太空 那些助力「嫦娥五號」奔月的湖南伢子們

2020-12-05 紅網

紅網時刻記者 陳宗昊 通訊員 曾鵬 陳科維 張鵬 文昌報導

「5、4、3、2、1,點火!」11月24日凌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指揮員發出鏗鏘有力的口令,發射控制臺操作手迅速按下紅色點火按鈕,在烈焰的映襯下,隨著一聲巨響,「嫦娥五號」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託舉下壯麗升空,開啟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返回的徵途。這背後,是包括湖南籍參試人員在內的所有中國航天人的默默付出。

湘潭伢子劉延。

劉延:擔當「萬裏海天第一棒」的湘潭伢子

「銅鼓嶺光學跟蹤正常!」「嫦娥五號」任務當天,湘潭伢子劉延和他的團隊穩穩捕獲火箭目標,將「嫦娥」奔月的最美瞬間展現在世人面前。

銅鼓嶺測控區則由於其獨具優勢的地理位置,被譽為文昌航天發射場火箭點火升空後測控接力的「萬裏海天第一棒」,為指控中心提供火箭起飛和初始飛行階段的數據信息,是探月路上至關重要的一環。劉延深知自己崗位的重要,為了確保圓滿完成任務,從9月起,他便要求進駐到一線進行任務準備,開展設備中修改造。

2016年,碩士畢業的劉延來到這裡,開始了他逐夢航天的求索之路。他從光學設備的數據交互崗位幹起,平日加班加點刻苦,短短數月,不僅精通了本職崗位,還主動要求換崗實踐,很快便做到對整個設備都基本融會貫通,圓滿完成數次首區和高密度航區測控保障。短短兩年時間,他的能力便得到上級充分認可,任命為該設備的負責人。

作為我國唯一一座濱海航天發射場,文昌發射場常常被籠罩在一層海霧之中,設備成像質量受到較大影響。劉延利用研究生期間學習圖像處理與虛擬實境專業之長,開啟突擊鑽研模式,很快就提出一種基於暗通道先驗的視頻去霧方法,並完成高清圖像的實時處理,大大提高了設備成像質量。在此次長徵五號火箭發射中,劉延再次將此方法有效運用於任務保障。

作為崗位負責人,劉延認為只有讓崗位人員在任務準備階段充分熟悉火箭的彈道特性,才能確保任務萬無一失。為此,他絞盡腦汁,在現有仿真訓練的基礎上,加入多樣化的訓練功能,增加多焦段訓練、效果評估等多種功能模塊,為崗位人員的能力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只有在平時增大訓練難度,才能在實戰中從容不迫。」劉延這樣說道。

努力和勤奮,最終在火箭成功升空的喜悅中得到了回報。隨著火箭順利升空,劉延興奮地告訴記者:「圓滿完成『嫦娥五號』任務『萬裏海天第一棒』的工作,總算沒有給家鄉人民丟臉!」

來自婁底的張梁。

張梁:沉迷於科研攻關的婁底籍工程師

婁底因婁星和氐星交相輝映而得名。浩瀚星空,燦爛無比,來自婁底的張梁也機緣巧合地和航天結下了不解之緣,於2013年上海交大畢業之後,開啟了築夢太空的漫漫徵途。

來到發射場,高聳入雲的塔架讓張梁深深震撼,一種神聖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他說:「既然來幹航天了,就一定拿出點成果來!」初到崗位,面對剛剛完成安裝調試和綜合校飛的設備,張梁認識到已經到了形成能力的關鍵時刻,要迅速發揮設備功能,自身必須要有過硬的技術能力。

他一直自我加壓,日日與書為友,把自己泡在厚厚的技術文檔與各類設備資料裡。同時,他深知光有書本不足以掌握了解設備。所以他總是不斷向老同志「取經」,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學習筆記。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一年時間,他就從一名剛畢業的學生成長為技術骨幹。

夢想催人奮進。一個電腦包,一輛電動小滑板,是張梁在每個周末和假期的標配。他的周末常常是與設備相伴,與科研項目相隨。任務中,他發現受限於複雜的發射場曝光條件,單一波段的光學圖像難以很好地呈現火箭各階段態勢。為了有效增強圖像質量,他發揮自身所學,經過反覆研究,提出一種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圖像融合方法,取得較好的效果。此次任務中,融合後輸出圖像也再一次得到了領導和專家的充分肯定。

自動化和智能化是航天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在光學跟蹤過程中常常依賴於伺服操作手發現和跟蹤目標。能不能讓計算機代替一部分人腦的工作呢?張梁帶領團隊開始了又一次的探索。經過反覆試驗,一種基於檢測的目標跟蹤方法新鮮出爐,可以實時感知出現在視場中的火箭目標和位置,極大提升光學設備智能化運行水平,設備完成了「有人跟蹤」到「智能捕獲」質的飛躍。

