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計劃2022年發射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廣州12月4日電(記者楊淑馨)記者4日從中山大學獲悉,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在3日舉行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上,中山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程曉介紹,由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推動的北極航道監測SAR衛星是一顆具備全極化工作模式的X波段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運行於720公裡高度的晨昏太陽同步軌道,可以實現北極大多數地區每兩日的重複觀測。

據介紹,這顆極地衛星由中山大學負責設計,衛星發射升空後可實時監測全球氣候變化和北極海冰融化情況,並實現全球數據共享。「這顆衛星具備全球觀測能力,但我們重點關注北極海冰變化。」程曉說,「與其他國際類似衛星相比,該衛星能對北極大部分區域做到每兩日的重訪,觀測精度和頻率都將優於現有極地衛星的水平。」

出席論壇的多位專家表示,極地衛星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應用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觀測北極海冰變化,為防範海洋災害、環境災害提供支持。同時基於對北極海冰融化的準確觀測,衛星將為航道安全保障提供重要數據。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表示,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體現了中山大學與航天工業部門合作的深化,希望構建科學、技術、工程緊密耦合的衛星研發新模式。

相關焦點

  • 中國預計2022年發射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中國將發射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活動現場。中山大學官網 圖中新社廣州12月4日電 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12月3日在中山大學舉行。記者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 中國將發射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記者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據中山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程曉介紹,由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推動的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衛星是一顆具備全極化工作模式的X波段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運行於720公裡高度的晨昏太陽同步軌道,可以實現北極大多數地區每兩日的重複觀測。
  • 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發射極地衛星
    央廣網廣州12月4日消息(記者鄭澍)12月3日,記者從在中山大學舉行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
  • 我國首次發射全天監測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的衛星
    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Gravitational wave high-energy Electromagnetic Counterpart All-skyMonitor,簡稱GECAM)發射升空,兩顆衛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首次發射全天監測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的衛星。
  • 以北京地名命名的衛星成功發射,引力波伽馬暴等被監測
    昨天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新華社發(任暉攝)這是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的首個科學衛星發射任務,該衛星也被命名為「懷柔一號」
  • 我國成功發射「極目」望遠鏡衛星 將對天空進行完整監測
    央視網消息:今天(10日)凌晨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成功發射升空,相關衛星又被稱為
  • 今早發射的兩顆衛星怎麼監測引力波?看完這個動畫就全懂了!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將對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極端爆發現象進行觀測。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由中科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正式命名為「懷柔一號」,又稱為「極目」望遠鏡,包括 「小極」和「小目」2顆小衛星。
  • 今天凌晨,以咱懷柔命名的衛星成功發射!將全天監測引力波伽馬暴
    今天凌晨,以咱懷柔命名的衛星成功發射!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這是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的首個科學衛星發射任務,該衛星也被命名為「懷柔一號」。
  • 中國再度發射長徵號火箭,發射特殊監測衛星,獲得十一連勝的成績
    根據記載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啟動長徵火箭的研發工程,並且在1970年成功發射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將「東方紅一號」順利送入太空。經過多年的研究,目前我國大約擁有15個型號的長徵火箭。要知道這款火箭擁有發射低、中、高不同軌道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能力。
  • 歐洲發射「哨兵-3A」衛星 用於全球海洋和陸地高精度監測
    中國氣象報記者郝靜報導 當地時間2月16日20時57分,歐洲用於監測全球海洋、陸地植被和大氣環境的「哨兵-3A」(Sentinel-3A)衛星搭載俄羅斯火箭在普列謝茨克發射場發射成功。
  • NASA 哨兵-6號衛星將於周六發射 繼續執行全球海平面高度監測工作
    哨兵-6號衛星準備於明天從加州中部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哨兵-6號旨在監測全球海洋,NASA將在2025年發射一顆名為哨兵-6B的雙胞胎衛星。哨兵-6號將繼續已經進行了30年的全球海平面高度測量工作。哨兵-6號衛星以美國宇航局地球科學部前主任麥可-弗裡利希的名字命名,是由美國和歐洲合作建造的。哨兵-6號將搭乘SpaceX公司的 "獵鷹9號 "火箭進入軌道,發射時間定在明天太平洋時間上午9點17分左右。如果明天的發射天氣不給力,NASA將在隨後幾天內擇機發射,每天的發射窗口會提前12分鐘左右。
  • 我國「一箭雙星」再次發射成功!衛星以「懷柔」命名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這是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的首個科學衛星發射任務,該衛星也被命名為「懷柔一號」。
  • 中國發射高分十四號衛星 官方披露性能
    北京時間12月6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四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高分十四號衛星可高效獲取全球範圍高精度立體影像,測制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生產數字高程模型、數字表面模型和數字正射影像圖等產品,為「一帶一路」倡議等提供基礎地理信息保障。
  • 空客「哥白尼哨兵-1C」衛星雷達天線首次展開雙翼
    【民航事兒】2020年8月11日,腓特烈港:通過模擬零重力環境並固定在特殊裝置上,哥白尼哨兵-1C衛星的12.3米寬、860公斤重的合成孔徑雷達(SAR)的雷達天線,首次成功的在位於德國腓特烈港的空中巴士綜合技術中心展開雙翼。
  • 一箭雙星 中國成功發射「極目」空間科學衛星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由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其兩顆小衛星採用共軛軌道的星座布局,將對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特殊伽馬暴和磁星爆發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進行全天監測,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
  • 雙星合璧 組網探海 海洋衛星家族再添慧眼
    如今,我國海洋衛星已實現從單一型號到多種型譜、從試驗應用向業務服務的跨越,在海洋環境保護、海洋防災減災、海洋權益維護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填補下午無觀測數據空白 海洋一號D衛星的成功發射,是我國重大海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又一項新成就。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2020年高密度發射任務圓滿收官
    黃國暢 王玉磊 科技日報記者 王祝華12月22日中午,隨著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託舉5顆衛星順利升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文昌航天發射場圓滿完成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此次任務也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2020年兩場並行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的收官之戰。12月22日中午,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飛行試驗任務圓滿成功 (魯浩 攝)記者了解到,為順利完成長徵八號首飛任務,該中心科學籌劃、周密組織、精心實施、嚴控風險,確保萬無一失。
  • 中國一箭雙星再次發射成功 「極目」空間科學衛星作用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由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部署,其兩顆小衛星採用共軛軌道的星座布局,將對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特殊伽馬暴和磁星爆發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進行全天監測,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
  • 「懷柔一號」衛星成功發射,衛星「擺渡人」,東陽人!
    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縮寫為GECAM)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 55顆北鬥衛星,20年發射歷程,看看真正的中國速度!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鬥導航系統的「前世今生」 其實,整個北鬥導航系統的發展需要往前追溯到1983年。因為資金和技術上的雙重困難,1983年陳芳允先生提出的理論設想,經歷了1986年預研、1989年原理實驗、1994年開始立項,直到2000年發射第一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