努力終獲收穫。火箭騰空而起,任務圓滿成功。回味著自己的辛勤付出,張梁感到他就像萬千航天人中的一股涓流,匯入中國航天走向深空的汪洋大海,那是一種非一般的滿足。

正在操作設備的吳東。

吳東:幹航天就要有益陽人「恰得苦」「霸得蠻」的勁頭

火箭升空那一刻,離火箭最近的一雙「眼睛」來自益陽籍攝像技師吳東。他所在的光學測控設備觀測點號距離塔架僅幾百米,拿到的是火箭飛行的第一手測控數據。從火箭點火到飛離塔架,僅僅幾十米高度,他卻要完成對幾千張圖片精確到像素的圖像判讀,並及時準確測算出火箭起飛的關鍵性能數據。

說起吳東,大夥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讚,誇他工作有激情、幹事有勁頭。新春伊始,疫情肆虐,回家探親的同事無法及時歸隊,三個點號的工作全部壓在了吳東一人身上。設備轉場、吊裝、布線、調試……為了不影響任務進程,吳東一個人頂三個用,早出晚歸成了常態,正是憑著一股益陽伢子「恰得苦」「霸得蠻」的勁頭,設備得以正常開展任務調試。

在「嫦娥五號」任務準備階段,吳東被查出患有心臟疾病,需要入院手術治療。住院期間他依舊對崗位念念不忘,時不時打電話詢問設備狀態,指導新同志進行操作。一回到單位,他就馬不停蹄趕到點號查看設備。不少同事都勸他悠著點,他指著設備笑著說:「不要緊,這才是給治療我『心病』的靈丹妙藥。」

火箭發射前,吳東早早前往點號就位,對設備狀態進行確認。他是最早一批進入任務狀態的測控崗位人員,同時也是最晚撤離現場的。十多個小時的高壓鏖戰讓大家對吳東的身體表示擔憂,但在吳東心中,只有完成任務,不負囑託,哪怕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一切準備就緒,吳東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10、9、8……」隨著指揮員下達點火口令,火箭騰空而起。操作臺上,吳東沉穩操作,精確判讀,圓滿完成任務。享受著任務成功的喜悅,吳東表示:「能夠用自己所學貢獻祖國航天事業是我的驕傲,感謝家鄉父老的關注支持,我會再接再厲,為家鄉爭光!」

劉盟正在檢查設備。

劉盟:「嫦娥五號」飛往「月亮粑粑」,張家界小夥圓夢放射場

「月亮粑粑,肚裡坐個爹爹。爹爹出來買菜,肚裡坐個奶奶……」跟大多湖南人一樣,這首《月亮粑粑》也陪伴了張家界籍通信崗位操作手劉盟的童年時光。這個張家界小夥心中從小對月亮有著無比的憧憬,常常幻想月亮之上有著什麼神奇的事物。

去年8月,大學畢業的劉盟懷著夢想來到文昌。看著探月工程赫然列在發射場發射計劃之中,他激動萬分,兒時魂牽夢繞的探月夢想在心間湧動。劉盟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在這裡實現自己的夢想。

通信系統是發射場系統的五大組成之一。作為通信崗位操作手的劉盟負責這次發射任務的圖像通信傳輸。在任務中,他要接收各測控設備的圖像信息並解碼、剪輯、傳輸……他保障的是一條非常關鍵的「神經網絡」。

最初,劉盟被安排到時統調度崗位。當時疫情緊張,崗位人員缺少,能夠親手幫帶的同志也不多;加之任務期限緊張,他總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夠用,只能加班加點刻苦訓練,短短數月,劉盟就精通了本職崗位,圓滿完成了長五B首飛等數次重大任務。

「天問一號」任務中,由於崗位需要,劉盟被調換到圖像通信崗位。新崗位、新環境、新任務,劉盟把所有的心思都撲在崗位上,泡機房、拜師傅、跑線路、學技術,忙得不亦樂乎。有時候為了弄懂一個問題,他一直留在機房,反覆查資料、學原理,直到弄懂為止。在老同志的指導下,他迅速掌握了設備的難點和關鍵技術,也順利通過了探火任務的考驗。

面對實現兒時夢想的「嫦娥」任務,劉盟更加用心刻苦。為了儘可能減少誤操作和設備故障,提高自身的應急處突能力,從任務啟動開始,他就鉚在崗位上,一遍一遍演練,一次一次地回想和預想,模擬真實情況下可能出現的故障並開展針對性訓練。

24日凌晨,隨著長徵五號火箭的順利升空,劉盟抬望夜空,思緒也跟隨著那奔月的「嫦娥」一同飛向了「月亮粑粑」。「圓夢的感覺真好!」劉盟笑著說。

相關焦點

  • 「夢見嫦娥」 「夢之藍M6+」助力中國航天深築時代夢
    「嫦娥五號」的成功登月,意味著中國航天再次實現「上九天攬月」的壯舉,「夢之藍M6+」以中國航天戰略合作夥伴的身份,見證這一歷史時刻,讓「夢之藍M6+」所宣揚的「更好的時代,值得更好的你」品牌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加富有時代號召力。
  • 「夢見嫦娥」,「夢之藍M6+」助力中國航天深築時代夢
    近日,我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成功登陸月球,這是時隔34年後人類首次發射的以月球採樣為目標的可返回式探測器,也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嫦娥五號」的成功登月,意味著中國航天再次實現「上九天攬月」的壯舉,「夢之藍M6+」以中國航天戰略合作夥伴的身份,見證這一歷史時刻,讓「夢之藍M6+」所宣揚的「更好的時代,值得更好的你」品牌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加富有時代號召力。
  • 深圳東方紅助力嫦娥五號
    在嫦娥五號任務中,記者了解到,深圳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承擔了此次探測器表取採樣部分關鍵單機的地面試驗任務。據介紹,早在2015年至2016年,深圳東方紅公司試驗團隊就克服了產品技術狀態新、承研方試驗經驗不足、試驗難度大、人力資源緊張等諸多困難,利用自身在微小衛星研製領域完備的科研生產能力和積累的寶貴研製經驗,助力香港理工大學完成了包括表取封裝、近攝像機和採樣器等產品從樣機研製、初樣和飛行件的各類試驗驗證工作,最終順利交付工程總體,有力保障了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大工程研製進度
  • 23幅太空娃作品搭乘「嫦娥五號」奔向太空
    23幅太空娃作品搭乘「嫦娥五號」奔向太空 「去太空開畫展」夢想成真的那一刻
  • 嫦娥五號奔月
    嫦娥五號正在執行的是我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這是首次執行月球採樣返回任務,也是迄今為止我國執行的最為複雜的航天任務。
  • 「大火箭」成功送「嫦娥五號」奔月!揭秘三大看點
    歷經十年,「大火箭」終於與「嫦娥」攜手奔月,舉國關注、舉世矚目,發射凸顯三大看點。看點一:15選1,最優軌道奔月「嫦娥五號」與「大火箭」分離後,還要飛行數天才能夠到達月球。奔月之旅,路途遙遠,「大火箭」為了讓「嫦娥」姑娘省點兒力氣,可以說貼心至極。
  • 嫦娥五號探月成功,六七十年代,太空宣傳畫什麼樣?
    自古以來,人們對外太空充滿了好奇和美好的想像。那裡是否有人居住?是否活躍著神話傳說中的神仙?……一直是人們好奇的問題,嫦娥奔月牛郎織女,就是我們熟知的太空神話,也是太空探索的萌芽。然而隨著近期嫦娥五號的成功探月,舉國歡慶的同時,月球對於我們也將逐漸揭開神秘的面紗。雖然早已知道嫦娥只是神話,取樣的科學價值無疑更具實用性。六七十年代,探索技術有限,人們是怎樣幻想太空的呢?圖為1962年,乘坐飛艇遨遊太空。幾個小娃娃乘坐飛船穿雲過月,面對浩渺的外太空興奮不已,嫦娥仙子友好地伸出雙手打招呼。
  • 全球矚目嫦娥五號,嫦娥五號挖土歸來,還要過幾個難關?
    從古至今,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宇宙空間的探索的步伐,古時候有夸父逐日,嫦娥奔月,這是古代人未知空間的幻想,而到了現在,太空飛行器的發明,讓人類有了探索太空的基礎,中國近些年來的航天技術也是日新月異的,中國把這些太空飛行器命名為神舟、嫦娥等等,這些都是中國航天人最深情的浪漫,也是對它們的每一次飛行的最美好祝願。
  • 嫦娥五號搭載30餘種種子歸來,將助力解決種源卡脖子問題
    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 圖12月23日,嫦娥五號搭載物品交接儀式暨助推行業科技自立自強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活動中,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向參與本次搭載的單位移交了種子等搭載物品。17日,嫦娥五號順利結束為期23天的太空之旅,返回地球,並帶回1731克月球土壤樣品,成功完成了中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與嫦娥五號一起完成太空之旅的還有水稻、苜蓿、蘭花等種子。
  • 「長五」夜飛,「嫦五」奔月|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圓滿成功
    2020年最具分量的發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重達8.2噸,是我國目前發射的重量最重的探測器,也是今年中國航天發射的最重的載荷。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任務中,是由火箭直接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而不需探測器自身加速。
  • 雲南兒女與「嫦娥奔月」的浪漫故事
    2020年11月24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託舉著「嫦娥五號」探測器從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中國探月再啟「嫦娥奔月」的浪漫之旅。從西昌到文昌,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探月工程每一次捷報頻傳的背後,都有雲南兒女的助力。
  • 星空特刊丨看完科學家們的回答,有關嫦娥五號的那些疑問,就都解開啦
    為此,我們特意邀請了飛控北京總調度鮑碩、長徵五號結構系統副主任設計師馮韶偉、「嫦娥五號」月面採樣封裝遙操作主任設計師張寬三位青年科學家,來為同學們答疑解惑! 看完這些內容,相信大家心頭的那些疑惑,肯定都能解開啦!
  • 陳三強:一切為了嫦娥奔月
    11月24日,寂靜的文昌海岸再次從夢中驚醒,伴著震天的轟鳴,一束橘紅色烈焰噴薄而出,託舉著嫦娥五號的長徵火箭飛向群星閃耀的太空……看,嫦娥五號任務發射成功了!此刻熱鬧的人群中,我們看到一個臉頰略顯消瘦、眼睛炯炯有神的青年人,激動得緊握雙拳,循著火箭騰飛的節奏微微震顫,仿佛自己也隨著嫦娥直刺蒼穹,他就是西昌衛星中心保障部工程師陳三強。
  • 青春在燃燒,為了心中的奔月夢 聽青年科研工作者講述嫦娥五號背後...
    【一線講述】  聽青年科研工作者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  青春在燃燒,為了心中的奔月夢  編者按  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它開啟的,是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抵達月球後挖取月壤,再帶回地球。
  • 中國嫦娥五號,徹底撕碎美國阿波羅號騙局?
    嫦娥奔月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神話故事,對於我們每個中國人來說,應該都是耳熟能詳的。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真正能見識到「嫦娥奔月」的是生活在公元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古人也許無數次欲想實現嫦娥奔月,無數次的努力卻最終仍以失敗告終。
  • 嫦娥五號發射三大看點
    郭文彬攝1看點「窄窗口多軌道」奔月發射方案2看點在太空完成長時間滑行高難度動作3看點為嫦娥五號定製「專屬座椅」11月24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託舉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呼嘯升空。奔月軌道15選1奔月之旅,路途遙遠,「胖五」為了讓「嫦娥」省點兒力氣,可以說貼心至極。常規任務中,為火箭設計一條軌道就行了。
  • 助力嫦娥五號成功發射,「太空兔」召喚「嫦娥」,攬YUE計劃啟動
    北京時間11月24日,嫦娥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作為中國探月工程官方戰略合作夥伴,北京越野同步開啟使命召喚VII攬YUE計劃,首次全程參與嫦娥五號出徵、返回整體任務。同時,北京越野還與中國探月工程共同全球首發探月IP形象,「太空兔」創意靈動中不失科技感,恰到好處地與「嫦娥」遙相呼應。
  • 嫦娥五號即將結束太空之旅!嫦娥五號在太空呆了多久 挖土任務究竟...
    原標題:嫦娥五號即將結束太空之旅!嫦娥五號在太空呆了多久 挖土任務究竟有多難?   最近幾日大家討論最激烈的就是嫦娥五號的事情了,現在嫦娥五號即將結束太空之旅,大家都非常期盼,那麼嫦娥五號在太空帶了多久?我們今天一起來了解一下嫦娥五號 消息吧。
  • 嫦娥五號大片震撼人心!配樂竟來自這部上海舞劇——
    值得一提的是,大片中震撼人心的背景音樂,恰是來自上海歌劇院創排、今年剛剛首演不久的原創舞劇《嫦娥之月亮傳說》。「嫦娥奔月」從神話變為現實,也讓科技與藝術結合。一篇上海歌劇院原創舞劇《嫦娥之月亮傳說》的推送,讓他們聽到了作曲家鄭冰為該劇譜寫的「天籟之音」。舞劇預告片中縹緲的女聲、恢宏的男聲,豎琴、管鍾、鋼片琴的聲音,讓人聯想到浩瀚無垠的太空和人類不懈的探索。而那錚錚弦鳴、緊密鼓點,亦讓日夜奮戰、砥礪前行、攻堅克難的畫面浮現眼前。
  • 嫦娥登月背後的新太空競賽
    此次嫦娥五號的奔月之旅不僅是對中國航天技術的一次重大驗證,也再次將「太空競賽」的話題拉回輿論討論中。 嫦娥五號的此次奔月之旅,不僅實現了中國航天史上的4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還是自1976年冷戰月球競賽結束以來,首次有太空飛行器從月球表面發射與進行月球採樣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